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你的系统思考和认知能力?

我们所有人,最初眼中都只能看到单点,只有经历积累到了一定阶段,你才能看到单点之外的“全局”,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系统思考能力。

而系统思考能力,带来的是你的思考决策质量和认知能力会直线上升,这样慢慢你就能够依靠决策和策略就能让自己获得更大收益。

所以,下面我会分两种情况来具体聊下“系统思考能力”的提升——

1、你当前还完全不具备“系统思考”能力,看到的很多东西还都是单点和散点,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建立“系统思考”能力;
2、在某些问题上,你已初步具备自己的系统思考,但还希望在当前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一、如果你完全没有系统思考能力,该如何建立?

首先,让我们从一个例子入手,感受下有无系统思考能力的差别体现在哪里——

一家电商公司有个新产品上线,老板让营销部门在微信公号发一篇推广文,做好新品的营销。

于是推广专员小 A 找好了几个产品卖点,按照套路和模板写好了一篇推广文案,大意就是我们上线了一个新产品,特别牛逼,限时优惠,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快来买吧,完。

文案完成后,小 A 提交给上级 Leader,准备发布。

小 B 则是营销部门的负责人,也就是小 A 的上级 Leader,ta 收到小 A 的文案后,思考了一阵,给出了一些不同的反馈——

1)这个新产品是一个全新的,在行业内比较有创新意义的新产品,但也因为新,部分用户的接受度不好说,所以更建议通过“提供特殊折扣,限量邀请部分用户试用”的方式进行第一波推广,为了更便于拿到他们的反馈,建议利用好微信的功能,可以直接拉一些首批特邀用户群;

2)第一波推广过程+用户试用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 3 类数据,依据这 3 类数据,将决定接下来 1-2 周的工作如何开展;

3)行业内,有 3 家公司过去 1 年内有发布过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产品,建议小 A 尽快了解下这 3 款产品在最近几个月以来的表现,以及主要的营销推广渠道和方式,以此来指导后续产品的营销工作。

你会发现,在上面的例子中,面对同样一件事,小 A 与小 B 的思考和关注差别很大——

小 A 关注的,只是“如何写好一篇推广文案发出”,而小 B 关注的,则是整个新产品的营销策略到底该如何制定,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利用好当前这一次推广拿到更多有效信息。

这种差别,正是我们所提到的“单点思维”与“系统思考能力”之间的差别。

在“单点思维”的状态下,你看到的很多事,只是孤立的一个个单点。例如,写文案的背后只有这篇文案本身,一个线下活动的背后只有活动流程和物料,一个销售订单背后只有这一笔订单的销售收入。而在“系统思维”的状态下,很多事情和问题都绝不是孤立的,系统思维更强调,这个世界本就是由无数复杂的系统来组成,很多时候,大系统还嵌套着小系统,就像,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系统,一个行业是其中更小一些的系统,而一家公司则是更次一级的系统。

在“系统思考”的语境中,每一个系统都必定拥有自己的一些规则,就像竞技体育一样,理解了这些规则,你才能更好利用好规则,在不犯规的情况下与其他人进行竞争和互动,从中获取到更大的收益。

围绕着如何理解和利用好所有的规则,就产生了“竞争策略”。而在一个复杂竞争面前,好的策略和差的策略,带来的差别可能会是数十倍以上。

结合以上这个案例,你大概能更清楚“系统思考”的价值在哪里了。

那么,“系统思考”到底该如何建立?

普遍来说,一个系统会由 4 部分组成——

  1. 目标;

  2. 系统要素;

  3. 系统结构;

  4. 系统中的各种约束规则;

最终,是这些东西决定了一个系统将如何运转。

举例,我们把一家公司的营销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则——

  1. 该系统的目的和功能是为公司带来收入增长;

  2. 渠道、产品定价、产品模式、销售模式等,是其中的系统要素;

  3. 上述 N 多要素一定会遵循某种结构在公司营销体系中被联系起来,而一家公司营销系统的结构也许可以呈现为品牌-流量-销售转化-用户关系长期发展和维护这么几层(我随便先这么举个例子,事实上每家公司的营销系统可能都会有点差别)

  4. 营销工作想要做好,可能还需要遵循产品生命周期法则、不同流量渠道的玩法和流量规则、特定行业内的政府管制和政策等等基本约束规则。

基于如上认知,“一个通过系统思考制定策略”的过程可以简述为:

基于目的和目标,围绕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关键系统要素,再基于特定约束规则对于关键要素进行干预和调整,最终更好达成目的。

比如,公司收入在下降,经过系统分析后,发现老用户的复购非常不理想,再进一步分析,发现可能面向老用户的触达渠道和维护机制做得不好,二次复购产品定价也不够有吸引力,于是接下来你可能会试图调整面向老用户的二次复购产品定价,同时加强面向老用户的触达和维护机制,以更好达成收入增长目标。

因此,当你试着在一类问题面前建立自己的系统思考时,可能需要搞明白如下这 4 个问题——

  1. 该系统服务的目的和目标(或称功能)是什么?

