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面人儿

记忆中的面人儿

文/杨阳

从古到今,家乡有一个传统的老规矩——捏面人儿。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捏面人儿。所以一到这个节日,我就想起吃面人儿的味道。
说起这捏面人儿呀,还有好多的讲究。谁家刚娶过新媳妇,要捏面人儿;生下小娃娃的也要捏面人儿;谁家有订了亲还没过门的媳妇,要给媳妇娘家送面人儿………因此,一到七月十五前后,村里女人们就忙活起来了。要大张旗鼓地,请手艺高的师傅帮忙捏面人儿,尤其是村里那些心灵手巧妇女们,更是忙的不可开交,总有人请。提前好几天,就得跟巧媳妇们约好,要不就轮不上。
捏面人儿可不是一个简单事,里面还有意义。有牛羊、老虎、狮子、兔子……还有石榴、莲花,有各种的睡娃娃,可全了。捏面人儿还有个讲究,捏的时候不能有单的,都要是成双成对的。
我娘在村里也算是半个巧媳妇,从早上走到黑,东家捏完,到西家。我娘知道每年七月十五都要忙几天,所以刚七月初几就早早给我们捏好。
娘早上起来,就开始和面了。用少量的水,和成坚硬的面,面人儿才容易塑形。捂上一件大皮袄保暖,到了中午面就发好了。添加的碱面也得刚刚好,再在盆里揉它个九九八十一遍。把面和好,准备了手工具,剪刀、小木棍,我娘坐在那炕上就动手捏了。
我和姐姐坐在旁边看,手里总是痒痒的想凑热闹,揪了一点面也学着做起来。娘在忙碌中还教我,娘说:“女孩家要心灵手巧”,“长大了以后啥事都要自己做”。而我也好像有一点天赋,跟着“照猫画虎”,用剪刀剪,用梳子压几下,捏出来虽然不太像,却也很有一点立体感。看着花哨,好看,娘还夸我。
娘在很认真地捏着面人儿,我也就不打扰娘了,坐在一旁学手艺。我最喜欢“虎馍馍”和“睡娃娃”,为啥叫“虎馍馍了”?就是先做成馍馍的圆形状,再加鼻子、嘴巴、耳朵,等蒸熟了再用颜色添加画眼睛,就像个小老虎了。因为“虎馍馍”费面,我娘就只给捏两个。我还要“睡娃娃”这个做起来就费事了,我想要,我娘也不舍得为难,也只好给我做了。
做好还要送亲戚些。姑姑们都不会捏,她们家的孩子们喜欢小面人儿,所以娘也给姑姑家孩子也准备些。
娘坐那里捏了两个多小时,满满地捏了一案板,开始放锅里蒸。进锅里蒸的时候,要在锅边放些葵花叶子,以防粘锅。烧火也是关键,火候把握的不好容易变形,一但变形了就不好看。
蒸面人儿的锅边冒汽了,有碱面味,混合着发面的香味,顺着鼻孔直冲脑海。我就像守在锅边的馋虫,恨不得一下子把锅盖拿起来,心里急得想看到蒸好没有。
不烧火后有十几分钟吧,我娘小心翼翼地拿起锅盖,我赶紧把头从下面钻上去看,一个个鼓鼓的看不出来是虎,还是兔。只听我娘说:蒸好了,蒸好了……
我听了也高兴的很,娘开始从锅里一个一个的放在那案板上,怕我拿手摸不让我靠前。要不是娘说,我还真想下手摸摸。
出锅的面人儿还要上彩色,这时才更显我娘的巧手了。放在炕上凉一会,娘用小酒盅把色彩调好,红、绿、黄、黑……好几种颜色。
娘拿起了毛笔,端端正正的坐在哪里,就开始画了。嘴巴和舌头要涂上红色、眼睛要点成黑色……加色彩的事我就不添乱去学了,我和姐姐站在一旁认真地看着,大气都不敢出。平时姐妹俩个在一起不是推就是吵,只有这会儿最听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娘画。先给老虎整个头全用黄色打底出来。再给添加眉毛、胡子、还有牙齿锋利的嘴巴。那会儿小,不知道老虎真真的模样,在娘的巧手下就画出来一个活灵活现的大老虎来。
过了一个多小时,画好的面人儿放在那里,娘说:“看的时候把手藏起来,不小心碰了就白忙乎了。”
等到第二天,色彩也干了,面人儿也结实点儿了,我和姐姐放在炕上就开始分面人儿。姐姐比我会保护,拿的时候轻轻地,怕碰断面人儿大腿之类的。分完之后,我们要把这些面人儿挂在墙上。在面人儿不同的部位扎个小洞,用红头绳穿起来挂上去。小鸟好像在飞,兔子好像在跑,最好看的是睡娃娃,躺那里眼睛好像一眨一眨地……个个面人儿栩栩如生。
为了避免混乱,姐姐的挂东面,我的挂在西面,屋子里一下喜气洋洋地,家里成了展览馆。
我跑东家,进西家,看看谁家的面人儿好看,谁家捏的多。感觉谁家的也不如我们家的好。这面人儿是每个孩子在节日里炫耀的资本,也是零食。
这时候谁家也舍不得吃,就是欣赏。每天放学回家,我就带一些同学们来我家参观,他们推门的那一刻都发出赞美的尖叫声。
天天看,实在忍不住了。有时候放学回家肚子咕咕叫,开始对这些面人儿打起了主意。就先扳断一条腿吃,过几天四肢全吃完了,再吃面人儿的身子。分给我的一半吃完,又吃分给姐姐的那一半。反正每年捏下的面人儿,也够我吃一个多月。
想想小时候真是幸福,那会儿家里虽然穷,但大人们也愿意费力地满足一下孩子们的心愿。
一晃快三十年过去了,现在每年七月十五,只要有时间,我也会给孩子们捏面人儿,还原老传统,顺便怀念自己的童年乐趣!
超过1500人已经关注订阅

