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观物内篇》 元会运世之数的价值 2024-08-07 00:07:48 邵雍《观物内篇》元会运世之数的价值意涵作者:陈睿超“元会运世”是邵雍先天易学的一组核心概念。前辈学者普遍认为,“元会运世”是四种大的纪年单 位,邵雍以此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年表来描述人类历史乃至整个宇宙历史的演进过程。然而,邵雍这 一思想的某些细部似乎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观物内篇》的第十篇中,有一段关于元会运世之数 的表述:元之元一,元之会十二,元之运三百六十,元之世四千三百二十。会之元十二,会之会一百四十四,会之运四千三百二十,会之世五万一千八百四十。运之元三百六十,运之会四千三百二十,运之运一十二万九千六百,运之世一百五十五万五千二百。世之元四千三百二十,世之会五万一千八百四十,世之运一百五十五万五千二百,世之世一千 八百六十六万二千四百。对此段材料,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这里提到的“元会运世”四者相互交错而成的“元之元”到 “世之世”这十六种新纪年单位间的演算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其次,邵雍特别计算这种演算关系的用意何在?究竟是仅出于历史纪年功能的考虑,还是在其背后蕴藏了某种与历史评判有关的价值意味?下面我们就结合前辈学者的观点以及《观物内篇》的相关文本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 一、元会运世之数的演算关系对于上引《观物内篇》元会运世之数的诠释,较为全面而且清楚明白的当属朱伯崑先生在《易学哲学 史》中的相关论述。朱先生首先阐明了元会运世四个基本单位交错产生新计时单位的含义所在:计算时间的方法有元会运世。以元为单位计算,一元之中有元会运世;以会为单位,一会之中亦有元会运世;以世为单位,一世之中也有元会运世。这就是说,元、会、运、世四个基本单位每一个都细分为更小的一组元、会、运、世,因此对元(即“元之 元”)来说,它下面的小单位表示为“元之会”到“元之世”;对会来说,是将会看作一元(“会之元”)来划分,其小单位则是“会之会”到“会之世”,以此类推。元、会、运、世是从年、月、日、时之间的换算关系推演出去的,其换算关系是1元=12会,1会=30运,1运=12世,1世=30年,连起来便是:1元=12会=360运=4320世=129600年这意味着会运世分别是元这一大单位的1/12、1/360、1/4320。因此,按照元会运世之间的比例划分更小的单位,其换算因数之比应该都是1:12:360:4320。不难发现,上引材料每一行之内的数字均满足这一比例,即1元之元=12元之会=360元之运=4320元之世;1会之元=12会之会=360会之运=4320会之世;1运之元=12运之会=360运之运=4320运之世;1世之元=12世之会=360世之运=4320世之世。这就证实了朱先生的说法。既然每一行四个单位的换算关系已经清楚了,那么余下的问题便是行与行各单位间的关系。就“会之元”一行,朱先生论述说:以会为单位计算,会之元为十二,会之会即十二乘十二为一百四十四(12×12=144),会之运即 十二乘三百六十为四千三百二十(12×360=4320),会之世即十二乘四千三百二十为五万一千八百四十(12×4320=51840)。按年数计算,此一会所统率的时间为一百五十五万五千二百年(1555200)。虽然朱先生没有明确指出“会之元”一行与其他行的关系,但是从其对一会统帅总时间的计算来看,1会之元=1555200年=12×129600年=12元之元,朱先生实际是认为第二行的“会之元”是比“元之 元”(即一元)更大的一个单位,而“会之会”到“会之世”则是在这一更大单位下按会、运、世的比例划分出的小单位。相似的,第三行1运之元=360元之元,第四行1世之元=4320元之元=559872000年,这 就是朱先生所说“到世之世,其年数为五亿五千九百八十七万二千年”。(《易学哲学史》按朱先生自己的说明,上述算法出自邵伯温对《观物内篇》这段话的解读:一元在大化之间犹一年也,自元之元更相变至辰之元,自元之辰更相变至辰之辰,而后数穷 矣。