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读《设计的开始》

题图: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

设计:王澍

晚上看了一本书《设计的开始》,作者是王澍。

王澍,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2015年4月,王澍入选2015年度“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名单。

《设计的开始》写的是王澍老师做的几个建筑项目前前后后的思考过程,看得非常过瘾。这种过瘾不是去评价王澍设计的建筑物如何,而是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在我看来确实是一个「让人欢欣的快乐行动」。

图片:宁波美术馆

设计:王澍

1

在给陈默的工作室进行动笔设计前,他想了四个月。他愿意为一个问题花费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斟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一向把自己的设计当做一种“研究”。所谓研究,就是不断去实验一些连自己都不懂的东西。

我想起日常的工作,当我们接到一个任务或者面临一个难题时,我们能不能静下心来在头脑里先思考清楚?而不是上来就去查google或百度。先想清楚了了核心,再去寻找行动方案。

「永远直接走向事物的中心……,只有能表达一些基本性的东西才有权存在。」

图片:宁波博物馆

设计:王澍

2

在设计顶层画廊这个项目中,王澍老师的几个做法非常值得学习。

首先,在你不确定设计的最终样式时,把自己投入一个现场,从简单的,尽可能简单的东西入手,可以作为设计起步的基本原则;

其次,去「构造」,构造就是对琐碎事物的精致推敲,把事物间真正的差异建立起来,这需要耐心与敏感,是从第一张草图到最后一道油漆之间过程中把那个尚不存在的“结构”找出来;

第三,只制定大的原则,现场的工匠获得可以把握的自由,工匠们从未被要求制作一个艺术品,只是在制作一个易被我们习惯的目光忽略的纯粹的建筑实物。用王澍老师的话说「设计对我也许只是胡乱的开始,我唯一知道的是让工匠们在何处停止,并把这一切当做某种现成品和盘接受」。他的这种做法,尊重现场的工匠,反而使工匠们集体陷入某种持续的激情之中。

图片:宁波五散房

设计:王澍

3

书中有一个段落描述王澍和他的朋友们对待问题的方式,叫做「逼问到墙角」,也就是对彼此的作品,从各个方面进行互相质疑、互相逼问,直到对方给出满意的答复。

这种方法,对于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只满足于「差不多」、「只是做完了」的惰性思维有着强烈的冲击。

「逼问到墙角」,也适合自问。

图片: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

设计:王澍

引用采铜老师一段话作为结尾:

「在书中,王澍老师对建造的思考每每进入到最本质的层次,而他的思考又不是闭门造车式的,而是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人文思想的深厚积淀,又能从现实和真实事件中进行直觉性地体悟。

建筑于他首先是一次思想实验,是一段大胆探索未知可能旅程。」

题图: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

设计:王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