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杀掉」一个人吗? 2024-06-11 16:05:25 🔪罗冠军「社会性死亡」了。在他被梁颖控诉「强奸」之后,从工作到生活,他不再拥有任何的「体面」。一封长信《罗冠军的自白与呼吁》,让他不堪的处境被赤裸地呈现在众人面前:就算我公布了全部事实经过与相关证据,甚至她也在网上帮我发布澄清声明,但我也会跟电影《狩猎》中的卢卡斯一样,永远会有人相信“我做了”,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之中。从梁颖在网上撰文实名痛斥罗冠军对她是如何「诱奸」「强奸」开始,罗冠军的社会性死亡就已经开始,而无数的移动终端和其背后关注着这些事件发展的公众,又加速了这种死亡的进程。声誉、面子在无数谩骂中消失殆尽,罗冠军虽然没有真正地受到身体伤害,成为托马斯·林奇在《殡葬人手记》中讲到的脑电波无法检测的「肌体死亡」或是神经末梢的「代谢死亡」,却变成了在社会中被三姑六婆所议论的「社会性死亡」—— 所有的人都认为某一人有罪,即使被耶稣开赦,他也仍然是戴罪之身。这是今年的罗冠军。除了他还有广州方圆实验小学被控诉体罚导致一学生吐血的班主任,还有在「春秋两不沾事件」里最开始被认为是「性骚扰」、「跟踪狂」、「暴力威胁」的罗某楠。在网·能给你裤子都扒没了的·络时代下,没有人能逃的了「社会性死亡」的阴影。不对,有人能逃。2018年,在四川德阳,安医生和丈夫因在泳池中与一名男孩及其家人发生冲突后,不堪忍受网络舆论的辱骂、压迫而选择自杀。她用生命在逃。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永远无法同时受到阳光照耀一样。网络舆论也总是处于在无数的反转与反转中「杀人于无形」和推动着事件发展、社会变革 —— 常德见义勇为的两名女孩、湖南永州踹伤威胁者的男孩以及谭松韵母亲被撞身亡的案件 —— 中不断来回转换和摇摆。舆论这根风中的芦苇,在事件的变化、反转、澄清、辩白中不断倒戈。而最后的最后,一场社交网络的狂欢喧嚣所需付出的代价,却被一些个体咬着牙吞下,而不堪忍受的,就成为了舆论利刃下的「牺牲品」。在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的名为「我没有说话」的诗中,他写道:纳粹杀共产党时,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员;接着他们迫害犹太人,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然后他们杀工会成员,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后来他们迫害天主教徒,我没有出声——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发声了。现在亲眼看到的这些人和事,我们唏嘘、感叹却毫无作为…最后这把镰刀,或许就会落向我们的头颅。因为有时候「杀害」一个人,只需要简单的三步。 推送涉及知识点 - 反转新闻的特点 -- 后真相 -- 假新闻的传播效果 - 🔪- 找准痛点 - 总有一直存在的矛盾 所有人都知道反转新闻的概念是在事实的更迭过程中,由于新闻本身的内容补充和更正而发生的与原先新闻事实的变化,称之为反转。而其由于新闻与舆论的引发和引导关系,也常常会带有180度的舆论反转情况,例如从支持变为反对。虽然反转新闻在近年来屡见不鲜,但不是所有新闻都能够成为反转新闻。一些学者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反转新闻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其本身具有较强的议题特性,往往表现为「表层现实+中观焦虑+深层主题」。*表层现实是显现表征,指事件直接涉及的领域;中观焦虑是隐性表征,指事件背后承载的社会问题或社会困惑,通常是社会矛盾的集中,我们又称为中观焦点;深层主题是升华表征,透过现象看本质,当问题抽象到本质层面,易触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图片来源: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和传播影响(陆学莉)在对2014-2015年的二十件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的反转新闻进行分析后可以明显 地发现,其涉及到的中观焦虑大多集中在医患关系、见义勇为、教育公平、警民关系这些层面;在深层主题上则更精炼地表现为道德、公权、贫富、法律、教育这几个较为核心的社会矛盾焦点领域。这么说来,如果时间推演到2019-2020年,反转新闻的重要聚焦议题就应该是在「女性人身安全」上。这是反转新闻的重要议题特点——当这则事件和社会矛盾、社会痛点问题联系得越紧密、越相关,那就能够「一碰即火」,点燃最开始的关注焦点。在此前提下,无论真假与否,梁颖的一纸哭诉就像是导火索一样,能够瞬间引爆上百万吨加仑的舆论汽油。这就是舆情在前的力量。除此之外,罗冠军的反转与议题本身所已经形成的公众刻板印象也脱不了干系。*所谓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待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该事物的价值评价与好恶的情感。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如此写道: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大概是因为那些事实跟它一拍即合,所以,善良的人们总能为善良找出无数理由,邪恶的人们也总能为邪恶找出无数理由。