  2. 该系统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3. 该系统的 N 多要素之间,是按照一个怎样的结构和关系被组织和联系到一起的?

  4. 该系统在运转过程中,需要遵循哪些基本约束规则?

其中 ,1 一般最好解决,2 和 3 视系统复杂程度理解成本会有所不同,至于 4,你可能也得慢慢去发现和理解诸多类似的“基本规律”和“约束规则”,然后再在实践中更好的“顺势而为”,在规则范畴内为自己赢得更大收益。

就像前面小 B 的例子——

  • 因为 ta 知晓一个全新产品上线发布应该遵循“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基本规律,所以 ta 才提出了早期先通过“特邀种子用户进行市场验证和培育”的策略;

  • 因为 ta 知晓在行业竞争中,存在一种“对标竞品进行死磕”的典型竞争打法,所以 ta 才提出了需要尽快了解类似的 3 款产品是怎么做的,以此让自己的竞争策略变得更有针对性;

当然,这个世界太过于庞大而复杂,如果想要让一个新人很快就能理解清楚整个“社会系统”或是“商业系统”,注定不现实。也许先在一些常见的问题面前拥有比较简单的“系统思考模型”,再在实践中不断地优化之,可能会是更好的做法。

因此,接下来我会分享给你一个足够简单的小工具——“竞争策略三级思考法”。

它让你能够在职业和商业环境中开始具备最简单的“系统思维”,并能够开始在其中有意识去发现和遵循其中的一些所谓“底层规律”,据此来思考得更加全面和长远,为自己制定更好的“竞争策略”。

先上图——

简单解释下:如果把我们所处的“职业/商业环境”看作是一个系统,我们也许可以简单的按照“底层逻辑-中层规则/机制-上层打法”的三级层次来最简描述这个系统的结构。

在上述三个层次内,每一层里你都能够找到一些各自的“系统规则”,当逐次思考和找到这些系统规则后,你就可以进一步考虑如何借助+迎合这些规则,制定自己的相应竞争策略。

因此,当你身处一个行业内面临竞争的时候,你可以逐次去问自己上述这样 3 个问题,并结合你的答案来进行思考和决策,制定属于你的竞争策略。

举个例子:

假如我是一个普通的图书编辑,刚工作不久,在一家知名度一般的出版公司里负责做“个人成长类”的图书,上级领导给我的任务是“今年至少要做 200 万收入的码洋”。

但今年行业里做“个人成长”类图书的机构特别特别多,竞争超级激烈,任何一个稍微有点名气的个人成长大 V,早就已经被无数家出版机构勾兑骚扰过了。

这时候我该怎么办?

这时候,试试用“竞争策略三级思考法”进行思考——

1)我所在的行业/业务有哪些基本规律?

  • 在整个出版行业内,不到 10%的书创造了超过 80%的利润;

  • 利润最大的书有两种,一是短期畅销爆款书,二是能卖上至少 3-5 年的“长销书”——前者强依赖于“话题、犀利观点”或“作者知名度”,后者强依赖于书本身能否为读者在某个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下带来价值和帮助;

2)我所处的平台/生态内有什么竞争规则/典型玩法?

  • “个人成长”方向下,作者选择出版社,一般要么选一个特别知名推广发行资源丰富或者收益承诺大的,要么就优先选一个“足够理解自己,能跟自己深度对话”的;

  • 越是已成名的作者,越青睐那些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的出版社;

3)我面对着怎样的竞争对手,有怎样的优劣势?

