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源饮食文化之特殊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特殊的味道
文/糜乐平
我在前面做了一些当地饮食介绍,引起一些人对繁峙美味的关注。有人可能认为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美食是越来越丰富,生活会越来越滋润;其实世界的美好不是想象来的,大自然的残酷是毫无道理可讲。一个人如果没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灾难来临时,一定会打击的你措手不及,后悔不迭。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中国古代有多少灾年,咱无法统计。新中国成立十年(1959)后的全国三年自然灾害,就在当下已过花甲老人的眼前。在这三年中,可吃的野菜、野草挖尽,无毒的树叶、树皮扒光。因饥饿而引发的死亡,仍时有发生。
当地人民同样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了生存,饿疯的人们见啥吃啥,有被一顿饱食撑死的,有植物中毒被药死的。有的人竟然吃当地的白胶泥土。此土色泽微黄,质地细腻无砂粒,用水和匀后,粘性如糕,人吞下后,有饱实感,可结果是拉不出来,活活憋死。疯狂者的死亡结局,是理智者的经验教训。只有理智对待灾荒,才是生存之道。
面对粮食缺收的死亡威胁,打破自然界生物链,吃粗糠咽野菜是最好的结果。于是人们把过去喂猪的黍、谷之糠皮,从猪嘴间夺取过来。捣成碎屑,单纯或拌野菜攥成团子食用,人称“糠圪蛋”。老百姓洗脚时,用来搓去脚后跟老茧的玉米棒轴轴,是烧火或砸碎喂羊的物品,也成了人类磨成面的食品。牲畜闻着刺鼻气味都要绕着走的土豆蔓,用水泡去呛味,上碾轧过,绿糊糊的粘状物拌一把粗糠,摊开蒸熟食用。春季的时光里,毛绒绒,红腾腾的杨树花,还未及成熟坠落,便受尽人间的煎熬,进入人类的腹中。柳叶、杨叶、苦菜、白蒿、醋溜溜、灰菜、玉红谷、猪耳朵、马齿菜、粘蓬、沙蓬等野草不苦不麻的下锅煮过,切碎攥团,想拌粗糠都没得买了,舀一勺腌咸菜汤水,就是一顿饭。发苦涩麻辣的植物,用井水泡至味淡,也轮不到家畜的口中。连白草根晒干研面都是填肚的食物。榆钱钱、榆树叶更是人们眼瞅坐守的美食,连榆树皮都是人们抢夺的对象。夏季来临,槐树开花,成串的娇嫩白花,不光是保命的“佳肴”,还是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良药。大山深处的村民,除了没毒的野生植物裹腹外,更是把目光瞄向了山桃、山杏叶,这种“高端”食物,足以让人不畏艰难,爬山越岭,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秋季,干枯成团状,随风滚动的沙蓬,人们烧火都嫌扎手的柴草,也被人们收拾回家,砸碎上碾磨轧过,经小箩筛下细面,蒸熟食用。冬季到来,除了小部分人出野外狩猎倒霉透顶的动物,大部分人只能靠积攒的“食物”熬盼来春,日食一餐,饿了放开肚灌水,是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有人口多的户家,食物难以为继,夫妇埋怨吵架。人还没饿死,委屈的妻子一气之下,吃一大把苦杏仁就黄豆,撒手西去做了冤死鬼。雪上加霜更加让家人痛苦不堪,垂死挣扎在无边苦海。县城东关,有户人家,除夕夜晚,家无颗粮,老人饥得直呻吟,小孩饿得在嚎啕,妻子蹲在冷锅灶前,愁的抹眼泪。为子、为父、为夫的男人偷偷跑进东城门,壮着赴死的贼胆,在大队的粮库房,盗得一布袋小麦粒,掉头急速回家。没成想被巡夜的民兵发觉,报告队里干部前去追查抓拿。在其家中,发现被盗的小麦已入锅煮熟,一家老小眼含泪水,正在拼命用双手抓食。而盗粮者则趁人不备,从黑暗处冲出院门,跑到街巷不远处的水井,毫不犹豫跳下。所幸井窟体浅,井水已枯,除了轻微摔伤,没出人命。捞出人后,无奈的大队干部当即领兵回城,没作任何处置,除夕夜的盗粮者就此逃过一劫。县城古楼东一道街有位姓杨的人,精明干练,智慧过人。在缺粮少食的特殊时期,脑洞大开,在南门外滹沱河边的盐碱湿地里,挖出白白的蒲草根,洗净晒干,轧成面,烤为饼,在街头售卖,美其名曰:“无粮饼”。食之微甜,享用者蘸其调制的汤汁,吃的津津有味。城区地界因饥饿日久而身体浮肿患者,持医院证明步履蹣跚去位于西义村的加工厂里领取用谷糠和麦麸制作的“糠麸饼”,得以祛病。
以上度荒食物的味道,大家不用费脑猜测也可想而知。我出生在荒年之后,还吃过二次“糠圪蛋”。味道难闻,色泽丑陋,粗糙无比,难以嚼咽的“糠圪蛋”,直接导致童年的我肠干便秘,难受的原地转圈蹦跳。奶奶灌了我一小勺胡麻油,忍耐半日才得以解困。小学三年级时,我所读书的城关完小搞“忆苦思甜”活动,在校师生每人一个“糠圪蛋”,并要求当场吃光,以此告诫人们不能忘却曾经的苦难。早已“深受其害”的我,咬过一口后,偷偷塞入裤兜,放学后直接犒劳了家养的“巴克夏”小猪。可想而知那些在灾荒年中保下命来的人,是怎样的困苦艰难。
那场灾荒,以大自然的无偿馈赠,使大多数人死里逃生。虽然现在的科技成果,让人类掌握了一些自然的规律 ,可以让粮食高产,果菜增长。但是变化无常,神秘莫测的大自然,远远不是人类可以控制的。我们应该用敬畏之心来对待大自然,以感恩之心去爱护大自然,以如履薄冰之举,去消除对大自然的疯狂索取。其实古人早已经明白“老天爷杀人不眨眼”这个道理,所以用他们当时的理念来祭祀天地,祈求祥和。
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不忘过去的痛苦教训,居安思危,痛定思痛吧!!!
文字编辑:张萍花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