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全诗只有八个字,被称为最早的古诗
一般来说,年代古久到作者、诗体等都已不可考的诗词,我们就把它就称之为古体诗。但是,我们现在也习惯把文言文写的诗歌统统称为古体诗或者古诗。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首最早的古诗,最早的古诗据称是: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寥寥八字,即活现了一幅古代狩猎图。
这是一首远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载于《吴越春秋》,系上古炎黄民曲,相传是黄帝时代产生的一首民间歌唱。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不仅如此,全诗妙就妙在它仅用了四个二言体的短句,就极其简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
这八个字我们不难理解:断竹,把竹子砍下来;续竹,把竹子接起来,作成弓箭;飞土,出发打猎了,尘土飞扬;逐肉,追逐着动物,射到猎物了。不由得让熊炖想起“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迈壮阔。
同世界上的任何古老民族一样,中国民歌也是在先民们的原始狩猎、祭祀、婚恋、放牧等活动中萌生并逐步流传起来的。所以,它很早就确立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诗可以兴、观、群、怨”,“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
原始社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能力水平有所提高。虽然工具仍然是是简单、粗糙的,但却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也表明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
章太炎先生曾说“三代以前,民皆知天文。”是啊,古代智慧的劳动人民,知道根据气象的不同来适应生产,而上古年代人们对于音韵的认识,虽然没有系统的理论化,却也是由感天成。
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