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慕容盛拓跋珪相继称帝,北魏韬光养晦暗中蓄力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27篇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六月十六,拓跋珪大会群臣,共同商议该采用什么国号。
群臣都道:“周朝与秦朝以前,天子都是由诸侯升位,使用原来诸侯国的国号作为天下的国号。汉代以后,夺取天下的人都没有一尺土地作为资本和凭借。我们国家百代以来,子孙相承,在代郡以北的地方开创基业,应该用代作为国号。”
黄门侍郎崔宏反对道:“过去,商朝没有长时间地呆在同一个地方,所以有殷和商两种称呼。代郡一带虽然是个古老的国家,但是我们受到上天的恩宠、接受治理天下的使命却是新近发生的事,前些年已经把国号改为魏。魏,是一个含有美好伟大之意的名称,也曾经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个强大的国家。因此,应该像过去一样称为魏。”
最终,拓跋珪听从了崔宏的意见,将国号定为魏。
七月,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到平城,开始营建宫殿,设立宗庙,以及土神、谷神的祭坛,一如汉族王朝的制度。
八月,拓跋珪命令有关部门确定京师的区划,标明道路的名称和里程,统一度量衡,派遣特使到各个郡国巡回视察、监督,检举弹劾违法乱纪的地方官吏,以便拓跋珪亲自考察定罪。
十一月二十三,拓跋珪命尚书吏部郎邓渊(邓羌之孙)制订官制,协调皇室的音乐;命仪曹郎董谧制订礼仪制度;命三公郎王德制订法律规章;命太史令晁崇考察天象;又派吏部尚书崔宏统管裁定,以作为国家永久的制度。
经过长达半年的准备,北魏帝国的正式亮相水到渠成。
十二月初二,拓跋珪正式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天兴。称帝之后,拓跋珪确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一、命令朝廷内外所有官员、百姓都必须把头发系在一起,再戴上帽子,从服饰上向汉族靠齐;
二、将远祖拓跋毛以下的二十七人都追尊为皇帝,尊奉六世祖拓跋力微为神元皇帝,庙号始祖,祖父拓跋什翼犍为昭成皇帝,庙号高祖,父亲拓跋寔为献明皇帝;
三、从这年开始,弃用鲜卑旧有传统,依照汉族传统制订祭庙、朝会使用的礼仪音乐;
四、采纳崔宏建议,自称黄帝后代,尚土德;
五、将六州二十二郡的官员和豪族大户二千多家,迁到代都居住;将东至代郡,西至善无,南至阴馆,北至参合陂的地区,全都划入京畿;京师之外的四方、四维,设置八部帅,分别加以监督、管辖。
这些措施,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容,都是向汉族王朝的靠近,以增加自己的合法性,提高对百姓的号召力。
拓跋珪称帝前的两个月,慕容盛也在龙城称帝。
十月十四,后燕大臣再次请求慕容盛称帝。这一次,他没有再推辞。
十月十七,慕容盛登上帝位,尊皇后段氏为皇太后,尊生母太妃丁氏为献庄皇后。曾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兰妃终究没有当上皇后。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正月十三,拓跋珪巡视北方,分别命令大将军常山王拓跋遵等三支军队从东路向长川进发,镇北将军高凉王拓跋乐真等七支军队从西路向牛川进发,他自己带领大军从中路在駮髯水出发,准备袭击高车部落。
二月初一,北魏军将高车的三十多个部落打得大败,俘虏七万多人,缴获马三十多万匹,牛羊一百四十多万头。
卫王拓跋仪另外带领三万骑兵,深入沙漠一千多里,攻破高车的七个余部,俘虏二万多人,缴获马五万多匹,牛羊两万多头。
说起来,高车部落也够苦逼的,只要拓跋氏崛起,就一定要去征服高车,俘虏他们的人口,抢走他们的牛马,视之为取款机。
生活方式决定生存方式,游牧民族习惯了弱肉强食,当然也是战斗民族。
二月,拓跋珪在牛川以南举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让高车人作为围子,周围七百多里,将走兽驱赶到平城后,又让高车人修筑起鹿苑,鹿苑方圆达数十里,极尽耀武扬威之能事。
三月初八,拓跋珪继续进行制度改革,将原尚书三十六曹以及一些京外官署划分为三百六十曹,派设八部大夫主管。
吏部尚书崔宏负责原来的三十六曹,像令、仆射那样管辖事务。又设置了五经博士,增加国子太学生的名额,共达三千人。
这天,拓跋珪询问博士李先道:“天下什么东西最好?可以用来补益人的智慧和精神?”李先回答道:“没有什么比得上书籍。”
拓跋珪追问道:“书籍一共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搜集在一起呢?”李先回答道:“从文字产生到现在,书籍的数量每代都在增加,已经不可能准确统计了。如果陛下真的喜欢,不必担忧不能搜集。”
在李先的建议下,拓跋珪命令各郡县大规模索求、搜集书籍,全部送到平城。这又是一大善举,也促进了汉文化在北魏的传播。
内兴文教的同时,拓跋珪也没有放弃对外扩张。
三月二十,拓跋珪派建义将军庾真、越骑校尉奚斤率兵袭击库狄、宥连、侯莫陈三个部落,将它们全部击破,一直追击到大峨谷,然后在那里设置守卫部队才返回。
不过,拓跋珪对外扩张的对象都是一些比较小或者落后的部族,并没有针对慕容盛或慕容德,以及后秦等实力相对较大的势力。
由此可以看出,经过攻打中山的艰苦经历后,拓跋珪变得比较务实,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壮大实力上,也就是增强内功上。
拓跋珪的韬光养晦,不禁让慕容盛和慕容德产生了错觉,难道北魏不行了?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他们开始小动作不断,再次图谋光复大燕。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慕容氏几代人都在为复国而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