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医案精解》—心悸(一)
方某,女,71岁,2006年3月17日初诊。
近一周来,于劳累及上楼梯后出现心累,心慌难受,自觉心中悸动,气短不相接续,多汗,口唇发绀等症状。自诉既往有肺心病病史3年,曾多次住院治疗,每次住院时间均在1个月以上,经西医抗感染、控制心衰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然每于冬春季节交替或感冒之后复发。其女在陈老处因他病治疗后疗效明显,遂携母亲前来就诊。
现患者神倦,面色苍白,口唇紫暗,夜尿频多,大便正常,胃纳较差,睡时不得平卧,且入睡困难,膝部冷痛,脚踝水肿,按之凹陷,舌淡苔白,脉象沉细缓,尺脉尤弱。陈老言此乃心肾阳虚,肺寒饮停之证,法当温补心肾,温化水饮,方选四逆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生脉散合方加味。
处方:
五味子15g 茯苓20g 干姜15g
炙甘草15g 麦冬20g 细辛9g
白晒参15g 陈皮12g 枳实15g
法半夏15g 生姜15g 肉桂10g
黄芪30g 川芎25g
制附片15g(先煎40分钟)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6剂
3月23日二诊:服上方后,心累气短有所缓解,睡眠有改善仍无法平卧,汗出减少。观其精神较上次稍好,口唇紫暗减轻,脚踝部仍有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方中肉桂易桂枝,去川芎,加入猪苓20g、泽泻30g、白术20g。6剂,水煎服。
3月29日三诊:诸症基本缓解,上楼时仍有心累感,夜尿亦较多,脉象沉细,舌淡苔薄白。于上方中去猪苓、泽泻、制附片,加入菟丝子15g、淫羊藿20g、怀牛膝30g以温补肾阳。6剂,水煎服。
【侍诊心得】此案以心累,心慌难受,自觉心中悸动为主症,属中医之“心悸”范畴。心累,自觉心中悸动,气短与面色苍白,不得平卧,水肿,脉沉细缓,舌淡苔白并见,是水饮为患之故。水饮凌心则心悸,水饮犯肺则气短,水饮溢于肌肤则水肿。究其水饮之根源,与肺、脾、肾之调水功能失常有关。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脾位中焦,为运化水津之枢轴,肾为水之主,故治疗水饮应当始终把握肺、脾、肾三脏。水津的敷布与运行必须依赖阳气的推动,气化则水行,阳气虚损,推动无力则水津失于输布,则聚而成饮。
本例之病机系心、肺、脾、肾阳气亏虚,调水、布水、运水、主水功能障碍,温化水津功能减弱,致使寒饮内停。治当温补阳气,温化水饮。方用四逆汤、生脉散与肉桂、黄芪、炙甘草温补心肾阳气,干姜、人参、炙甘草(理中丸去白术)温补中焦阳气,甘草干姜汤温补肺之阳气,合用心、肺、脾、肾兼顾,使阳气得复,水饮得以温化运行,是求本之治。干姜、细辛温化水饮,法半夏、陈皮、生姜燥湿散水,茯苓利水渗湿,合用兼顾已停之饮,使水饮得消,是治标之法。口唇紫黯为停饮致瘀,故佐川芎活血祛瘀。枳实、陈皮之用,乃气行则津行。
二诊加入猪苓、泽泻、白术以增健脾利水之功,强化消除水肿的力量。三诊水肿已消,遂去猪苓、泽泻,基于气虚患者淡渗分利之品不宜久用,以免伤津耗液,此乃津可载气。增加温补肾阳药物,既寓“治心欲先实肾”之意,又取温肾以化气行水之义,同时兼顾肾阳不足之腰膝冷痛以及夜尿频多。
【按语】
(1)本例辨证心肾阳虚,肺寒饮停的依据是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神倦,眠差,夜尿频多,膝部冷痛,踝部水肿,脉沉细,尺脉尤弱,舌淡苔白。
(2)水液代谢既赖肺之宣降、脾之运化、肾之气化,又须心阳之温煦、肝气之条达。本案用生姜、细辛开宣肺气,干姜、人参温中健脾,肉桂、附子温壮肾阳,附子、人参振奋心阳,枳实、陈皮疏肝理气,目的是通过恢复五脏功能的协同作用以根治水饮,陈老用药布局周密,确非学验俱丰者莫能为。
(3)本案黄芪用至30g,旨在补气健脾、实卫固表、利水消肿。炙甘草用至 15g,乃仲景炙甘草汤之意,一则补益心气,一则甘以缓急,使心脉舒畅。药物功效发挥与剂量密切相关。此匠心之用,发人深省。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