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多闻,不如修证(禅行空者)
与其多闻,不如修证(禅行空者)
从前,有一个经常扫地的沙弥。有一天,师父想试试他参悟境界,于是就问他:为何扫地?沙弥答:为心净。师父接着问:心净为何?沙弥答:为开启般若智慧度化众生。师父接着问:众生在哪里?沙弥答:一草一木,皆是众生。师父最后问:那扫地为何?沙弥无以对答。师父告诉他说:既然如此,继续扫地吧。
从以上问答不难看出,无论是扫地也好、还是为开启智慧也罢、或者因度化众生,还是因处处皆是众生,都不是真正的扫地。因为佛性的作用是遍满无相的、通透无形的,离言语思量的。也就是说,扫地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这样说?读者自己去参悟。
假若我们停留在以求多闻而熏染知见当中,丧失实修,不再实际禅定中开启智慧,而一味住守在某种苛求和攀取当中就以为这是在悟道或是在修行乃至学佛信佛,就错了。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总是停滞在文理当中以求悟道。必定文理不可得。不可得不是放弃或舍弃,而是无所住造的意思。也就是说文理皆来自自心般若,非在言语文字。譬如:扫地是佛性作用,不在扫地这个单纯的行为上面。也就是说,扫地的显现本身就是佛性作用结果,这样作用已经涵盖任何言语、文字,思想了。你若再继续住守在扫地上面,用种种文理知见去揣摩或认知,这就是头上安头了。一切尽在不言中,是实际修行带来的结果。它超越了言语文字名相,这才是真正的禅宗,这才会大用现前。假如你不知道悟道之所以然,即便你悟道了,可对于这样悟道不是你自己亲自实证的,而是参杂了很多文理知见,促成了你悟道的结果。那么,这样悟道就不是真正的悟道,也可以称之为理悟,不是证悟。证悟,必是发业无明冥灭,即生死业。唯此禅定,别无二路。
其实,我们的意识充满了般若。就像矿石蕴藏了很多黄金。削金的过程十分艰难和复杂,也充满了对自我和他我的挑战。我们不能拿着矿石就称之为是黄金,真正的黄金需要漫长的削金过程。这就像扫地一样,佛性作用于扫地,不是扫地作用于佛性。可佛性你看不见、听不到、无形象,无彼此。但是,它的确存在。存在即作用,但不是因作用而存在。这就像含金矿石里面一定有黄金,既然存在于矿石当中,不代表矿石存在就是黄金。什么意思呢?譬如:你在扫地,这是佛性作用结果。但你刻意扑捉佛性,就形成了意识作用了。而意识作用即是佛性作用,但终非意识。所以,佛法的美妙,时常伴随智慧的显现而得以演绎。只是,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本来,忽略了佛性无形变化的不可思议,在不可思议中又趋向恒常安寂。我们只知道自己在扫地,又在扫地中苛求悟道真实,又在悟道中苛求圆满解脱。其实,这不是悟道、也不是修行,而是造境。所以,即便你运用佛理回答任何问题乃是说教他人多么美妙和精湛,也即便你研究佛理研究的多么精准和通透,也永远在“我”当中终不见实相。为什么?因为你把扫地当扫地、又把佛理当佛理,更把悟道当悟道了。
如今,在末劫众生世间以及现今佛教界,能说会道的大有人在。就像那些搞传销的一样,激情四射、悲泣流泪、疯癫猖獗,神乎其神的太多太多。可肚子里真正有“墨水”的几乎绝迹。更何况末劫众生十分着相,他们(她们)渴望在相上在所谓现实中就可以直接获得解脱并圆满成佛。所以,众生迷相几乎痴迷到耗尽家产、妻离子散,疯癫神经的地步。恰恰忘记了自己,本净的自己。被外在自称为如来佛菩萨的外道乃至邪教所迷惑,完全丧失了如实修持的能力。这种几乎趋向一次性自杀的某些信徒和修人,就这样白白耗费自己时光,直到消耗殆尽。而某些在家学佛者无望于走上正修之路后,就开始放纵自己与世间人一样贪恋名利财色并用各种几乎颠倒的知见来蒙蔽自己,以为哪里不是修行从而自欺欺人,十分可怕。
纯金的诞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的。但一念顷的顿悟,却是事实。只是这样的顿悟在理想主义者心目中,却是他们(她们)梦想获得和拥有的。于是乎,那些懒惰、胆怯、轻狂、高慢,懈怠者蜂拥而至,趋向所谓见性开悟热潮当中,以求一切具足,无须修行的欺诳世界。
达摩悟道,经历了艰辛万苦。即便他把房子建造成了,又自己摧毁。必定,本来的真性,不在你建与不建中。它本来的本有的本具的本来这样。只是我们所建造房子的一切过程,也就显现了。何苦又住守在结局反倒丧失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