  • 劣势 1:N 多竞品出版社都在做这个方向,很多编辑经验比我丰富,人脉比我深厚。

  • 劣势 2:我显著对于怎么快速搞定一堆有影响力的名人作者、怎么快速跟随市场动态找出来一堆有爆款前置的选题不敏感;

  • 劣势 3:我们的出版社在行业内也不算特别知名,拼品牌拼资源都拼不太过顶级出版社;

  • 优势 1:我更擅长与人进行深度交流,并跟一个作者真正深度细细打磨一本书;

  • 优势 2:我对于“如何在某个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下带来帮助”会更有感觉,也往往会有很多自己的思考。

综上,我当前的“较优策略”,或许是锁定一个具备“长销书”潜力的方向,花费更多精力去找到某个之前还没有出过书,但有潜质的作者,通过更深入更长时间的沟通获取到 ta 的信任,拿下签约书的版权,此后再花费更多的时间与他一起打磨出一本价值高的书籍。

虽然这不能保证我一定可以成功,但看起来至少会是我的“较优竞争策略”。

关于“如果你完全没有系统思考能力,该如何建立?”这个问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已有系统思考能力的人,如何更好进一步提升。

二、如果你想要在某些问题上进一步提升系统思考能力,该怎么做?

先直接给答案——

1、你最好要先能看到+深刻理解一类已经被验证行之有效的“系统模型”,并能够开始使用它来理解&思考很多问题。

2、你需要在同一个领域或同一类问题下,看到更多来自于其他专家或高手的思考,并将其与你原有的系统模型进行进一步对比、归纳和总结,在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对于系统结构、要素和各种约束规则的认知。

3、你需要借由这个过程,更好地优化自己原有的思考模型,最终提升自己对于一类问题的理解和系统思考,做出更优的策略。

依旧借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我是一个电商从业者,想向其他业界高手们学习如何制定电商店铺的竞争策略。这时候,我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思考模型(假定就是上面说的“竞争策略三级思考法”)。

然后,我找到了一个电商行业的顶尖高手,问 ta:“如何制定一个电商店铺的运营策略”?

ta 给了我这样的回答——

我经常采用的策略有 2 种。

第一种叫做“对标型策略”。一般在你所在的品类和赛道下有一个比你强一些的竞争对手时比较适用。

这个策略的基本逻辑是,锁定比你强的竞争对手往死里打,好比假如我和其他店铺都卖同一个品牌的榨汁机,我会去很细致的研究竞争对手的商品介绍、服务、文案、价格变化规律等,永远找到空间能够比对方做得更好或更有差异化一点。

同时在推广投放上,也一定会抢关键词、抢入口、跟对方拼点击率,直到能够全面压过对方,这样的感觉,就是“对标进攻”。

现在电商的流量红利时期已经过了,平台上商家的竞争更加激烈,流量销量经常是此消彼长,只要能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到更多的流量和销量,我们自身的竞争力就能得以提升,就跟游戏打怪升级是一个道理。

第二种策略叫做“上新型策略”。一般在女装、零食这样的品类下经常用。

这种策略的核心,就是你要保持稳定的上新频率,比如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一次,在这些品类下,只要有上新,新品的购买转化率往往更高,且每一次上新你都有机会拿到一些平台的宣发资源和流量,因此,只要选品 OK,定期做好上新,并且能够配合每一轮的上新把平台流量的运营+面向店铺老用户的推广运营都执行做到位,那每一轮上新都能为你带来不错的增长。

当我得到上述回复后,我会采用“竞争策略三级思考法”对于该高手的答案分别进行解构——

简单说,我把“竞争策略三级思考法”当作了一个基本思考框架,之前我可能先要知晓行业/业务的基本规律+平台玩法/竞争规则后,才能往后去推演我们的竞争策略。

而现在,我是先从这个高手口中得到了一个关于她所采用的竞争策略的答案,再结合 ta 的信息往回进行倒推,去思考 ta 是基于对于行业/业务和平台/玩法的哪些基本认知,才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在这个倒推的过程中,我自然得到了一些基本结论——

  • 类似女装、零食等品类,用户面对单一产品容易消费疲劳,单一产品的售卖生命周期较短,需要周期性通过新品上线刺激用户和市场;

  • 在成熟电商平台的成熟品类下,流量总量有限,流量和销量都必然会此消彼长,流量分配规则也总是遵循着“头部效应”。如果你能在一个平台的直接竞争中打下来一个竞争对手,则对方的原有流量,可能会分配给你;

  • 在一个电商平台中,同一品类下,你的商品短时间销量越高,则更容易获得平台流量倾斜。

当我把所有信息综合起来思考,无论对于该高手提到的两种策略,还是对于“电商”这个行业,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不妨继续往下思考。

这位高手当时也给到我另外一部分特别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关于如何搭建一家电商店铺的运营体系——

