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景观设计的不足之处
单打一模式
我国公路的景观绿化形式以两种类型居多,其一可称为“单打一”模式(见图),特点是
1、绿化形式粗糙简单,仅仅做到了植树绿化,根本无法谈及美化、文化、生态化功能的实现。
2、绿化形式单一,简单机械地将几种绿化模式进行组合、拼凑,景观呆板单调,缺乏变化,缺乏对驾乘者人性化的关怀,易造成驾乘者的疲劳感。
3、完全不考虑周边环境的景观资源,强制性地将公路景观封闭于公路红线之内,没有展现出沿线地域性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风光风貌,使得公路景观千篇一律,缺乏特点与个性。
某公路背景为单调的杨树林
化妆运动
第二种可称为“化妆运动”模式,特点是:
1、受西方的城市美化思潮影响较大,模纹、绿篱、修剪植物仿佛成为公路绿化的固定符号(见图);
2、设计的立意也大多只是表面形式,如简单地划分出一些诸如“春夏秋冬”的景观段,而施工出来并无实质内容;
3、地带性植物与乡土树种被弃之不用,而外引树种却一时成为绿化舞台的主角;
4、违背自然规律与生态科学的植物配置,无法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绿地营造仿佛成为了单纯意义上的美化运动,而忽略了其基本功能的实现与发挥。
南方某公路大片的剪型模纹
结合我国公路绿地景观建设的经验与科学研究,公路绿地植被呈现以下特征:覆盖率低;群落多呈孤岛状分布;自然群落少,人工半人工群落的比例大,生态功能脆弱。
一般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越复杂,其抗干扰能力越强,自我恢复功能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较为单一,就表现得越脆弱,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就越明显。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建立符合自然规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作用的绿地是必然的。
从景观上讲,在目前的公路景观环境中,“单打一”模式与“化妆运动”模式都已引起了审美疲劳。通过多方面调查,渴望自然、回归自然、追求自然景观形式,是现代人的共同愿望。
我是院景树,致力于你我身边的园林艺术,希望后代依然可以看得到青山,闻得见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