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107)赏罚的界限
孙子(107)赏罚的界限
商鞅是法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他以严酷而出名,但在他未去秦国之前,秦国对魏国则是常败,能不亡国已是大幸了,吴起屯兵西河,将秦国咽喉上置了一把刀,但商鞅去了秦国后,用了二十年,秦国大治。其最重要的是赏罚,赏的是什么?农耕与打仗。
罚的是什么?小错即重治。秦人恨他入骨,所以他死得非常难看,但是后人读史却常会感叹他把一个大秦治理得战斗力暴强。
王利芬眼里的马云也有管理团队的六脉神剑:
打造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第一、着眼战略这是上三路,严格KPI考核、重视组织建设和狠抓团队这是下三路。
湖畔大学的学生背得滚瓜烂熟,却回去一用,公司就死!
为什么?卒未亲附,大家相互间彼此赏罚训养还不到位。
我们看部队在训练士兵的过程,非常严格,特别不近人情,我参加过一个省级阅兵,三个月时间,每一天踢正步,枯燥而无趣,且人体力、精力上都辛苦异常,但是这样三个月一训练,在大街上走起来,那个气势就非常了不得,慢慢就成了一种习惯,看到别人部队走不好反而觉得看不起。
那么再搞其他的比武我们这个部队就很不服输,样样都非常齐心配合,样样都拿第一名,为什么参加了那样的训练后就会团结一心呢,罚和赏都深入骨子里去了。
孙子: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商君书里说: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
什么意思,人之常情是,用尺量的东西会取长的,用秤来称的东西会选取重的,衡量个人的得失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
所以西点军校有一条训诫:心里要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别人知道这一点!
用人解人性,汉武帝用人不拘一格,用其所长,但这些人只要犯下大罪,就也会毫不犹豫重治,赏得重,罚得也重。
武帝元狩四年时,汲黯对武帝经常以小过错擅杀大臣极为愤怒,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
上笑而喻之:“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汉武帝反而笑着开导他说,何世无才,不过是不能识之,假如人才放在那里不用,那么算什么人才,假如因为是人才犯了错不罚,那么岂不是对人才的不尊重。
赏罚就像是阴阳的两面,你对一个人施烂赏,他不仅不会感激你,还会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你对一个人施烂罚,那么平白无故就生出诸多怨恨。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这个人还没有下定决心和你一起打天下,你就说要处罚他,那他就走了,自己做别的去了。
王皙说:恩信非素浃洽于人,心未附也。
什么情况下会心附于你?
杀他所恨,赏他所期,罚他所惧。公孙穰苴出军杀庄贾,一下子恩信展于全军,孙武练吴宫女,杀吴王两爱妃,同样是恩信所加,本来这种被宠信的妃子平时就一定有很多人内心里也不喜欢,孙子立威则成军。
恩和信,就是该给的,就给,不该给的不能给,一些企业平时老板喜欢口头上表达恩惠,一会儿给,一会儿不给,所以造成了恩信不洽,没有规则。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信已洽,苦无刑罚,则骄惰难用也。
最典型例子就是李广,这个人勇贯三军,就是不会约束部队,打仗的时候就不确定,一会儿迷路,一会儿被抓,所以一生没有被封侯,其实真正的战功都没有给国家带来什么重大机会。
帮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这段就是马云说的上三路,战略,使命,价值观。
下三路:考核、组织、团队。
上三路是文,下三路是武。
有上三路的思想引导,现加下三路严格考核和支部建在连上的监督,团队才会真正有战斗力。
曹操说:文,仁也,武,法也。
曹操带兵是极严的,不允许破坏老百姓的庄稼,破坏了就杀头,结果自己的马一惊掉到地里去了,曹操割发带首。
后面还有三句。
讲的前面这个事的结果。
吴起去西河,治理前,他先立一柱于城南门,说谁能扛到北门者得10金,大多数人不相信,结果有一个杠了,他马上给了10金,恩信一下子建立了。
商鞅在秦国变法,也用了同样的招数,先立一柱于城东门,令人扛自西门有奖,没有人相信!
加金,有人扛过去,结果真的得到了!
这叫恩信,公布刑法,有人去犯,就被处罚了,特别是太子犯了法,也把太子的老师鼻子给割了,你看全国其他人还敢动吗?太子犯法与普通民众一样受罚。
商鞅知道不知道自己埋下了祸根呢?当然是知道的,但秦国大治的代价相比,一人之身死有何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