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惩罚,只会让孩子变得更糟
作者:钱志亮
来源: 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常常走入一个误区:
当孩子表现得不如人意或犯错的时候,就采取惩罚的方式,以期纠正孩子的行为。
比如打手、罚站、关小黑屋、没收孩子心爱的玩具、禁止孩子做喜欢的事情、承诺带孩子出去旅行因没考好就不带孩子去······
还有的父母,一时情绪过激,惩罚孩子完全不考虑后果,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和伤害,远大于教育本身。
去年,浙江有位爸爸因孩子作业没完成,把孩子带到“太公家里”——坟地罚站,并把孩子鞋子拿掉,自己堵在下山路上,不让孩子下山。
无独有偶,上海一位爸爸,因孩子不写作业被老师投诉,一气之下给孩子一个碗,把他带到火车站乞讨。
做错了事,得到相应的惩罚无可厚非,这不光是对孩子,也是成人世界中的规则。
只是作为父母,需要明确,惩罚的目的到底是帮助孩子纠正行为,还是恐吓、威胁。
很多时候,错误的惩罚,只会让孩子变得更糟。
我们知道,孩子的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层的原因。
惩罚往往针对的是表面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没有被看见、被解决。
因此,通过惩罚,表面现象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但长远看来,不良行为很容易故态复萌。
比如为了惩罚孩子撒谎,家长停掉孩子的零花钱,这并不能解决孩子撒谎的问题,反而会让孩子为了避免惩罚,而撒更多的谎。
重要的是,家长应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撒谎。
是不是自己平时教育方式过于严苛,孩子怕被责罚所以选择撒谎,还是自己本身没有做好榜样,被孩子模仿,学会了撒谎。
在这件事上,比惩罚更重要的,是家长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
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需求,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且,研究表明,惩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情绪,反而容易招致很多负面效果:
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退缩——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像文章开头的案例中,会破坏孩子安全感和自尊心的惩罚,是得不偿失的。
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说,一个孩子应该经历不当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到错误的惩罚。
自然后果法,是指孩子通过切身体验,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的后果,产生思考,进而自我纠正,这比来自父母外力的惩罚要有效的多。
比如孩子磨磨蹭蹭不写作业,可以适当提醒孩子,如果他依然不写,那就让孩子体验熬夜犯困着写作业,或者被老师批评的后果。
慢慢的他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开始自我改变。
作家刘墉曾讲过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夜里两三点,女儿还在洗澡、听音乐,他提醒了一遍,便不管了。
第二天,女儿哈欠连天地去上课,自然就会意识到生活有规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有一些不适合自然后果法的事情上,即便要惩罚孩子,也要充满爱、尊重与理性。
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
“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只是不当的行为必须被规范,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敢于面对错误、认识错误,并且对它负责。而我们,会陪着你一起面对。”
首先,惩罚不能过激。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犯错是很正常的,家长要能控制好情绪,理性思考。
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帮孩子掌握技能、学会正确做事的方法。
其次,惩罚和后果间应该有关联。
比如孩子打了别的小朋友,就惩罚不带他出去玩,这两者之间是没有关联的,并不能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
之前有一则新闻,一个孩子从12楼的家里朝窗外泼墨,导致楼下住户晾晒的衣服全都被染色。
孩子妈妈先是带着孩子一户户人家道歉,然后和孩子一起把被染的衣服洗干净,洗不干净的就买新的赔给人家。
这样的犯错后果和孩子的错误是密切联系的,也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所在,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还有一个重点是,不用抛弃当惩罚、不当众惩罚孩子,保护孩子的安全感、自尊心。
另外,可以提前立好规矩,让孩子明确行为与自己需要承受的后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会自我控制、管理自己的行为。
比如每天只能看半个小时动画片,如果到时候不愿意,还要继续看,那接下来一周都不允许看;
如果不愿意刷牙,那么一周都不能吃糖果······
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适合的规矩。
这种提前知晓惩罚的做法,比家长临时对孩子做出惩罚,会更令孩子信服,并愿意配合。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曾说过:
“孩子在学习中的任何错误,都不可以用惩罚的方式来纠正。
我们要用奖励正确行为的方法,让孩子的正确行为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而不是惩罚孩子错误的做法,让孩子学会正确行为。
我们要把指出错误,变成成就期待。”
深以为然。好的教育,应当是唤醒,而不是驯服。
总用惩罚管教孩子,本质是在提醒孩子他多么差劲,多么愚蠢,会削弱孩子成长的动力。
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就唤醒孩子心中那个“好”的自己。
用启发和信任,代替惩罚和怀疑,向他表达一种积极的期待,孩子便会逐渐朝着这个“好”的样子靠近。
比如孩子撒谎了,可以告诉孩子:“你一直是个诚实的孩子,妈妈也相信你以后也会是个诚实的孩子。”
总而言之,教育孩子,适当的惩罚可以有,目的是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学会承担责任,除此之外,惩罚需慎用、少用,多从正面引导孩子。
*作者:钱志亮,北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