电商的运营,依次有 3 个维度需要关注:

第一个,是商品的运营。

比如一款女装,从上架之初到最后退市淘汰,会有自己特定的生命周期。

你需要关注和考虑在这个生命周期内什么时候出货多,什么时候出货少,哪个阶段该备多少货,哪个阶段要开始清仓。

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管理好销售、货源和供应链,确保你能在这一个商品上获得最大利润。即使非季节性产品,也会因为产品迭代和需求的变化,经历同样的生命周期。

因此,商品的运营和管理是我们最重要的基本功。

第二个维度,是店铺的运营。

通常来说,一个店铺不太可能只有一款商品,一定是多个商品或者多个品类,所以你需要去考虑和梳理各个商品、各个品类之间的关系。

哪些商品适合导流,哪些商品适合创造利润,哪些商品适合放在一起关联售卖,不同品类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如何将单品流量引入店铺,并在店内进行流量分配和流转传递,等等。

这些问题在产品规划和运营执行前需要先考虑清楚。

第三个维度,是大节奏的把握。

你要知道所在行业的风口和趋势规律在哪里,如何借助节奏让店铺发展更快一些,抢占有利位置,实现弯道超车。

比如如果你做女装,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换季一定是恒定的,且每到此时用户心里也一定是蠢蠢欲动的,如果你能提前做好准备,在正确的时间节点上做好正确的动作,上新-推广-打爆-甩货,踩准节奏,一气呵成,一定能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收益,也给店铺来年的运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再比如,从整个行业或者大电商平台来看,每年其实大风口式的节点就是平台级的大促活动,比如:6.18,双十一,还有双十二。

这当中,如果你做淘系,双十一是重中之重,一定是需要提前布下重兵拿下的天王山之战。如果双十一没做好,你可能直接会损失掉一年中 30%以上的销量,在淘系这种竞争充分的平台,你退我进,这一役的失利还会给次年的运营增加难度。

好了,聊到这里,你发现事情开始更有意思了。

她在“如何制定一家电商店铺的竞争策略”方面,给了我另外一个与“竞争策略三级思考法”不太一样的系统思考模型——

这也印证了:在同一类问题面前,不同的高手有可能会拥有完全不同的思考体系。在这时候,我在同一类问题下,已经开始看到了不同高手们的不同“系统思考模型”。

这些思考模型之间没有什么对或错,每一类模型都会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应用边界。就像这位电商高手给出的答案,也许特别适用于淘宝网店的运营策略制订,但假设你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微信生态下做好微商的问题,则她的答案可能在很多地方已经不那么适用了。

站在学习和成长的角度,你往往只有在一类问题面前,看到更多系统思考模型,并能够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差异,以及背后的原因,并开始以之指导你的决策和实践时,你在相应领域下的“系统思考能力”才更容易得到提升。

到此,关于如何更高效向高手们学习,提升自己的系统思考能力,我们也聊完了。

三、总结

综上所述,认知、逻辑、思维、系统思考能力到底该如何提升?

第一,如果你完全不具备“系统思考”能力,那么先试着搞清楚四个问题:该系统的目的、基本要素、各要素如何被组织联系,及系统的基本约束规则。

基于目的和目标,围绕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关键系统要素,再基于特定约束规则对于关键要素进行干预和调整,最终更好达成目的。

此处为你分享一个最常见的小工具——竞争策略三级思考法,用法见上文。

第二,如果你已有一定系统思考模型,想要进一步提升,拿好三点建议即可:

1、看到+深刻理解一类已经被验证行之有效的“系统模型”,并能够开始使用它来理解&思考很多问题。

2、在同一个领域或同一类问题下,看到更多来自于其他专家或高手的思考,并将其与你原有的系统模型进行进一步对比、归纳和总结。

3、借由这个过程,更好地提升自己对于一类问题的系统思考能力,做出更优的策略。

最后,用一张思维导图作结吧(建议考虑保存至相册)。

注:上述内容部分引用了我在《非线性成长》一书中关于“如何建立和加强个人系统思考能力”的章节内容。

本书主题为“如何在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发现底层规律,指导自己的个人快速成长”,结合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对于“职业成长”进行了深入完整的总结,也回答了很多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如何选择职业方向、如何应对变化越来越快的职业环境等等,豆瓣书评 8.2 分。

如果你是 0-8 年经验的职场从业者,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存在有各种各样的焦虑、迷茫,本书强烈推荐你购买完整阅读一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