沉香(中)
2017.10.21 23:07:30
今天继续怼沉香!
先说一下沉香这个名字哪儿来的。据古文献记录(翻译成白话文如下)——我到热带雨林去嗨,发现一颗大树死了,大部分都腐烂了。咦!怎么还有不腐烂的部分?我把没腐烂的部分拿回家,发现这个没腐烂的部分还沉水耶!再放火上一烧,哇!好香啊!沉香的名字就这么得来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面的照片是《四库全书》中对沉香的分类,四名、十二状。
四名的问题照片上说的很清楚了。十二状嘛,是古人按照自然修香(如树木的腐烂)或人工修香后的样子来命名的。比如说雉头吧,就是说那块儿沉香像个鸟头。当然,这个十二状也是可以人造的。比如茅叶吧,可以人工修的像茅草叶子一样。为什么要修成那个样子尼?可以拿出《四库全书》,告诉你这个就是古书上说的茅叶,然后借古书的引经据典卖个好价钱嘛!
图片发自简书App
接下来再说个日本对于香料的分类。有一点要说明一下,日本是不产沉香的。之所以介绍日本的沉香分类,实在是因为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之前服务过一位留日的企业家,他的想法就是让我帮他写一本书,这本书的内容是归纳出所有他企业出现的问题即解决方案。这个书的作用是——可以指导之后他所开的任何分店。这么“笨”的方式,也只有受日本文化影响的他能想到了。虽然后来出现种种问题,这个书没有写成,但是他是我至今遇到的三位值得钦佩的企业家之一。
日本的香道以六国五味说为主,配以《名香谱》。这个香谱和上文的那个企业家的书“书”一个理念——发现一个香,起一个名,然后不断增加。至今《名香谱》编进去的香,已经1137种了,不过这本书还没写完,还在“成长”。日本人的“笨”办法,为香道作出了巨大贡献!
日本最大的香派是——志野流。宗主的名字和相貌见上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目前的香料分类,是产区加香型。一般来说,只说四大产区,那么为什么现在一说产区,都是小产区不说大产区尼?因为要把水搅浑,好浑水摸鱼嘛!比如说越南吧,该国就有15、16个产区。全球的小产区一百多个,就说乱不乱吧!再加上人为的国境线、区域划分,那就更热闹了。比如你站在江苏和安徽的边界,你说你在江苏省还是安徽省?又比如你在广西与越南的边界,你说你是在中国还是越南?反正乱了还好炒作嘛!
再说到小产区的问题。以越南芽庄的沉香为例,自然的沉香早在二、三十年前,已经被我们的台湾同胞“扫荡”过了,连渣渣都没剩下。现在市场上的芽庄沉香,不是存货就是人工培育的。
据老师学香二十年的经验,他也要放大镜配上炉子给点上,看清东西、闻到味道,才能分出四大产区。所以老师的建议,去越南买点香料玩玩可以,去捡漏,就算了。这个问题很有体会,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当事人,跟我咨询半小时,然后自己跑去打官司。这个问题嘛,也没什么好说的了,见怪不怪嘛!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沉香的药用价值嘛,大致看看照片就行了。2000年左右,还有鼓吹沉香可以起死回生的,也就呵呵了。对你是补药的东西,也许对他就是毒药。所以沉香到底是不是适合你,这个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不可一概而论。
图片发自简书App
接下来是沉香的品鉴问题。主要有五类。其一,纹。一般的沉香都是直纹,这个是受“母亲”的影响。沉香肯定肯定是沉香木,所以沉香的木纹只能是沉香木的木纹。又因沉香木是直纹,所以不能说有扭曲纹的就不是沉香,只能说遇到扭曲纹的沉香,更为这块儿沉香加分(加价,物以稀为贵嘛)。其二,质。比重大,快头大,有机物多的,自然稀有。其三,形。前面提到过修香,即便人工修香,也是很少动刀子的。这个道理类似于对和田玉的雕刻,动了刀子,掉下来的那了都是钱啊!其四,香。这个香包含以下几点:1、沉香味儿。2、产地味儿(就像南京人要有南京口音,四川人有四川口音)3、香味多(如日本的五味)4、香味变化的无规律性。上一篇说过了结香的原理,营养物质、抗体物质、凝固物质、微生物、微生物的“粑粑”……那么多物质不是在“母亲”体内被调和均匀才结香的,所以香料不同部位的香味自然有所变化。其五,意。这个就不大好说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再来说一个沉香的鉴定与造假问题。为什么这两个问题一起说尼?因为这就是一体的两面,矛和盾永远存在。
沉香的鉴定有三大块儿:其一,沉香他“妈”的鉴定。树种不对,肯定不对嘛!其二,化学鉴定。这个是要上光谱分析仪的。其三,行业鉴定。1.0的天然沉香价格大概一万一克,0.92的尼,大概两千一克!微小的含量差别,巨大的经济价值差异,导致了沉香萃取物“塞入”沉香,把0.92“优化”成为1.0。“优化”无处不在,蜜蜡、绿松有,沉香也有。基于这种高端的造假,所以还需要行业鉴定。当然了,往沉香里加水泥这种低端的手段也是有的,毕竟化学鉴定是破坏性的,只能采取多点取样。
老师最后留了个问题给我们——到底是想走上玩玩这条“小径”,还是走上沉香鉴定这条“不归路”。
为什么说鉴定是条不归路尼?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制假和验真,不论在哪个领域,都会一直存在下去。你的鉴定方法一出现,他的制假必定又会更进一步;他的制假工艺一进步,你的鉴定功夫也会更进一步。
对于以社会科学为糊口工具的我来说,对社会科学真的没什么激情了,反正规定了可以就是可以,规定了不行就是不行,知道与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规定意义不大。而自然科学不同,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早两年看过一个故事,说民国时期,一位大官要回老家。当时交通不便,他找到一位商人,问有没有去他老家的船。商人问了问手下,还真有,不过是条货船,大官不介意(也是没办法),上船了。商人向船老大千叮咛万嘱咐,说一定要招待好这位大官。船老大准备好了好酒好菜,让大官吃着喝着。当时天冷,这个大官在船舱里吃着肉喝着酒,一会儿就拿根烟点上了。船员过来抢下香烟,掐灭了,说这装的一船硫磺,遇火还得了!大官不乐意了,叫来了船老大,把那个船员臭骂一顿。最后得到了船舱抽烟权。再后来尼?当然船失火爆炸,全部归了西。这个就是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