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教师被分为六等背后的价值观
虹野:教师被分为六等背后的价值观
文/虹野
今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段子,把教师分成了六等。可能是老师们吐槽而得,不过倒也形象。
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
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维持人。
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
四等教师史地生,周末还能去踏青。
五等教师语数外,比比看谁死得快。
六等教师班主任,累死讲台无人问。
不管是否当过教师,看到这个段子大都深以为然。作为教师,亦是如此。一所学校,人分六等,确实不妥。不过老师们除却自我哀怨之外是不是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窃以为,我们要先弄清楚把教师分为六等的依据是什么,然后才能找到本质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进而实现教师在学校平等。
我们从这个段子很容易看出来其分等的依据是劳动量和权力的大小,在学校干活最多的班主任等级最低,而拥有权力能够支配学校资源的领导和后勤人员等级最高,而劳动量较小的副科教师被放在中等。
副科教师可能会说,在学校能者多劳,班主任和主课教师备受重视,怎么能说是下等人呢?
我们固定两个变量:时间和收入,我们再加入一个变量:劳动报酬。
同样的时间和同样的收入,劳动量大的人显然吃亏了。如果教师的劳动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那么班主任和语数外教师肯定会得到比现在更多的劳动报酬,此时班主任和主课教师还会自怨自艾认为自己是低等人吗?
而现实则是,职称高的干活少拿钱多,职称一样的干的多的和干的少的拿的报酬差不多。这种不合理的劳动报酬机制使得学校能者多劳但多劳却不多得,出现付出和收入的倒挂,也把学校教师分成了六类。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在任何的等级制度下,总是有既得利益者,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按劳分配的。肯定有不少人不愿意改变这种等级状态,毕竟少劳多得符合人类利己的本性的。还是老生常谈:自己的利益自己争取,只有在自由博弈中才能真正实现平等。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