文字编辑:张萍花    图文编辑:侯常新

(0)

相关推荐

  • 安升先非虚构长篇小说 追 梦

    上篇   做梦 第五章 第三节.贤妻 父亲没有犯病,安安稳稳地睡着. 我和媳妇闹矛盾,已经好几个晚上没有回家睡了. 黑旦的孩子已经两岁,地主家儿子李大志媳妇还没有眉眼.我结婚两年,媳妇的肚子依然平平的 ...

  • 散文《换亲悲剧》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山乡皆住百姓,多数人家随俗.爹去总然娘当家,儿女之事惆怅. 女大必须婚嫁,男大当需娶妻.有钱没钱差别大,省钱 ...

  • 【王凌琴散文】老槐树下的歌谣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老槐树下的歌谣 原创/王凌琴 门前有两棵老槐树,如伞如盖,荫凉遮天.春日里姑娘们在这里纺线,媳妇们在这里经布,引布(织布前做经线的步骤).夏季里,老槐树下 ...

  • 吃在陕西 || 刘坚:陕北味道——黄米馍馍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quo ...

  • 【金小说】田小勇丨旧事

    作者简介 田小勇,陕西省合阳县坊镇东街人,在大荔工作多年,目前为陕西明润嘉商贸有限公司经理,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经常用手里的拙笔赞美平凡的人生,一直渴望自己有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人生. 文学 旧事 作者 ...

  • 乏牛坡

    一 "族长,不得了啦!"庙倌狗娃大声嚷着跑进族长牛三的院子. "慌啥慌?慢慢说!" "庙门开着,好像里面有个啥." "怕是咱们牛家 ...

  • 烟笼渭水月笼沙(下)——沙苑旧事【小说|文友佳作推介】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多年笔耕,鲜有成就,歪歪斜斜,一串脚印.兴来舞文弄墨,时结青涩小果,乐人悦己,不值一提.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 ...

  • 为粉丝烹饪一道记忆中的葱烧香菇,能让你念念不忘的味道是什么呢

    为粉丝烹饪一道记忆中的葱烧香菇,能让你念念不忘的味道是什么呢

  • 你记忆中的韩国音乐? 来自 李家焕

    #好音乐# 在你记忆中,韩国音乐或许仅仅是男团和女团,偶像组合,又或是唱功平平,作品表面的三流歌手,本贴带你探究真正的韩国乐坛. 首先,韩国或许是世界唯一一个在流行乐坛拥有完整体系的国家.我们先从喜闻 ...

  • 家乡的味道丨停留在记忆中的“弹棉花”。

    说起弹棉花,不禁让我想起在农村的生活,只是,弹棉花你还记得吗? 01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在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部分农村还保留着弹棉花的老手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慢慢被机器或者其他材料给 ...

  • 农村人记忆中的诚信——赊小鸡,曾经的那声吆喝是最淳朴的乡音

    小时候的农村虽然不富裕,物质短缺,但那是真正的乡风淳朴,人人都讲诚信,邻里之间也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即使是对外村不认识的人,也是客气热情.那时候的村民们除了种好自家的地之外,还偶尔做些小生意,走街串巷 ...

  • 老照片:记忆中的安徽马鞍山,带你重温这里的旧时光

    图为昔日商业大厦一带的城市街景,这个留有马鞍山人很多回忆的大厦在2013年被拆除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马鞍山市的商业综合体也是越来越多.昔日马鞍山的老牌商场,你还记得哪些? 图为昔日马鞍山火车站站台 ...

  • 孜叶日·努斯别克 || 记忆中的采棉季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孜叶日·努斯别克,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喜欢绘画. 记忆中的采棉季 前段时间,"新疆棉事件"闹得很厉害,唤起我关于家乡采棉季的一些 ...

  • 文学百花苑第六届全国文学大奖赛 049 记忆中的“代销点” | 赵玲霞

    作者 记忆中的"代销点" 赵玲霞 提起代销点,只有生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人才会记得. 我们村的代销点在二道街正中央,紧挨奶奶家.草顶.土墙,门前是一条宽阔的土路,下雨天泥泞 ...

  • 记忆中的新华百货人

    <口述宁夏> 讲述宁夏人自己的历史 新华百货的前身-新华街第一百货门市部,那时我们都习惯叫"新华百货一".尽管那时在平房里的商店不是太大,栏柜间的距离有限,但是只要进到 ...

  • 记忆中的小时光

    长按封面扫码播放高清MV幻灯 器材: Canon EOS 5D Mark IV 焦距: 39.0 mm 光圈: f/2.8 作者:^_^Da欣·· 糖粉编号:112799 成都糖粉 微博:@你两都叫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