总的来说就是,我们从不注意那些我们的眼睛不习惯注意的事物。 🗣 涉及知识点:反转新闻的概念、新闻事件的特点、刻板成见、舆情和舆论的关系 🔪- 情绪上头 - 罔顾事实的顺理成章 “我们必须假定,公众面对公共事务是相当不专业的,他们的关注度是间歇性的,只能感知一些皮毛,很难被唤醒,很容易就转移了注意力,他们依据自己的意愿行事,善于在思考中加入主观色彩,只有事件成为通俗易懂的矛盾冲突时才能唤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这是李普曼对于公众的又一敏锐洞察。在罗冠军的社会性死亡中,如果没有「放弃追逐事实」、「一味相信一面之词」的公众,也就不会让其解释苍白又无力。但这也怪不了公众,因为真相这种东西,就算是连海德格尔、布尔迪厄这样的社会学大家都对其保持着高度的怀疑——是否有人能够呈现真相。罗冠军发声了,梁颖道歉了。难道真相就真的大白于天下了吗?还有那么多的细枝末节,那么多梁颖为什么弄出如此一场「罗生门」,他们之间究竟有多少真与假的情况。除了当事人,甚至连当事人自己都弄不清楚。布尔迪厄说,”眼“是通过教育而再生产的历史的产物。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怀疑论和相对主义,在他们那里,独立于主观情感和信念的真相或事实是不存在的。西方最早的怀疑论者高尔吉亚提出了三个著名的怀疑论命题:1.无物存在;2.如果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它;3. 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从尼采到现在的许多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包括马克斯·韦伯在内,都给出了充分的理由来质疑这种所谓的“真理符合论”。“真理符合论”秉持着一种很天真的想法即认为存在真相且真相可以为人所掌握。这些批评家中尼采起了带头作用。任何对所谓的现实的描述,任何对世界的描述既在语言内部产生又通过语言产生,既在传播模式内部产生又通过传播模式产生。这种传播模式事先建构了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真理符合论”众多批判家之一的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曾说:“语言自己说话”(Language Speaks),其含义是语言能塑造认知。语言塑造我们对世界的整体认知,我们在语言环境中出生,在语言环境中生活,通常意识不到语言对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的塑造作用。所以,到底什么是真相?连我们观察世界的眼睛都是被世界建构的,我们凭什么用着双眼看到真相?而这种真相的不知所踪,反映到公共事件讨论中,就往往会出现价值和观点争论甚嚣尘上甚至完全偏离事实真相、舆论失焦、真相被消解。 🗣 涉及知识点:后真相、假新闻、传播效果 🔪- 删除微博 - 远没有结束 诬陷罗冠军的梁颖,在事件反转后的第四天公开道歉,并删除所有微博;发布哮喘女生被老师体罚照片的妈妈,在事件反转第三天承认存在夸大,删除微博;对着全网哭诉自己被男性跟踪威胁的“春秋两不沾”,在事件反转的第二天删除微博。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发表了许多关于「群体」的、具有先见性的言论,今天的微博,每一个舆论事件的围观者俨然构建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也和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极具相似:“群体情绪的简单和夸张所造成的结果是,它全然不知怀疑和不确定性为何物。”而面对「怀疑」和「对真相不确定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删除」。只要「删除」了,罗冠军就永远都是已经社会性死亡的人,只要「删除」了,春秋两不沾永远都是那个对着镜头声泪俱下表达恐惧的女性,只要「删除」了,体罚学生的教师形象就会永远在学生家长的心里留下一片阴影。「删微博」似乎成为解决事情、解决舆论、解决情绪最好的办法:没有渠道讨论了、没有当事人去攻击了、没有聚集围观的场景了,这件事看似就会自然而言的消失,但实际上并没有,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是互联网的记忆也有先来后到,于是情绪跑在了真相前面,愤怒冲破了原本的理智,后真相就出现了。这也是为什么「被遗忘权」在这些年被不断的提起。被遗忘权(right to be forgotten),也叫做“被遗忘的权利”。这是GDPR《欧盟数据保护通用条例》在被修正后增加的新型权利。被遗忘权可以简单概括为: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删除关于其个人数据的权利,控制者有责任在特定情况下即使删除个人数据。简单来讲,如果一个人想被世界遗忘,相关主体应该删除有关此人在网上的个人信息。做一个假设:罗冠军有没有权利要求微博删除所有的相关信息呢?虽然被遗忘权。或者在中国法律下的「删除权」并没有以完全立法的形式得以确认。互联网服务性平台在被遗忘权之外,还被「避风港原则」保护,即平台不需为平台用户的违法行为负责,因为平台只提供技术与空间,而不进行内容的引导。罗冠军投诉微博,想要删除对方的不实微博,结果被微博方驳回,要求罗冠军拿出律师函。后来罗冠军拿出了律师函,但还没等投诉,梁颖就自己删掉了微博。