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多花钱的情况下,如何长效激励员工?
问题:在不多花钱的情况下,如何长效激励员工?
《资治通鉴》第27卷,汉纪十九
汉宣帝 甘露三年(庚午,公元前51年)
【原文】
上以戎狄宾服,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其次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凡十一人,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译文】
汉宣帝因四方戎狄臣服,想到辅佐大臣的功劳,便命人在麒麟阁上,为他们绘制画像,描绘容貌,注明官爵、姓名,只有霍光不注名字,只写“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其次为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共十一人,他们都为国立过大功,闻名于当世,所以表彰他们,表明他们对中兴汉朝的辅佐之功可以媲美于古代的方叔、召虎、仲山甫。
【解析】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一句出自李贺的《南园十五首》,诗意为抒发爱国之情,激励后者为国效力。
凌烟阁是唐太宗为纪念功臣所设,历史上很有名,与此同名还有汉宣帝的麒麟阁、汉明帝的南宫云台阁,其作用都类似。
汉宣帝的这个麒麟阁起于汉武帝,专门用来收藏资料只用,后来才开发出这个功能。
看了上面这段材料,其实有两个有意思的地方。
第一,为什么霍光位列第一,但是并不写全名,只用霍氏来代替?
这个其实表明当时对霍光非常复杂的定位。
好的方面,霍光承武帝托孤之命,在汉昭帝时期粉碎了上官桀等人阴谋,最关键的是他扶立了汉宣帝,有扶危册立之功。
坏的方面,霍光执政期间,长期不归权给皇帝,另一方面他又有废立皇帝的举动,同时他家人在他死后又造反,甚至他老婆还害死了汉宣帝的发妻。
这是霍光的一体两面,而且还非常突出。
对于霍光的概括,不能因为功而否定其负面的,因为的确存在,而且汉宣帝多多少少也对霍光有怨念。
当然,也不能因为霍光负面的而否定其功劳。
因为,汉宣帝是霍光扶立的,其继位的合法性本身就存疑(汉宣帝搞祥瑞就是为自己正名)。
如果否定了霍光,汉宣帝他这个皇位合法性又成了一个大问题。
再从人情角度来说,霍光有功,如果汉宣帝没把霍光放上去,嘴上理由说得过去,但是人心中难免会认为汉宣帝有点薄情寡恩。
所以才去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霍光放到麒麟阁中去,表彰其功劳,但是却并不写全名字。
若霍光泉下有知恐怕会非常不爽。
第二,这个麒麟阁到底有什么作用?
按照以前的说法,人的行为必然是利己,只不过这个利己体现的方式多有不同。
按照古人注重身后名、历史定位、祭祀的思维来看。
把这些人放入麒麟阁,是一种从官方上肯定其功劳,给予极高历史定位,并且享受皇家祭祀,与国同休。
这种荣誉可以说是比封侯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要说其作用,大体可以分四个层面。
其一,给还活着的人一种认可,尤其是这些人都已经封侯,给钱、给土地已经不足以表达时,给极高荣誉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因为稀缺。
其二,麒麟阁这个动作,更多是做给别人、后人看,以为激励。
其三,通过麒麟阁表示汉宣帝或者说朝廷对有功之臣敬重的态度,树立一种官方舆论导向。
其四,对于一些还在世的功臣,给与如此高的荣誉,其实某种程度算是为其立了一个人设,即这个人就是这样子的,那么以后这个功臣还就不得的不如此维护自己的形象了。这个在心理学上有个这个概念,具体叫什么我一下忘了。
但最终目的,汉宣帝的麒麟阁设立之后,诸多作用都是在维护刘氏的统治地位。
类似汉宣帝麒麟阁、汉明帝南宫云台阁、唐太宗凌烟阁、宋理宗昭勋阁、乾隆紫光阁,其作用意义都差不多。
【启发】
写这个容易功利,但是又有值得一说的东西。
所以,看上面材料到启发这个维度就要稍微正一正。
回到开头提到的问题,如何在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前提下,长效激励员工?
其实,汉宣帝的这个麒麟阁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当然,不是让你也造个楼把别人画像放进去,而是要探究本质。
长效激励员工的目的,其实为了多干利于公司的事。
不过员工有两面性,作为管理要的是其中利组织、利领导的一面。
而同样员工的选择也有两面性,即懒惰勤奋之间,选什么是他也会遵循自己的利益。
所以,紧扣2个关键。
其一,要让员工的选择的时候,他自己觉得是利己。这个是功利层面的,初期可以用利诱来引导,但是后期不建议以增加利益的方式来诱导,因为边际成本太高。
其二,要让员工不自觉地倾向于选择你想要的结果。这个是心理层面的。可以理解为,让员工在意识中认为应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利益。这个可以是文化、可以是情感,亦可以是一种风气或者价值观。以此形成一种循环。
前者可以看做是初期的源动力,被别人推着、拉着走。
后者则可看做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是自己自发的往某个方向走。
就好像车子发动油耗高,但是速度上来了,维持匀速需要的油耗却小得多。
这个内容太繁杂,所以点到为止,以后有机会再展开,今天稍微点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