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写不好书法?


乾隆写不好书法的根本原因是他压根不懂得笔法……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笔法在古代是秘而不宣的东西。传说,三国时期曹操酷爱书法,有一回组织一群书法朋友一起聚会交流,出席交流会的有著名书法家钟繇和韦诞。在聚会宴饮之时,钟繇环顾全场嘉宾,眼角余光瞥见韦诞座位下有一本汉代书法家蔡邕写的关于如何写好书法的秘籍。于是钟繇苦苦哀求韦诞给他看一下,哪怕是看一眼也好。
没想到,韦诞同学残忍地拒绝。钟繇苦求未果,气得一口老血喷出来。钟繇是曹操军师呀,曹操爱才,用五灵仙丹才把他救活。钟繇发誓一定要把笔法秘籍搞到手,终于等到有一天韦诞先他而去,钟繇悄悄地派人从韦诞的墓中盗取秘籍。因为有了这本“葵花宝典”,钟繇才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王羲之能够成为书圣,也多亏了伯父王导。西晋社会动荡,逃命的时候王导将钟繇的《宣誓表》缝在袖子中,度过长江,后来《宣誓表》传给王羲之,使他得以传承笔法。王羲之之后,笔法也是代代口传心授,不是普通人就有机会学到。
《淳化阁帖》《大观帖》里的钟繇书法《宣誓表》
乾隆虽是皇帝,可是他没有优秀的书法家可以做老师,没有李世民幸运。但他有大量的收藏品,他喜欢赵孟頫,于是临摹学习赵孟頫的字画。我们来看看他学到了什么?没学到什么?
左边乾隆字VS右边赵孟頫书法
左边乾隆字VS右边赵孟頫书法
左边乾隆字VS右边赵孟頫书法
左边乾隆字VS右边赵孟頫书法
笔法指的是万毫齐力,特点是万毫齐力,也就是说让笔毛一起用力。米芾所说的弄翰、得笔。董其昌所说的提得起笔。这样写出来的笔法效果,褚遂良称“印印泥”,张旭称“锥画沙”,颜真卿称“屋漏痕”,都指的是力透纸背的效果,万毫齐力,让墨汁通过笔毛的作用渗透到宣纸或(绢布)上,让书法笔画看起来厚重有张力,蓄满势。这样的书法,我们就不单单欣赏其字形,重要的还是欣赏其神采。有神即如同人们神采奕奕的状态,无神即如同人们无精打采的样子。
赵孟頫书法《洛神赋》
我们看上面乾隆与赵孟頫几字的对比,可以看出乾隆学字形学得挺像的,让人一看可以辨别出是赵体。但是从笔法上看就有差距,上图赵孟頫的书法选自《赵孟頫书秋兴诗》是其28岁所书,笔法力道已有遒润之姿,笔画有生命力。乾隆字笔锋裹着一扫而过,没有万毫齐力,也没有充分的提按,因此也见不到笔画的生命力。
赵孟頫《书秋兴诗》
中国艺术重在欣赏神采,南朝画家谢眺提出绘画六法,其中“气韵生动”是第一条,这一条便是从“神”上面来欣赏。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可以说,中国艺术向来追求神采,书法也不例外。乾隆作为满清皇帝,身为少数民族,能够如此热爱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已相当不易,对精髓理解还略欠缺也是情有可原。
左四行赵孟頫40年后见到28岁的作品时重新题跋,右一行28岁落款
赵孟頫书法《兰亭十三跋》
《书秋兴诗》后面的题跋及《兰亭十三跋》,是赵孟頫晚年所写,可见赵孟頫晚年功力,“锥画沙”力透纸背的感觉更好。
乾隆在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上的题跋
乾隆在赵昌《写生蝴蝶图》上的题跋
乾隆在王蒙《太白山图》上的题跋
乾隆在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上的题跋
乾隆在赵孟頫《红衣罗汉图》上的题跋
如果把乾隆的书法当作硬笔字来欣赏,还是可以的,他是把毛笔当作硬笔来使唤,写得很流畅,除了转折处,没有写出方笔,总体看上去圆溜溜的,但可以看出乾隆爷落笔那是相当的自信和开心,信笔一提,都是御笔。总结一下,乾隆书法写不好,根本原因是不懂得控制笔锋,没有写出厚重挺拔力透纸背的书法效果。其一,他没有找对书法老师学习;其二,他喜欢赵孟頫,把市面上赵孟頫的字通通找来学习,其中不乏夹杂着所谓的“赵体”,并非赵孟頫真迹。眼光不够好的乾隆学了赝品,越学离正道越远。

(本平台注重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