这段话见于《性理大全》本《皇极经世》。而同载于《性理大全》的蔡元定《纂图指要》中即结合邵伯温的这一算法与先天六十四卦方图做出了一个《天地始终之数图》,演算出一系列天文数字。朱先生为之做过很详尽的解说,这里不再赘述。但是,且不论邵伯温的说 法是否得邵雍本意,朱先生对此算法的解读本身就极有问题。如果按邵伯温所说,大化中一元之相当于一年,需要在元之上推演出更大的单位,那么这个过程也应该仿效从年月日时推演元会运世的步骤,首 先出现的更大单位理应是1大世=30元(仿效1世=30年),然后是1大运=12大世=360元,然后才 是1大会=30大运=4320元。直接出现一个更大的会等于十二元的情况,不仅在邵雍的传世著作中找不到有力根据,在纪年应用方面也是不够合理的。抛开这点不谈,仅就上引材料所涉数字自身的含义看,朱先生的解释也有龃龉之处。由我们前面的论证可知,每一行中的数字表示的都是纪年单位的换算因数,这个因数越大意味着单位本身越小。那么 会之元后面的数字“十二”如果也是一个换算因数的话,就必定意味着它是比“元之元一”更小的一个计 时单位而非相反。反之,如果真如朱先生所言会之元是相当于元之元12倍的大单位,那么第二行就该 写成:“元之元十二,会之元一,会之会十二,会之运三百六十,会之世四千三百二十”,这样才符合此段材 料中各数字作为换算因数的统一含义。总之,朱先生对《观物内篇》第十篇这段文本中行与行之间单位的换算关系的解释是很值得商榷的。朱先生似乎没有注意到另一位邵雍先天学的解释者张行成在《皇极经世索隐》中对此段文字的解说。张氏的解说尽管极为繁琐,难以卒读,但对于前引文本各行之间的数量换算关系倒是有很明确的说明:十二万九千六百者,一元运行之年数也,此元之会运世。三位之变数也,实分为会运世之元。会有十二元,以十二万九千六百月为一元。……运有三百六十元,以十二万九千六百日为一元。……世有四千三百二十元,以十二万九千六百辰为一元。这里“元之会运世”是就第一行说,以元为大单位分成元会运世四个单位;而“实分为会运世之元”应当指后三行每行都是将会、运、世当作一元,再细分出小的会、运、世:这些都与朱先生的讲法相同。而不同处则在于张氏后面计算的会运世之元的长度。“会有十二元”讲的是第二行会之元这个单位,其“会有十二元”的表述虽有些费解,不过从“以十二万九千六百月为一元”推演可得:1会之元=129600月=129600×1/12年=1/12×129600年=1/12元之元可见,张氏所谓“会有十二元”的意思是,当把会做一元的时候,十二个这样的元(会之元)才相当于原来的一个元(元之元),也就是:1元之元=12会之元前已知1元之元=12元之会,我们不无惊讶的发现,依张氏的解释,“会之元”与“元之会”的长度是完全相等的,这就意味着第二行被细分为小的会、运、世的“会”这一单位不是别的,而就是第一行从“元 之元”中分出的那个“会”。于是“会之元”的确是比“元之元”小的一个单位,且12是其换算因数,这就排除了朱先生解读中出现的困难。按张氏的算法还可类似推出:1元之元=360运之元=4320世之元就是说第三四行划分的“运”和“世”就是从“元之元”分出的“元之运”和“元之世”,这样行与行之间 的换算关系便得出来了。再结合我们前面已经得出的各行内部的换算关系,第十篇这段文字所述十六 种单位的换算关系就可以表示为如下的连等式:1元之元=12元之会=360元之运=4320元之世=12会之元=144会之会=4320会之运=51840会之世=360运之元=4320运之会=129600运之运=1555200运之世=4320世之元=51840世之会=1555200世之运=18662400世之世不难看出,在这种解释下元会运世交错形成的十六个单位来自两步划分:首先将一元分为会、运、世,然后将会、运、世分别当作一个小的“元”再分出会、运、世。所有十六个单位表示的都是一“元之元”这一同样的时间长度,所有数字均是不同大小的计时单位相对“元之元”的换算因数,因此“元之元”是最大的单位,其换算因数最小,“世之世”则是最小的单位,其换算因数最大。相比于朱先生的解释,张氏的这一解读显然更为合理,更接近邵雍的本意。现在我们根据张行成的算法揭示出了《观物内篇》第十篇这段材料中元会运世之数的换算关系,但 是这一换算关系的意义所在却仍然隐而未彰。单纯从历史纪年方面考虑,将会、运、世分成更小的会、运、世,就好比今天把“月”这么一个单位当一年按年、月、日、时的比例划分出一个相当于1/12月的“月之月”或者1/365月的“月之日”,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那么,邵雍在《观物内篇》对“元之元”到“世之世”这些数字的计算,究竟有怎样的思想意图呢? 