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文化,为何越来越受追捧?
近几年来,古风文化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古镇景区常有人穿汉服拍照、古风音乐在各音乐榜单及短视频平台上长期占据热门位置、不少年轻人开始用文言文写歌词……当前,古风文化有哪些特征?我们在推崇古风文化的同时,要避免哪些误区?一起来看。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武侠文化≠古风文化
很多人认为古风文化起源于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对于曾经迷恋金庸武侠小说的“70后”和“80后”而言,或许并不认同现在流行于“90后”和“00后”的古风文化与金庸的武侠文化是一回事。
尽管两者在传播路径和文化符号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金庸的武侠文化从小说开始,逐渐延伸到影视剧、流行歌曲、电子游戏领域;古风文化则是从仙侠小说、漫画和游戏开端,逐渐扩散到音乐、影视和服饰等领域;两者在辨识度上有相似之处,多以中华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主要元素。
但金庸武侠文化和古风文化背后所包含的文化特性有天壤之别,其中最为明显的差异是,金庸的武侠文化往往是依托于一个历史场景的重现,而古风文化则超脱了时空限制,形成了一种更加虚幻飘渺的虚拟场景对话。
在虚拟场景对话之下,青年人更多收获到的是某种表在的意象特征,与武侠文化的核心“侠”所蕴含的意味有所不同,却有可能成为文化传承和文化接续的生力军。
古风文化的流行与其产品多样态密不可分,文学、漫画、音乐、影视剧、服饰都能够以传统文化符号来表达,故其文化产品类型远远超越武侠文化所覆盖的范围,也更容易在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展现。
古风文化有何特征?
随着近年来古风从小众走向大众,回顾其发展历程和现状,古风文化具有草根性、民族性、代际性、通俗性、娱乐性和时尚性等特征。
从草根性来看,古风文化的流行是一个自下而上,自年轻人圈层到成年人社会,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古风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和情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能够习得和接触到的,一些带有古风文化元素的产品,如华服完全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服饰所使用。最重要的是时至今日,古风文化的流行多是青年人自发行为,而不是服从于官方组织或者主流社会的要求,这种自发行为和自组织模式能够增强青年参与者对古风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化—行为之间的联系,更有可能焕发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大多数认同古风文化的青年人喜欢其中蕴含的独特民族元素,确实,无论是其外在形式还是内涵以及它背后的文化构建,都包含了大量中华民族特有的内容,甚至一些内容是其他外来者所不能够理解的,只有沉浸于中华民族代代传承文化的生活环境下,才能耳濡目染习得的文化底蕴。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而且在很多文化产品中有意识地在要素构建上突出复古的风潮,比如在歌词旋律、影视人物形象、华服服饰以及所呈现的文化背景上,都体现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古风文化中试图表达的意境也带有中国画风,比如歌词中掺杂的不同诗句,表面上看杂乱无章,细细看来却表达了诗人欲渲染的共同情绪和相似意涵,而这些内涵是中华文化长期熏陶且民众高度认同的,这也是古风文化能够引发人们共情的关键。
尽管汲取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但是古风的表达形式往往很通俗,没有食古不化的僵硬痕迹,也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古风音乐的歌词通过文言文与白话文结合,让人们能够明白意思,使用的乐器和音乐的旋律也是为人们所接受的。尽管古风文化中也包含一些嘻哈音乐、日本漫画和玄幻仙侠等青年人喜欢的元素,但与一些亚文化形式相比,古风文化的形式对普通民众而言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加容易接受。另外,古风文化的通俗性并不是低俗,其背后的情感意蕴包含着当代中国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国家命运、人生价值的思考,在满足感官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历史厚重感。
从一个小众亚文化出圈,到成为在青年群体中较为流行的文化形式,自然离不开古风文化的娱乐性。现在与古风文化相关的产品,不论是音乐、影视剧,还是服饰、文学作品等,都具有比较强烈的娱乐属性。与一般的娱乐产品相比,古风文化最大的不同是其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娱乐大众的同时,还带有较强的价值传播功能。古风文化带有鲜明的符号,容易让受众感受到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古韵。
任何一种文化的流行必然会带来一股潮流的崛起,古风文化从默默无闻到广为人知,再成为当下最受青年喜爱的文化形式之一,其时尚性是不可忽视的。融入大量传统文化元素的古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基因和社会记忆,无论是在歌词构造上、歌曲编排上还是在华服制作上,以及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内涵上,都与以往流行文化的内涵有极大不同。以往人们熟知的流行文化多是外来的,带有异域风格,而古风文化是本土的,带有传统风格,人们对流行文化的时尚性有了全新的认知,既可以将它视为一种返璞归真的寻觅,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颠覆性的创新。
古风文化之所以能够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很大程度上跟它本身具有极强识别性的符号有很大关系。古风音乐对中国本土乐器的使用,歌词套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曲调旋律围绕民间歌谣,古装华服承接了中国传统服饰,漫画或者是剧作中呈现出大量中国历史人物特征,这些都带有很强的符号性。
古风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尽管其发迹于小众文化,以最初的音乐、漫画或者是一些仙侠小说作为特征的起端,但其巧妙地借用了中华文化基因、社会记忆,逐渐在商业化运行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古风文化为何盛行?
