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什么是“血钻”,就不要胡乱宣传
说实话,有时候看到其他几个公众平台上关于“血钻”的讨论时,总是觉得很好笑。一些人连什么是“血钻”都搞不清楚,就开始敲打键盘,不断地传播着误解和愚昧。
“血钻”,又称“冲突钻石”,指的是开采在战争区域并销往市场的钻石。由于销售钻石得到的利润和资金会被投入违背安理会精神的武装冲突中,故而得名。
因为“血钻”是在那样复杂的环境中开采和销售的,所以劳工待遇、人类权力等等都得不到保障。
金伯利进程组织(KP:Kimberley Process)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基本杜绝了“血钻”的存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钻石交易国都加入了KP,现在存在的“血钻”现象,大约只有0.01%而已。
不过有的人总是喜欢夸大那些负面的消息,尤其是当自己极力追求关注度和曝光度的时候,就会很有用心地把负面消息传得满城风雨,并且引导大众避开那些正面的信息。
这类人,不是蠢,而是坏。
此类“坏人”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比如一个叫 Jacques Voorhees 的同志,八月份的时候公开表示,KP对于钻石流动的控制“就是一个笑话”。
与此同时,Voorhees还拿出了20年前在塞拉利昂的经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0年前,那就是2000年,正是KP和WDC(世界钻石协会)刚刚成立的时候(2003年1月1号开始正式执行KP制度)。这位大哥选这个日子来谈,真是有心了。
WDC的老总Edward Asscher听到这个消息就怒了,于是发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怼Voorhees,并剖析和解释KP的运作机制。
其实KP存在的意义,不是要“控制钻石的流动”。商品贸易是控制不住的,就算全世界规定这东西“不能卖到XX国”,结果还是会有人偷偷给“带过去”。然而人们会因此将罪过归咎于产品本身,认为“钻石就是血腥的”。这很可笑。
KP的作用,是通过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的监控,来大范围地约束钻石的开采和贸易机制。当这种约束机制扩大到一定范围的时候,就变得很有效果了。比如你如果没有KP证,那即使挖出钻石也卖不掉,因为别人不能买。这样一来,除了偷偷带出去一小部分变现之外,你就收不到大量的资金。而“冲突”所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不是那点儿杯水车薪。
如此一来,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源头和销售渠道都逐渐被规范化了,从而从宏观上建立了一个“人性化、合法化的开采和销售环境”。
在系统化工作的影响下,绝大部分的钻石都会被隔离出“风险区域”,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运作机制。与此同时,劳工的合法化和福利等问题也都有了保障。包括之前的塞拉利昂、安哥拉、利比里亚和刚果,KP是不可能直接拿着枪冲过去的,那事儿有维和部队来处理。KP要做的是“谈”。只不过“谈”的技巧有很多,“谈”的范围也比较大而已。
当然了,现在KP也面临着一些压力,比如有的组织就要求KP能扩大对“血钻”的定义范围,这样能更好地去除那“剩下的0.01%”。不过这事儿牵扯的范围比较广,目前还没到讨论的时候。
小结一下,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说两件事:
(1)到底什么是“血钻”,什么是KP,搞清楚了再聊。
(2)别老拿负面消息说三道四,这些人都什么玩意儿。
钻石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