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赏析/《玩耍的方式》[爱尔兰]希尼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年4月13日—2013年8月30日),爱尔兰诗人。生于爱尔兰北部德里郡毛斯邦县一个虔信天主教、世代务农的家庭。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诗学专家。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诺贝尔奖演讲《归功于诗》(Crediting Poetry,1996)也是一篇重要诗论。他还写过一个剧本。希尼把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2000)译成现代英语,轰动一时。是公认的当今世界最好的英语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希尼自小接受正规的英国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英国女王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当过一年中学教师,同时大量阅读爱尔兰和英国的现代诗歌,从中寻找将英国文学传统和德里郡乡间生活经历结合起来的途径。1966年,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一举成名。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现代文学讲师,亲历了北爱尔兰天主教徒为争取公民权举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乱。[1]2013年8月30日,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逝世,终年74岁。

《诗歌原文》

阳光直穿过玻璃窗,在每张书桌上

寻找牛奶杯盖子、麦管和干面包屑。

音乐大踏步走来,向阳光挑战,

粉笔灰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

我的教案说: 教师将放送

贝多芬的第五协奏曲,

学生们可以在作文中自由表达

他们自己。有人问:“我们能胡诌一气吗?”

我把唱片一放,顿时

巨大的音响使他们肃静;

越来越高昂,越坚定,每个权威的音响

把课堂鼓得像轮胎一般紧,

在每双瞪圆了的眼睛背后

发挥它独具的魅力。一时间

他们把我忘了。笔杆忙碌着,

嘴里模拟着闯进怀来的自由的

字眼。一片充满甜蜜的静穆

在恍惚若失的脸上绽开,我看到了

新面目。这时乐声绷紧如陷阱,

他们失足了,不知不觉地落入自我之中。

T

【赏析】

在这首诗里,希尼通过对一节课的描述表达了对被庸俗的政治污染了心灵和艺术鉴赏力的学童们的希望,诗人期待这些孩子们能够在自由精神的引导下去努力奋斗,朝着美好的明天前进。因此,希尼的笔可以说是剖析时代、社会、民族生活和暴力及不平等现象的手术刀,是以诗的方式探测人的心灵深度、道德深度的尺子。

希尼最擅长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把稀松平常的瞬间转化为诗意。诗人在诗的开头先娓娓道出每日上课的场景:“阳光直穿过玻璃窗,在每张书桌上。”第二句就用拟人的方法赋予阳光以动感,原来诗人把阳光照在物体上比作是阳光在“寻找牛奶杯盖子、麦管和干面包屑”,而这时候,“音乐大踏步走来,向阳光挑战”,粉笔也不甘示弱,“粉笔灰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希尼正是运用有动感的词汇,用精心提炼出的非凡想象,表现日常的生活,使整个画面有了生命力。

第二、第三节中,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上课的画面: 原来是一节音乐课,“教师将放送/贝多芬的第五协奏曲”,而且老师允许“学生们可以在作文中自由表达/他们自己”。于是,有些好奇的孩子们问:“我们能胡诌一气吗?”这时,希尼以简洁、经济的方式处理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只是用了“把唱片一放”一语,就生动形象地传递出老师的内心经验和感受,让我们在将要发生的事和希望发生的事之间的缝隙中注意到一个诗的空间。“顿时/巨大的音响使他们肃静”,这是真正的音乐,它“越来越高昂,越坚定,每个权威的音响/把课堂鼓得像轮胎一般紧,/在每双瞪圆了的眼睛背后/发挥它独具的魅力”。“一时间”,孩子们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不能自拔,他们忘记了老师的存在,忘记了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们的“笔杆忙碌着,/嘴里模拟着闯进怀来的自由的/字眼”。

希尼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用看似平常的语句说出不平常的意思。你不知道下一步会发展到哪里,又有怎样的惊喜等待你。当诗歌达到高潮时,学生是“一片充满甜蜜的静穆”“在恍惚若失的脸上绽开”,而“我看到了/新面目”。诗人写到这里也激动了,“这时乐声绷紧如陷阱”,“他们失足了,不知不觉地落入自我之中”。而诗人也“失足”了,他掉进音乐能引起孩子们如此大的兴趣的喜悦里。虽然孩子们生活在浑浊的政治环境里,毕竟孩子们还有一双欣赏纯净音乐的耳朵。

诗的最后两句产生了惊人的效果,是神来之笔,是全诗的中心。诗人以宽广的悲悯襟怀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向我们展示了他掩饰不住的喜悦:“他们失足了,不知不觉地落入自我之中。”因为只有追求真正的自我,舍弃外在的浮躁与庸俗,一个国家才有希望,诗人从这首音乐的教化陶冶作用上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学生们旺盛的生命力。希尼用直接而个性化的语言,传达的却是隐晦而曲折的、对生存状况里的各个角落的深层观照与个人立场。对于希尼这一类的诗人来说,语言只是中转站。

