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画院之大与大师之大
画院之大与大师之大
——写在中国国家画院建院三十周年之际
刘晓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朝的“诗豪”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这样写。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老先生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两位贤达的意思都很明了——和尚比庙重要。
在中国国家画院建院三十周年之际,我想到了画院之大与大师之大。不吐不快!何妨说说!
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是197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画创作组,后于1981年11月正式成立了中国画研究院。那时规模小但画家大——画院小得可怜却拥有真正的大画家。李可染、黄胄、叶浅予、蔡若虹、刘海粟、吴作人、石鲁、张仃、蒋兆和、关山月、王雪涛……真可谓群星闪耀。不知道什么原因,画院越来越大,真正的大画家却逐渐凋零已至于绝迹了。
根据相关报道:“中国国家画院在去年(2010年)8月成立了国、油、版、雕、书法篆刻、美术研究、公共艺术和青年等八个专业院,同时在近一年的时间内,经过反复论证、征求意见,在全国范围内以专聘结合的方式,打破年龄、专业等各种界限,凝聚了各专业最著名的艺术家,组成了一支近300人的专家队伍,这无疑是目前国内最有成就和影响、覆盖面最广的大家阵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各类机构的变化是正常的。如何来变?其需要管理者和参与者慎重考虑:对艺术家而言,靠作品来说话的宗旨在21世纪仍不过时。艺术创作要遵循自身的规律,艺术可以偶尔与政治、经济重合,但其绝大多数时候仍要限制在艺术的世界里。否则,请不要自称艺术,从业者也不要自称艺术家。真的这样会不会让世人笑掉大牙?的确,每个人谁也不是活在真空里,需要吃饭,需要更好地吃饭。当艺术家不靠艺术来吃饭,而是靠艺术以外来吃饭时就真得荒唐甚至可怕了!
我常想:以前的大艺术家只说名字就让人们肃然起敬。(书者写过《著名画家齐白石很罗嗦》一文)现在的所谓大艺术家在名字前加了无数眩目的头衔、著名等修饰性的词语,人们却不感兴趣。为什么?艺术家自身出了问题。道理很简单,艺术家有证明自身艺术成就、令人心服的作品吗?如果没有,即使一个人的作品可以卖再多MONEY又能说明什么呢?可能因为这个人(所谓的艺术家)的价值(职位等)而非作品的价值!!
泱泱大国必须具备泱泱之风,泱泱之风来自(学养)泱泱之士。气魄宏大者方有泱泱之谓,气魄宏大因内在而非表象。中国的艺术界需要泱泱之风,艺术作品中需要传递出泱泱之风。当内在的气魄宏大者、(学养)泱泱之士难以寻觅时,泱泱之风还会存在吗?
在中国国家画院建院三十周年之际,我想到了画院之大与大师之大。略吐即可!停笔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