从宏观的大历史视角来看蕴含传统元素和民族元素的古风文化盛行,要回溯到百年以前的历史。在新文化运动中,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向发达国家、现代社会和先进科技学习。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青年人视野的拓宽,很多人都会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一些学者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文化传承和文化接续。这一观点在社会中获得极大认同。21世纪以来,政府以及民间在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付出了极大努力,以国学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受到重视,一些大学开设了专门的国学院。
从现代视角来分析,一些人认为现代化等同于向西方社会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任何东西都是先进的、文明的。事实上,这一观点在近年不断被否定,引发了青年人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社会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这成为古风文化流行的助推器。在古风文化中,中华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重新回到了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中。
虽然古风文化流行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行为,但是也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一些传统的节日习俗、文化形式开始受到社会重视,古风文化的出现改变了一些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偏见。新一代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接受,以及实践和表达过程,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过程,比如古风音乐既有诗词和民间曲调,同时也融入了很多来源于西方rap的元素。青年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兼具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这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青年文化发展中是极其罕见的。青年人或许开始在潜意识里改变了把传统文化对应为落后文化的观念,古风文化的流行或许能帮助青年人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民族精神,能否带动青年人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内容。
如何发展好古风文化?
青年人是社会中最有创造性的群体,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流行文化和时尚文化往往都是标准化的社会生产所主导的,大量标准化和同质化的产品都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以同样的形态展现在橱窗面前。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消费者都希望得到与众不同的产品,古风文化实际上是对文化产品工业化和流水线化的抵制。具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希望获得有特点的文化产品或者是艺术表达形式,各式各样的古风文化产品也就应运而生。但是古风文化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商业化和复刻化的过程中,当流行文化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时,古风文化从最初给人眼前一亮,发展到现在出现了大量同质化的产品。过度商业化和复刻化的古风文化丧失了其创新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直接关系到古风文化能否可持续发展。任何一种亚文化如果不能保持新鲜度,其生命力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在工业化、标准化、商业化的生产过程中,如何保持古风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话题。
古风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较大,如今每一个音乐网站上都可以随手找到古风音乐的分类,一些大型旅游景点都可以看到穿着古装华服的青年女性,玄幻仙侠的剧作也是常有常新。可见,古风作为一种源自草根的文化已经获得了相当多民众的认可,其文化产品通过商业化运作渗透到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需要注意的是,古风文化并不是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唯一亚文化,以青年女性喜欢古风服饰为例,除了华服之外,洛丽塔、JK制服也都是流行的亚文化服饰类型,音乐、游戏、动漫、文学作品更是如此。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在多种亚文化并存的情况下,古风文化能否有足够的竞争力突出重围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古风文化的发展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不能过分夸大古风文化在文化传承和文化接续中的作用。古风文化尽管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感知,其所涵盖的内容也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中的沧海一粟,仅凭古风文化一己之力,恐怕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和文化接续。二是古风文化产品要避免粗制滥造问题。古风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过程中必然有市场运作和商业化的推动,成为商家牟利的手段,引发了模仿、复刻的风潮,却因为文化的同源性难以被定义为抄袭,进而引发粗制滥造和炒作的现象,不利于古风文化的发展。三是古风文化产品不能过度依赖“粉丝经济”。古风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者依然集中在粉丝圈内,“粉丝经济”是支撑古风文化的关键消费力量。但是,过度依赖“粉丝经济”的后果会导致依赖古风文化形成的趣群化群体越来越集中,反而不利于其发展。因此,面对其他亚文化形式的竞争,改变固步自封和自娱自乐的小众亚文化形象,古风文化要突破亚文化圈层的影响,真正融入到现代社会文化中。
此外,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可充分利用古风文化流行的契机,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古风文化的流行在改变文化断裂上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作为文化传承、文化接续、文化输出的工具和产品,尚且不足。因此,培养和挖掘古风文化的优秀创造者,需要政府、社会和平台共同努力。
选自《人民论坛》杂志4月中
原标题 | 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
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田 丰
新媒体编辑 | 王思楠
原文责编 | 银冰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