二、元会运世之数的价值意涵前面已经说过,如果我们认为元会运世仅仅具有纪年单位的意义,就将无法解释邵雍把这四个单位 交错细分成十六个单位这一在纪历方面并无用处的做法。在此,我们恐怕需要转换思路,尝试探究元会运世之数的价值意涵。之所以提出价值意涵的问题,是着眼于《观物内篇》的整体思想结构来考虑的。表面上看,邵雍在《内篇》中通过“天之四象”与“地之四象” 推演出一系列以四为基数的物象组作为天地间事物的基本类别,再通过物象之间四四交错为十六的方式展现物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似乎仅是搞出了一套类似分类学的东西。但细细品读便会发现,邵雍对物类的划分始终蕴含着某种价值等次或价值秩序。与元会运世相关的最明显的证据是,前引《内篇》第十篇元会运世交错之数后面紧接着便有“元之元以春行春之时也;元之会以春行夏之时也;元之运以春行秋之时也;元之世以春行冬之时也……”及“皇之皇以道行道之事也;皇之帝以道行德之事也;皇之王以道行功之事也;皇之伯以道行力之 事也……”两段,从文字的相应关系看,显然是以元会运世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时以及皇帝王霸四种政治形态。春夏秋冬构成了万物从生长到消亡的次序,而皇帝王霸依先秦以来 的观念则是从上古理想政治开始逐次下降的次序,其价值意涵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与春夏秋冬、皇帝王霸对应着的作为纪年单位的元会运世,在何种意义上具有类似的价值意涵,确实是很令人费解的一件事情。不过仍然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尝试做了解说。比如,冯友兰 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讨论邵雍的时候就认为,邵雍的元会运世吸收了佛教以成住坏空描述事物 终始过程的思想元素,他进一步解释说:任何事物都是有始有终的,它的始终就是它的一元之数。它的这一元也可以分为“会”、“运”、“世”等阶段。比如说,一个人的一生,便是一个一元之数。在这一个一元之中,有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阶段。这些阶段就是他一元之中的“会”、“运”、“世”。冯先生大概是有见于元会运世与春夏秋冬间的对应,因此做出邵雍取法佛教成住坏空之说的猜测。此说的确指出了元会运世可能蕴含价值含义,即事物产生消亡过程的不同阶段之义,但这一思路本身存 在一个巨大的困难。如前所述,元会运世之间是大小计时单位的换算关系,即元包含着会、运、世,元就 是由会、运、世这些小单位组成的。而无论中土所言春夏秋冬还是佛家所言成住坏空,都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顺次接续出现、互不包含的不同阶段,这两者是不能简单比附的。如果真如冯先生所言,一元可分为会、运、世就如同人的一生可分为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一样,那岂不是说,一人的一生可以由12个少年期或者360个中年期或者4320个老年期构成吗?这在逻辑上显然是荒谬的。看来,要解决这个难 题,我们尚须另辟蹊径,在《观物内篇》的其他相关文本中找寻线索和思路。细检《内篇》文字,其言“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并且赋予了数量关系的段落除去第十篇元会运世之 数外还有两组,均出现在第十二篇。先将其中涉及“地之四象”中“飞走木草”的一组具引如下:飞飞之物一之一,飞走之物一之十,飞木之物一之百,飞草之物一之千。走飞之物十之一,走走之物十之十,走木之物十之百,走草之物十之千。木飞之物百之一,木走之物百之十,木木之物百之百,木草之物百之千。草飞之物千之一,草走之物千之十,草木之物千之百,草草之物千之千。一一之飞当兆物,一十之飞当亿物,一百之飞当万物,一千之飞当千物。十一之走当亿物,十十之走当万物,十百之走当千物,十千之走当百物。百一之木当万物,百十之木当千物,百百之木当百物,百千之木当十物。