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新题型-史料价值:对琦善的评价

6.7
高考倒计时22天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题目】

(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8月11日,英军舰队进至天津海面,直隶总督琦善赴天津与英军司令咨会。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中英广州谈判开始。

1841年1月7日,谈判破裂,英军发动进攻,虎门战役开始。

1841年2月,道光皇帝将琦善撒职查办。

材料二

同样是琦善对英国人的态度,茅海建在琦善的奏折中多见“夷性犬羊”“野蛮之人,礼又不知”等贬低词汇,在与义律的照会中也强调英国只有“显有恭顺实迹”,才能“以便代恳恩施”;蒋延缴虽然也看到琦善的奏折中有“夷”等字样,但他同时看到琦善与英人往来中会以“贵国“贵统帅”相称并且平等相待。通过对比位佐木正战辑录的英国档案馆中英往来文件与史家常用的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陈胜岸、茅海建发现后者将琦善1840年9月2日的照会误放在了8月17日的奏折之后,那么以后者为凭的研究者则会将遵皇旨办事的琦善,误解为首先提议惩治林则徐的人。这个研究成果很重要,是对多数论著中认为琦善打击林则徐、主张投降观点论据的拨正。

蒋廷黻在看到广东按察使王庭兰说琦善开门揖盗、与义律私通的信件时,敏锐地认识到虽然此信后来送呈御览似乎表示了其重要性和可信度,但蒋廷黻通过信件中的事件、时间关系而判定琦善和义律二人甚至不在同一地方,因此他认定其中的文本内容可信度值得怀疑。

——摘编自仲伟民、郝鑫<再审琦善:历史学、法学与证据科学》

(1)依据历史学基本要素的分类标准,材料一属于?材料二属于?(2分)

(2)材料二中茅海建等人对琦善的评价为什么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历史叙述;材料二:历史解释。

(2)原因:史料本身的形成过程,就是解释和阐释的结果,证据(史料)具有主观性。面对同一个历史对象,甚至运用同样的证据,历史学家却会给我们提供-个完全不同的“历史真相”,从而让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产生巨大的差异。

史料自身的局限性和复杂性要求研究者对其进行比对和考证。一些细小的差别很可能导致天壤之别的理解,甚至有时候因为史料时间顺序的不同,都会导致迥然相异的结论。

史学家面对的不只是史料有偏差的可能,甚至也会常常遇到史料本身就是错误的情况。

研究者对史料进行的分析概括和解释补充,难免受到其自身思维习惯、逻辑推理、自身体验以及对外部世界认知的影响。

【解析】

(1)分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叙述指的是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合理的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因此根据材料和上述分析可知,材料一:历史叙述;材料二:历史解释。

(2)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史料的掌握、史学家的立场、史料的价值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RECOMM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