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赏析/《玩耍的方式》[爱尔兰]希尼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年4月13日—2013年8月30日),爱尔兰诗人。生于爱尔兰北部德里郡毛斯邦县一个虔信天主教、世代务农的家庭。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诗学专家。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诺贝尔奖演讲《归功于诗》(Crediting Poetry,1996)也是一篇重要诗论。他还写过一个剧本。希尼把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2000)译成现代英语,轰动一时。是公认的当今世界最好的英语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希尼自小接受正规的英国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英国女王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当过一年中学教师,同时大量阅读爱尔兰和英国的现代诗歌,从中寻找将英国文学传统和德里郡乡间生活经历结合起来的途径。1966年,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一举成名。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现代文学讲师,亲历了北爱尔兰天主教徒为争取公民权举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乱。[1]2013年8月30日,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逝世,终年74岁。
《诗歌原文》
阳光直穿过玻璃窗,在每张书桌上
寻找牛奶杯盖子、麦管和干面包屑。
音乐大踏步走来,向阳光挑战,
粉笔灰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
我的教案说: 教师将放送
贝多芬的第五协奏曲,
学生们可以在作文中自由表达
他们自己。有人问:“我们能胡诌一气吗?”
我把唱片一放,顿时
巨大的音响使他们肃静;
越来越高昂,越坚定,每个权威的音响
把课堂鼓得像轮胎一般紧,
在每双瞪圆了的眼睛背后
发挥它独具的魅力。一时间
他们把我忘了。笔杆忙碌着,
嘴里模拟着闯进怀来的自由的
字眼。一片充满甜蜜的静穆
在恍惚若失的脸上绽开,我看到了
新面目。这时乐声绷紧如陷阱,
他们失足了,不知不觉地落入自我之中。
T
【赏析】
在这首诗里,希尼通过对一节课的描述表达了对被庸俗的政治污染了心灵和艺术鉴赏力的学童们的希望,诗人期待这些孩子们能够在自由精神的引导下去努力奋斗,朝着美好的明天前进。因此,希尼的笔可以说是剖析时代、社会、民族生活和暴力及不平等现象的手术刀,是以诗的方式探测人的心灵深度、道德深度的尺子。
希尼最擅长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把稀松平常的瞬间转化为诗意。诗人在诗的开头先娓娓道出每日上课的场景:“阳光直穿过玻璃窗,在每张书桌上。”第二句就用拟人的方法赋予阳光以动感,原来诗人把阳光照在物体上比作是阳光在“寻找牛奶杯盖子、麦管和干面包屑”,而这时候,“音乐大踏步走来,向阳光挑战”,粉笔也不甘示弱,“粉笔灰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希尼正是运用有动感的词汇,用精心提炼出的非凡想象,表现日常的生活,使整个画面有了生命力。
第二、第三节中,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上课的画面: 原来是一节音乐课,“教师将放送/贝多芬的第五协奏曲”,而且老师允许“学生们可以在作文中自由表达/他们自己”。于是,有些好奇的孩子们问:“我们能胡诌一气吗?”这时,希尼以简洁、经济的方式处理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只是用了“把唱片一放”一语,就生动形象地传递出老师的内心经验和感受,让我们在将要发生的事和希望发生的事之间的缝隙中注意到一个诗的空间。“顿时/巨大的音响使他们肃静”,这是真正的音乐,它“越来越高昂,越坚定,每个权威的音响/把课堂鼓得像轮胎一般紧,/在每双瞪圆了的眼睛背后/发挥它独具的魅力”。“一时间”,孩子们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不能自拔,他们忘记了老师的存在,忘记了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们的“笔杆忙碌着,/嘴里模拟着闯进怀来的自由的/字眼”。
希尼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用看似平常的语句说出不平常的意思。你不知道下一步会发展到哪里,又有怎样的惊喜等待你。当诗歌达到高潮时,学生是“一片充满甜蜜的静穆”“在恍惚若失的脸上绽开”,而“我看到了/新面目”。诗人写到这里也激动了,“这时乐声绷紧如陷阱”,“他们失足了,不知不觉地落入自我之中”。而诗人也“失足”了,他掉进音乐能引起孩子们如此大的兴趣的喜悦里。虽然孩子们生活在浑浊的政治环境里,毕竟孩子们还有一双欣赏纯净音乐的耳朵。
诗的最后两句产生了惊人的效果,是神来之笔,是全诗的中心。诗人以宽广的悲悯襟怀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向我们展示了他掩饰不住的喜悦:“他们失足了,不知不觉地落入自我之中。”因为只有追求真正的自我,舍弃外在的浮躁与庸俗,一个国家才有希望,诗人从这首音乐的教化陶冶作用上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学生们旺盛的生命力。希尼用直接而个性化的语言,传达的却是隐晦而曲折的、对生存状况里的各个角落的深层观照与个人立场。对于希尼这一类的诗人来说,语言只是中转站。
在这个诗歌追求“现代性”的时代,希尼的质朴风格还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矫正意义,即向人们展示诗歌最核心品质的本来面貌,它从未放弃对生活、自然以及情感的关注。全诗语句清新,节奏自然,叙述生动,哲理性强,让人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得到美的熏陶与思想的洗礼。
(党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