千一之草当千物,千十之草当百物,千百之草当十物,千千之草当一物。《邵雍集》从“飞飞”到“草草”十六种物类的命名看,邵雍这里其实是将飞、走、木、草四大类中每一种各自分出飞、走、木、草四小类。结合两段的数字来看,就第一行说,飞飞之物一之一而当兆物,飞走之物一之十而当亿物,飞木之物一之百而当万物,飞草之物一之千而当千物,其数字间显然有如下关系:1兆=10亿=100万=1000千可知上面一段的一、十、百、千实际上是表示抵当事物之多少的换算因数,即:1飞飞物=10飞走物=100飞木物=1000飞草物意思是1个飞飞物当10个飞走物,当100个飞木物,当1000个飞草物。其余类推,每一行内部均 遵循以1:10:100:1000为比例的换算关系。类似的考察每一行之首的物类间的抵当换算因数,可得行 与行间的换算关系如下:1飞飞物=10走飞物=100木飞物=1000草飞物把上面两个等式结合起来就能写出在这一组十六种物类间抵当换算关系的连等式: 1飞飞物=10飞走物=100飞木物=1000飞草物=10走飞物=100走走物=1000走木物=10000走草物=100木飞物=1000木走物=10000木木物=100000木草物=1000草飞物=10000草走物=1000000草木物=1000000草草物我们会发现这一等式与我们在第一部分写出的表示第十篇元会运世之数的换算连等式模式完全一致,只不过是基本的换算比例由1:12:360:4320变成了1:10:100:1000而已。第十二篇的另一组材料,“士农工商”交错为十六类人所涉及的数字关系与此全同。《邵雍集》相似的数字模式背后很可能意味着相似的价值意蕴。现在的问题是,这一系列表示抵当事物多少的换算关系其意义究竟是什么?实际上,这一意义邵雍自己已经很明确的说出了,第十二篇紧承上述数字之后说:为一一之物能当兆物者,非巨物而何?为一一之民能当兆民者,非巨民而何?为千千之物能分一物者,非细物而何?为千千之民能分一民者,非细民而何?固知物有大小,民有贤愚。《邵雍集》这意味着抵当数目的多少正代表事物本身价值的高低。一个顶一万个的事物一定比一万个才顶一个的事物高贵,一人顶万人的人一定比万人才顶一人的人贤能。此观点在《观物内篇》的前文中有更简明的表述: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亿物之物,有兆物之物。为兆物之物岂非人乎?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亿人之人,有兆人之人。为兆人之人岂非圣乎?《邵雍集》此段文字见于《内篇》第二篇,第十二篇可以看作是利用物类细分和数字换算关系对其文意的具体 阐发。应该说,以抵当数目表示人或事物的价值高下并非邵雍的发明,而是古已有之的观念。如《鹖冠子·能天》篇云:“德万人者谓之俊,德千人者谓之豪,德百人者谓之英。”《白虎通·圣人》篇引《礼别名记》云:“五人曰茂,十人曰选,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杰,万杰曰圣。”这些表达的共性在于:高贵的人或物其个体价值很高,以一敌万,同时个体数量必定寡少、万里挑一;低贱的人或物个体 价值很小,同时数量必定众多。所以一人顶一人的平凡之人是最常见的,而一人顶百万人的圣人则是不世出的。当然,邵雍在继承这一古老观念的基础上仍有自己的创新,那就是利用基本物类的交错细分揭示了这种价值抵当关系的复杂性———高贵的物类中也有低贱者,如飞之类中的飞草物;低贱的物类中也有高 贵者,如草之类中的草飞物;十六种细分物类间的数字换算关系展示出了一个更为丰富的价值等级图景。那么,上述蕴含着价值等次意义的“一十百千”之数对于尚待探寻的元会运世之数的价值内涵会有什么提示吗?易经天下公众号,有趣的是,张行成在《皇极经世索隐》中注释前引第二篇“有一物之物”一段时正提点出了两组数字间的关联。其注“有一物之物”云“当世之世之数”;注“有十物之物”云“当运之世、世之运之 数”;……注“有兆物之物”云:“当元之元之数”。在这段话的注释最后又总结说:人与物各有元会运世之数,而大小之用不同。需要注意,这里“一物之物”相当于第十二篇所言“草草之物千之千”当一物,而兆物之物相当于“飞 飞之物一之一”当兆物,所以“世之世”之数18662400对应“千之千”(即兆或百万),而元之元之数1对应“一之一”,也就是说张行成所说的数量对应是两组等式换算因数上的相应。简单计算就会发现,其具体 的相应关系是:元之数1对应1,会之数12对应10,运之数360对应100,世之数4320对应1000。