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揉这条筋,疏肝气、排肝毒,补气强身易长寿

每个人都渴望健康。可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太多的人心中充满躁动和不安,似乎一时一刻的舒适都成了奢望。

都说“百病先治肝”,只有把肝养好了,我们才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肝脏的三个功能
1、肝主疏泄
《黄帝内经》上说:“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脏疏泄的是什么呢?就是肝气。若一个人肝气不疏,肝脏的疏泄功能就会失常,就会导致气郁、气逆,表现在外,就是脾气不好,易怒。
2、肝主藏血
肝的第二个功能就是:肝主藏血。也就是说人体的血都需要肝脏的封藏。若一个人肝血不足,肝不藏血,肝脏的排毒能力就会下降,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皮肤有斑,皮肤颜色晦暗,身体机能下降,月经量少。
3、肝主筋
中医认为肝主筋是指:人体的筋脉,主要是受到肝血的滋养,当出现肝血不足,肝阴不足时,会出现血不荣筋的情况,表现为四肢拘挛,屈伸不利等情况。
肝的问题是人体的一个核心问题,肝的功能加强了,人体的解毒功能、消化功能、造血功能就会显著提高。但肝却是最难调理的脏腑,药物难以起效,针灸鞭长莫及。今天,我就主要讲讲肝的第三个功能:“筋”
天筋藏于目,地筋隐于足

大家都知道“消气穴”太冲、“疏筋穴”阳陵泉、“强胃穴”足三里、“健脾穴”公孙、“腰痛穴”飞扬、“补血穴”劳宫、“补肾穴”太溪等,是能独当一面的人身之大穴。但这些穴位书中已尽有记载,也算不得什么秘密。

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书中很难找到的,但却是对以上诸症皆有疗效的养生之法:揉“地筋”。

道宗秘诀中有这样一句话:“天筋藏于目,地筋隐于足。”藏于目的天筋,一般人难于下手去锻炼,隐于足的地筋,我们却可以把它找出来,为我们所用。

古代中医学家通过内观内证发现:人的筋之根就在脚部,治病要治根,养生也要调根,因此只拉身体的筋,而不把脚部的筋拉开,是治标不治本!

中医提示:揉“地筋”能降脾气

据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医生张玮介绍,《黄帝内经》上说:“肝主筋。”筋就是人身体上的韧带、肌腱部分。通常脾气暴躁的人“地筋”就越硬。地筋怎么找呢?就是将足底面向自己,足趾做背伸,这样会发现足底出现一条硬筋,这就是“地筋”。揉“地筋”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很微妙的养生方法。每天晚上睡觉前,用拇指按揉这条硬筋15分钟,把它揉软,坚持不懈每天做。除了脾气大的人适合按揉“地筋”之外,肝功能不好的人也适用,能帮助恢复消化、造血、解毒等功能。

那么,如何找地筋呢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人体的“地筋”循行在脚部肝经线上。而地筋在足底凹陷处。

将脚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起,就会发现一条硬筋从脚底浮现出来,这就是“地筋”。

养肝之揉地筋

一般情况下,肝气不足,血不下行的人,按揉地筋的时候,会感觉这根筋软弱无力,塌陷不起;脾气暴躁,肝火旺盛的人,按揉这根筋,会感觉很硬,像一根麻绳,摸起来酸痛,但是把这条硬筋揉软后,会有神奇的功效。

揉地筋的方法

1、坐着,把左脚放到右腿上,按照上述方法找到地筋后,反复按摩200下,每日早晚各一次。

2、边泡脚时边按揉地筋,泡脚时可以放点红花、艾叶,可以起到活血的作用。

3、找一片鹅卵石的地坪,赤脚在上面走,顺便按摩脚底,脚很疼时,可以穿上厚袜子。

养肝之艾灸

道医常说:'养肝就是养命'。如果肝脏代谢不正常,人体所需的养分得不到及时供应,身体各个器官都无法正常工作。

艾灸可以扶元气,提升人体正能量,加速新陈代谢,对我们的肝脏养护有独到的作用。这里特别推荐三个脚上的肝经大穴:大敦、行间和太冲。

1、大敦穴

大敦穴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它在大脚趾外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

“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灸,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2、行间穴

“行间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

3、太冲穴

“太冲穴”在大脚趾缝往脚背上4厘米处,堪称人体第一大要穴。有人把“太冲穴”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经的火穴,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所以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