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教授职责不清,上课竟需激励

教授职责不清,上课竟需激励

文/蒋永红

8月29日,2015年秋季上海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举行,上海市教委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各高校不能“走过场”,更不得“撒胡椒粉”,而要真正发挥好其激励功能,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同时,教师要将其电话、邮箱、办公室地址公开,确保学生有问题能及时向其咨询。凡受聘教师均要遵守坐班答疑制度和校内自习辅导制度,为学生答疑和辅导的时长都有明确规定。(8月29日,澎湃新闻)

所谓的激励计划就是上海市教委以2013-2014学年授课教师人数为依据,予以下拨激励经费。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中明确提出,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讲授课程。凡受聘教授、副教授岗位的教师每学年为全日制本科学生的授课不得低于108个课时、担任行政或其他职务的“双肩挑”教师不得低于54个课时(不含专题讲座、指导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等)。

看到这个新闻之后,感觉上海市教委真是人性化,教授上课竟然还有激励经费,而且课时也仅仅一百个学时。恍然之间,教授们似乎都成为了稀世珍宝,拿着高昂的教授工资,为了“哄着”他们上课,竟然还需要另外拿一笔经费来激励,难怪我们的高校将士们削尖了脑袋、不惜各种学术造假也要加入教授行列之中。不过这个激励制度似乎有点默认了“教授不上课”的合法性,不上课是正常的,上课的话,需要另外“激励”。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如果教授连续两年不承担教学任务,不为本科生上课将转为研究员,不能做教授。此外,教育部还为教授上讲台规定了一年400学时的教学任务。(2009年9月3日,北京日报)

由此可见,教授不仅需要上课,而且教学任务还不轻。可是我们的教授是如何逐步的脱离了教学岗位,使得教授上课成为了新闻呢?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教授职责不轻是主要原因。教授是高校教师高级职务的一个称呼,其工作岗位是教师,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高校科研的需要,现在教授的主要工作是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也就是说现在的很多教授更像是高级研究员,一部分像是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由于这些“高级研究员”们的工作和教学严重脱离了,所以上海市教委才会“激励”教授们去本科上课。不过笔者怀疑的是,长期脱离教学岗位的“高级研究员”们是否还会不会上课?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呢?

教授们职责不清并非上海独有,湖北省在高校教师职称改革中,提出了教学型教授、研究性教授和社会服务型教授,这事实上也是混淆了教授的岗位,研究性的教授为什么不能称为“高级研究员”呢?社会服务型教授为什么不去创业当老板呢?

当教授教学成为新闻,当教授教学需要额外激励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教授的职务是怎么样错位的,错位的原因是什么?

在这里不得不提“双肩挑”的教授们了,以近期引起热论的施一公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为例,施一公院士科研能做好就很厉害了,已经耗费了他几乎全部精力,再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恐怕就力所未逮了。除非清华副校长这个职务不需要花费精力,或者清华副校长这个职务能帮助其科研水平提高,而事实上这两个假设都不成立。像施一公院士既是教授、又是研究员、又是学校(院)领导的不在少数,这些职务得一即可穷其毕生精力而未必做好,我们这些双肩挑的教授们如果有一两位天生异禀的“神人”可以把所有的职务都做好,倒也可以理解,但是如此普遍性的双肩挑,则就意味着要么教授没有好好干,要么研究没有好好做,要么领导没有做好,更有可能的是三者都没有做好。

在这里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但是要想提高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质量,教授们却是必须回归原位,其工资待遇必须和岗位吻合,专职研究员、校长院长们也需要专业化,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如此即可。而当前最有效率的教授回归,不是激励教授上课,而是杜绝双肩挑,只有校长院长们摆脱了教授身份和科研利益的桎梏,才会真正投入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去,才能引领高校走向发展,而不至于闹出教授上课还得激励这种笑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