对比元会运世本来的1:12:360:4320的换算因数,我们会发现1:10:100:1000这组换算因数正好与前者在数量级上一一相合,这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张行成的说法,即表示人与物价值等次的“一十百千”之数其实是由元会运世之数简化而来的,这也证明了元会运世之数本来就有表征事物价值高下的功能。但是,元会运世之数表征事物价值的作用应如何落实到第十篇的那段话中呢?按照元会运世与皇帝王霸的对应关系,“元之元”对应着“皇之皇”这样最高等级的政治形态,“世之世”则对应“伯之伯”这一最低等级的形态,如果第十篇的数字关系也看作是一种抵当关系,就意味着一个“皇之皇”抵18662400个“伯之伯”,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观物内篇》中的另一段文字给出了提示:革而革者,一世之事业也;革而因者,十世之事业也;因而革者,百世之事业也;因而因者,千世之事业也。可以因则因,可以革则革者,万世之事业也。一世之事业者,非五伯之道而何?十世之 事业者,非三王之道而何?百世之事业者,非五帝之道而何?千世之事业者,非三皇之道而何?万世之事业者,非仲尼之道而何?《邵雍集》按照上面指出的一十百千之数与元会运世之数的对应关系,不难发现,五霸之道能持续一世,三王之道能持续十世即12世为一运,五帝之道能持续百世即360世为一会,三皇之道能持续千世即4320世为一元。原来元会运世之数作为纪年单位,可以用来表示不同政治形态或治理之道可持续时间的长短,而于持续时间长短之中自然可以蕴含价值等次的区分。治理之道当然是以持久为优,短暂为劣,作为理想政治形态的三皇之道可持续时间4320倍于霸道的可延续时间,其间的价值等次高下立判。而皇帝王霸之道每一种又可以再细分出皇帝王霸,演为16种治理之道,其可持续时间正对应着“元之元”到“世之 世”十六数,展现了人世治道之丰富复杂的样态。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邵雍所言皆为皇帝王霸“之道”而非三皇、五帝、三王、五霸的现实统治,即元 会运世之数代表的并非实际历史中各王朝的延续时间,而是其采取的统治方式的可延续性。现实中即便是三皇五帝的统治也没能真的延续一元、一会这么长的时间。那么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最理想的三皇之道在现实历史中无法持续?邵雍对此问题也是有解答的。《内篇》第九篇云:“人由道而行”,“道无形,行之则见于事矣。”即是说,道是需要人来践行的,具体到治道上说,皇帝王霸之道都是需要统治者来践行的。而现实的情况正如《内篇》第十篇所说,是“时无百年之世,世无百年之人”,单个统治者的生命终归有限,因此一种治道若要超越人的生命时限而延续,就有待于“有命世之人继世而兴”,即需要后继君主的传承发扬。而依上段引文,邵雍将三皇之道阐释为“因而因”,意味着皇道的延续需要继之而起的君主完全继承前代的治理方式,这无疑要求后继者必须具备三皇一样 的圣德。但是,邵雍又无奈地指出,“比其有代,则贤之与不肖,何止于相半也?”(《邵雍集》,第39页)联 系前面分析过的用数字抵当关系象征人物价值等次的内容,天地之间有极高才德的人总是极少数,不会经常出现,因此三皇的后继者中有不及三皇之人存在几乎是必然的,这样本来能持续千世的三皇之道自 然无法长久施行了。对比来看,最下的五霸之道是“革而革”,订阅号:易经天下。即后代君主完全变革前代的治理方法,这 样的治道其本身的可持续性就不会超过统治者自身的生命时限,对后继者也就没有什么才德上的要求,那么历史上频繁出现的庸君甚至暴君当然更倾向采用霸道。所以皇帝王霸之道,对后继君主德行的要求 由高到低,符合其要求的君主数量相应由寡而多,最终导致现实历史进程中长久的皇帝之道罕见,而短暂的王霸之道多行,这种多寡关系与前面讨论的数字抵当关系所表征的人物价值等次之特征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元会运世与春夏秋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前所述,影响治道延续的关键因素是后继君主的素质,易经天下公众号,但是后代会产生什么样的君主却不决于人,而定于天。