所以归根结底根本不在于「删微博」与否,删微博是这场舆论骗局的最后一个高潮。但关键在于:微博可以删,人们的记忆是删不掉的。刻板印象会加深、标签会被不断重提。所以,你想杀掉一个人吗?发微博,造谣他,污蔑他,然后道歉,删掉你的微博。当文明的结构摇摇欲坠时,使它倾覆的总是群众。你会活得好好的,法律的制裁来的缓慢,而对方在你发出微博的那一刻,就死了。 🗣涉及知识点:乌合之众、被遗忘权、互联网平台的避风港原则 晚 安 🖤 💜 赞 (0) 相关推荐 “就算梁颖诬告了罗冠军,男人被构陷也是活该!” 这是"我说的都对"的1136篇原创. 2053字6图,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文章首发于我说的都对(wsddd2019),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 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 ... 罗冠军没有强奸梁颖,但梁颖强奸了舆情! 这是「拆台」的第474篇文章. 1416字7图,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文章首发于拆台(chaitai2019),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 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 “重庆女生自爆强奸”案出现舆论反转!强烈建议当事人起诉 这是「拆台」的第472篇文章. 1520字19图,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文章首发于拆台(chaitai2019),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 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 舆评丨苟晶事件的教训 关于苟晶维权,舆论已经发酵了一段时间,事件的还原.过程的调查.后续的回应及最终的处理,网上都有了比较详尽的信息呈现,这里就不重复赘言,免得浪费读者时间. 开门见山,我想事件舆论后期出现的种种针对苟晶本 ... 总想「静静」?静静到底是怎么解决你的烦恼的 6 Reasons You Should Spend More Time Alone The Healthy Aspects of Solitude (from psychology today) 人 ... 总想「静静」?那静静的英文怎么说呢? "你要冷静!"的英文原来这么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和头发相关的短语-"keep one's hair on", 这个短语直译过来是,"保持好自己的头发 ... 想「美白」,就得跟「光敏」食物说Bye Bye?那可不一定哦~ 本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4 分钟 明天下午2点~3点,我在中国营养学会做直播,聊聊有关白领健康的一些热门话题,有空可以来听听~~ 太长不看 吃芹菜.喝柠檬水并不会变黑.长斑,但涂芹菜汁.贴 ... 毕业后我想「叛逆」一次,拍一组辣妹照! 对于刚结束高考的高三党们来说,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迎接你们的美好夏日假期.之前许多想做未做的事情,现在可以提上日程了. 比如,脱下校服,换上all black 这个在男足校队当队长的藏族女孩儿,为什么不想「红」 在这样人人争流量的时代,当那件事登上流量顶峰时,普布志玛选择了戛然而止. 一名女球员担任男足队长,在即将上场时被拒绝参赛,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2019年南开大学的一场「新生杯」足球赛上,而这也让一场 ... 一心只想「保本」,2个思路提升收益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出去吃饭或者出去玩的时候,他们永远是点这几个菜或去这几家店. 比起冒着难吃.不好玩的风险,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已知好吃.好玩的东西. 在他们看来,总有概率会吃到难吃的新 ... 2019恐怖爽片,看完想「避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上那么几个熊孩子,而每次熊孩子一犯错,我们往往会听到这么一句话-- 他还是个孩子. 在人们的眼中,孩子能犯多大的错呢?不过是一个孩子而已. 虽然事实证明孩子还真的能够犯下 ... 如何把一瓶矿泉水卖 300 块?看完只想「卧槽」 原标题:如何把一瓶矿泉水卖 300 块?看完只想「卧槽」 题图: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面试的时候,销售经理让你把一瓶矿泉水卖 300 块,你会怎么应对? 知友:Ye Ben(5000+ ... 永不断电?这次马斯克想把你家变成「发电厂」 电是生活必需品. 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停电对于不少人来说都是存在于他人的经历故事当中,我个人印象深刻的停电事件还是 2008 年雪灾这种大型自然灾害导致的. 那时家家户户都购买大量蜡烛用以照明,作为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