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大学中两种使命的抗衡—谁占上风?

虹野:大学中两种使命的抗衡—谁占上风?

文/虹野

不少教育专家和高校领导都反对把“就业率”当做考核大学的唯一标准,也都反对大学不能办成“职业学校”,呼吁不能仅仅把培养“行业精英”当做大学的唯一使命,大学还需要关注另一个使命:就是青年像成人转变的使命。也就是说大学除了学子为就业准备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不仅仅大学没有做到,中小学也没有做到。现在有不少大学提倡“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其目的亦是让学生能够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可惜的是在大学中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博雅教育”都沦落为点缀,或者仅仅是作为一种“理念”而存在。“专业壁垒”的存在固然有行政管理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则是社会的行业需求,和大学对社会行业精英的迎合,以及大学教授本身能力的局限。在大学中,教授们只关心自己狭隘的专业内容就可以了,做科研获得的收益要远远大于教学,即便是教学,教授也更喜欢教自己专业的内容。有时候因为行政压力被迫开设一两门通识课程,也大都敷衍了事。“专业壁垒”不仅仅存在于“专业知识”与“通识课程”之间,还存在于各个专业之间。

在缺乏人生意义的思考的大学中,我们不少大学生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上,宛若著名的“放羊娃的故事”,很多人的人生意义就是“读大学—就业—结婚生子—培养孩子读更好的大学—让孩子找个更好的工作—结婚生子—让孩子读更好的大学—……”

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大学中是如此的少,大学的两种使命的抗衡,至少在我们的大学中,第二种完败。当然这不仅仅国内的大学如此,国外的大学亦是如此,只是程度上的差别,不过我们的大学只是程度上差别比较大罢了。很多大学连培养行业合格的专业人才都做不到,更谈不上是为培养行业精英人才做准备了,很多教授在学术上的研究还局限于山寨,连精英人才所必须的能力都无法具备,何谈培养精英人才呢?当然对于那些以抄袭争夺名利为荣的教授来说,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更是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之外了。

可见,当前大学的问题两种使命的抗衡,而是每一种使命都没有做到,只是相比来说,第二种使命做的更加糟糕而已。

虹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