因此可推知,元、会对应的春、夏之时,天地间阳气兴盛,圣贤辈出,此时继世之君多具圣德,故能行皇、帝之道;而运、世对应的秋、冬之时,阳衰阴长,多出庸主,不具备圣贤的品质,所以皇帝之道衰而王霸之道起。邵雍在《内篇》反复强调“时有消长,事有因革”(《邵雍集》,第38页),正是此意。结束语以上我们主要依靠《观物内篇》的内证,初步揭示出了邵雍元会运世之数除用作纪年单位的意义之 外所蕴藏的价值意涵。从我们上面得出的结论也能一窥古今思维方式间的差异。今天很难想象有人会因为一世纪等于一百年而说“世纪”表征着一种高于“年”的价值层次。究其原因,我们现今普遍接受了现代物理学划定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是一种独立于发生于其中的事件的、纯粹客观的量度,因此表 征时间的各种单位也不可能具有任何价值意义。但是中国的古人是绝无可能具有这种绝对时间的观念的,时间在他们眼中永远是活生生的历史事件的不息的更替,伴随着历史长流的向来是王朝的兴衰成败,制度的损益因革,不可能没有人的价值评判寓于其中,这正是邵雍赋予元会运世以价值内涵的思想基础。因此,在解读古代思想的过程中格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超越现代思维方式的束缚重新去体贴古人的思想世界,如是才有希望接近古人所要表达的真意,庶几无愧于古人。 赞 (0) 相关推荐 经天纬地的治世奇书《皇极经世》 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顾名思义是一部"通古今之变".经邦济世的书.邵雍之子邵伯温解释说:"至大之谓皇,至中之谓极,至正之谓经,至变之谓世.大中至正.应变无方之 ... 干支计时起源何时?西方计时和中国的干支计时差的不仅是几千年! 昆仑藏钥修道篇-03干支计时起源何时?西方计时和中国的干支计时差的不仅是几千年!作者:阎五睿 干支计时法起源何时?由谁创造? <山海经>记载,帝俊(上古时期的天帝)有三位妻子,三分别叫羲和 ... 再谈元会运世(观物507) 皇极中"元会运世"是怎么取的名字?开始看到这四个单位感觉怪怪的,今天我们分析一下其来历.元会运世为先天,年月日时为后天.先天,就是天.所以,我们探索就从天上来寻找. 对天道描写最畅 ... 邵雍奇书《皇极经世》,详解元会运世推算表格,解开时间划分之谜 邵雍奇书<皇极经世>,详解元会运世推算表格,解开时间划分之谜昆仑藏钥阎五睿-白话详解<皇极经世>01 <皇极经世>是一本什么书? <皇极经世>共12卷6 ... 邵雍奇书《皇极经世》,解密元会运世,万物开始到世界毁灭的奥秘! 邵雍奇书<皇极经世>,解密元会运世,从万物开始到世界毁灭的奥秘 昆仑藏钥阎五睿-白话详解<皇极经世>02 <以元经会>篇的元会运世表 1元=1日=129600年 1 ... 观 物 外 篇 北宋·邵雍著 (<观物外篇>以<四库全书>本张行成<观物外篇衍义>为主,参以<道藏>本) 作者:邵雍(1011年12月25日-1077年7月5日) ... 《观物内外篇》:古人探索大道的巅峰之作,道尽了整个宇宙的奥秘 《观物内外篇》:古人探索大道的巅峰之作,道尽了整个宇宙的奥秘 以《皇极经世》的元会运世定位公元纪年,推演历史上第一个甲子年 以<皇极经世>的元会运世表定位公元纪年,推演历史上第一个甲子年 昆仑藏钥阎五睿-白话详解<皇极经世>04 在<以会经运>中,邵雍将开物始定在月寅3的一半以后,星己7 ... 时间数字金字塔形结构,元会运世与数字之间的关系 时间是从古到今无数先辈追寻.求解而难以得出结论的奇妙东西.对于时间的观察必然依附于某种物质,借助于某种物质.比如观察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比如观察天上星空的变化等.如果没有了这些物质 ... 《皇极经世》中元会运世推演方法 <元会运世>是易经预测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皇极经世>中非常重要的创新.<皇极经世>是宋朝易学大师邵雍花费毕生心血研究易经而独创的经天纬地的预测学.邵雍根据 ... 元会运世与天帝太阳 <皇极经世>中的体系,除开类象,还有时间体系,就是大名鼎鼎的元会运世,而这个时间体系,一直以来被无数学者赞叹,当然,其中原因估计因为作者是邵雍的缘故吧------ 而这个体系,是分为: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