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鉴赏当代中国画坛名宿
名家鉴赏
这里有美好家园的回忆,有理想世界的向往,有广博生命的呼唤,还有超越千年的梦想和希冀……它们是热烈的,是欣喜的,是宁静的,是寻思的,给人遐想和启迪。它们或沉雄、或婉约、或粗犷、或细腻,只有色块和线条在无声地流淌,向人们叙说美丽的故事,让读者在赏心悦目中认识中国书画之源远流长与创新拓展。
——盛世丹青书画网
当代中国画坛名宿——梁树年
梁树年
梁树年(1911—2005),名豆村,堂号安樗,斋号警退斋;北京市人,童年读私孰,喜爱诗画,写生画名于乡里,拜画家祁井西为师,后又拜张大千门下,系统地研究了前代画家王石谷、石涛、郭熙及王蒙的画法,取名家之长,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曾在北京第四女子中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北京山水画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纵观中国绘画史,大凡那些开宗立派的大师们,他们的成功总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师古人,二是师造化。师古人体现为继承传统,师造化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艺术创造的源泉。中央美术院教授梁树年先生正是遵循这一创作规律的一位大器晚成的绘画大师。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默默的耕耘,不计名利,执着于他的绘画理想。他虚怀若谷,厚积薄发,终于在晚年达到了他事业的峰颠,成为当代中国画坛上的一代宗师。他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了艺术创新要师古人、师传统、师造化,要化古出新。也证明了艺术是艺术家生命精神的升华。
早在20世纪60年代,梁树年基本摆脱早年以摹古为主的创作模式,开始面向生活,由师古人转为师造化。他的这一转变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因素。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掀起的写实主义浪潮,至50、60年代已经发展到高峰,成为当时主宰中国画坛的主流。面向生活,师法自然,对景写生,在山水画家中蔚然成风。老画家也纷纷转变观念,投向大自然。但梁树年的转变更是他近30年的艺术实践后的觉悟。他觉悟到“师古人莫如师造化”,而且“自恨觉悟之晚”。特别是其间梁树年先后转入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执教,为他深入生活,师法自然,以实现自己的创作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实践条件。
梁树年先生在长达七十多年的中国画创作实践中,梁树年先生始终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他的的山水画脱胎于传统,融北派之雄强,南宗之秀润,形成了浑朴苍健的独特画风。他以豆村为号,尤喜画松,其笔下的苍松遒劲伟岸,富有人格象征,既是他人生思想的寄托,也反映出时代的精神,世人有“树年松”之誉。
创作上,他积古纳今,触类旁通,博览贤作,意趣高雅一种不为艰辛和名利所使,执着地把握有限人生的无限进取,追求天人和一的艺术极境,掸落世俗的灰尘,忠于艺术真诚的失业精神,造就了他雄厚的艺术实力,形成了坦荡,雄定,浑朴,清雅的画风。梁树年先生的画曾被人们称为“梁氏黄山”,为自然的雄伟和精神的壮阔完美结合的体现,为世人命名的“树年松”的一代力作,展现一幅幅生命的浩瀚颂歌。他那雅俗共赏的书道,充分体现着文字创造的文明,流动着艺术综合升发的共性旋律。他的艺术造诣不仅使他在当今中国画坛享有声誉,同时被许多四方国家艺术界称之为现实与浪漫结合的范例,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种极高的体现。
200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梁树年画展是梁树年生前最后一次个展。谈起这次展览的观后感,中央美院教授、著名评论家邵大箴至今仍然颇为激动:“以前人们常认为梁树年擅长画松树,这次展览却让观众看到了梁树年全面的艺术修养。他的笔墨功力、画面所营造的意境,在今天几乎难以再现。”
程振国认为,老师的成就和他对传统的研究以及自我的不断探索分不开。他说:“梁老师重视深师古人,遍临历代山水,继承了前人饱看卧游的绘画方式,登黄山、临三峡,上太行、下漓江,不断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他人之长为己所用。”
说明:内容由盛世丹青书画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