在这个诗歌追求“现代性”的时代,希尼的质朴风格还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矫正意义,即向人们展示诗歌最核心品质的本来面貌,它从未放弃对生活、自然以及情感的关注。全诗语句清新,节奏自然,叙述生动,哲理性强,让人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得到美的熏陶与思想的洗礼。

(党啸林)

(0)

相关推荐

  • 爱尔兰诗人希尼:诗歌来自于惊奇,来自生命的突然涌动

    人与人拉起手站在一起,逐渐连成一片,跨越时空蔓延而去.在这个形象里,有关于亲情和友爱的伦理,有劳动者之间的互助协作,有抢救病人时的奔忙,有对转世重生的冥想,有抄写圣书时手掌的痉挛,有对家人亡魂的拥抱, ...

  • 2013年8月30日爱尔兰著名诗人、诺奖得主谢默斯·希尼逝世

    文史公曰:被誉为"叶芝之后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他是自叶芝以来首位获得诺奖的爱尔兰诗人:希尼不仅是当代最著名的英语诗人,也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诗人:据说其著作销量占全英国健在诗人著作 ...

  • 洗闲阁购书日志(2018年1月13日)

    洗闲阁购书日志(2018年1月13日) 2018年1月13日,星期六,阴,10-3度.因为社会上太多见怪不怪的事情发生,心态都有点麻木了,因此很久都没有写过时评文字.日前写了一篇,或许情绪太大,有网友 ...

  • 英国诗人希尼:好诗,会强行开辟自己的道路

    记者采访英国诗人谢默斯·希尼时,他总结了以下这些,对于中国诗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剂良药. 1 如果一首诗很好的话,它会强行开辟自己的道路.一首动人的诗并不只是意味着触动了你,还意味着它作为活生生的语言能 ...

  • 诺奖诗人谢默斯.希尼辞世

    图:1970年的谢默斯.希尼 资料图片 [本报讯]据美联社都柏林30日消息:爱尔兰最重要的诗人.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30日逝世,享年74岁.他在从事创作的50年间,挖掘爱尔兰大自然的 ...

  • 诗人与自我:谢默斯•希尼的启示/谷禾

    诗人与自我:谢默斯·希尼的启示 作者:谷禾 作为生活在20世纪后半叶的北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承受着比其他其他地区和时代的诗人更严酷的生存和美学考验,这当然源于北爱尔兰所独有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 ...

  • 希尼:悼念R.S.托马斯

    悼念R.S.托马斯                   2001年3月28日于西敏寺:悼词发表在<爱尔兰诗歌评论>(第69期)                          谢默斯·希 ...

  • 诺奖诗人希尼去世 被公认为英语世界最重要诗人

    诺奖诗人希尼 8月30日,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在都柏林去世,享年74岁.希尼被看作当今英语世界最重要的诗人,他同时也是一位诗学研究专家.4年前,希尼就曾因为中风住院,此 ...

  • 希尼逝世三周年纪念暨“希尼系列”发布会每一事物都是灵魂的圣书

    [百道讯]2013年8月30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好的英语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叶芝之后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因突发疾病在都柏林一家医院离世,享年74岁.为纪念希尼去世三 ...

  • 表意的速度和本土的记录

    约翰·克莱尔 德里克·沃尔科特 谢默斯·希尼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人约翰·克莱尔(John Clare,1793-1864)是当代英国生态文学中最受关注的自然诗人之一,同时他也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多产的 ...

  • 伟大的英语诗人,谢默斯·希尼八句格言,淳朴自然,暗含生活哲理

    他是最好的英语诗人,他的身份一直争论不休,到底是爱尔兰诗人还是英国诗人,这一话题一直是敏感话题.在上世纪80年代,他公开宣称其是爱尔兰人,摆脱"英国诗人"的头衔.他曾获得1995年 ...

  • 希尼的诗歌生涯:歌颂土地和自然 思考历史与政治冲突

    [导读]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从<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开始,在12本诗集中描摹爱尔兰乡村生活,歌颂土地.自然.古老的道德,思考爱尔兰复杂的历史与政治冲突,并试图唤醒人们对宽容与和解的认知 ...

  •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位自己喜欢的诗人 | 希尼:奇游之歌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 引起共鸣,引发感想,最终感动 这就是一个人生中的小惊喜吧 这位带来惊喜的诗人,也许是希尼! 奇游之歌 作者丨[爱尔兰]谢默斯·希尼 译者丨雷 格 爱的神秘确在灵魂中 ...

  • 谢默斯·希尼,在诺奖后……

    孙若茜 你完美地保留了自我就像河水 如威尔士的杰拉德所说冲入阿克洛港湾 甚至在涨潮只可能有咸水的时候. --<旁注诗>第十节,是诗人谢默斯·希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写的第一首诗. 这首诗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