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梅'
梅,是中国特有的植物,被选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在国花评选当中得票最多,在物质上、精神上滋养了我们几千年,寄托着美好的寓意,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可谓是愈了解愈喜爱!
试着找一篇系统、简明、轻松介绍梅文化的文章,竟然难以找到,便自己动手收集材料,编纂创作此文,方便以后检索自娱。窃想,这是否也为梅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尽了一点绵薄之力?果真如此,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
梅百科
梅(学名:Armeniaca mume Sieb),是蔷薇科杏属小乔木、稀灌木,高4-10米,有时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
7000多年前,梅出现在中国南方。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野梅就已开始被引种驯化成为家梅,即果梅,在中国估计已有3000余年栽培历史。后来又被引种到韩国与日本,再从日本传播到西方。
梅喜高湿环境,但花期忌暴雨;除杏梅系品种能耐-25℃低温外,一般耐-10℃低温;耐高温,在40℃的条件下也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属阳性树种,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
梅既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开放的花,又是来年春天第一个盛开的花,所以它既是岁寒三友之一,又是一个美丽的报春使者。
梅先花后叶,花五瓣,直径1~3㎝。野生型花为白色,有玫瑰红及深红等人工变种。果实于初夏成熟,因恰逢中国江南雨季,所以这个时期又被称为梅雨季节。
梅是长寿树,一般可活三五百年。现存最早的古梅是湖北黄梅县的 '江心古寺' 遗址处的 '晋梅' ,已有1600余岁,据传为东晋名僧支遁和尚亲手所栽,饱经风霜,树榦己成灰黑色,花为白色,花蕊粉红,冬末春初梅开两度,人称“二度梅”(还有一个说法,因整个花期历冬春两季而得名)。
梅长寿不足奇,奇的是枯木能逢春。清人梁绍王在其所著《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了一株死后40年又复活的“返魂梅'。
梅有个特点是,愈老愈显得苍劲挺秀、生意盎然,所以历来有 '老梅花、少牡丹'之说。
果梅
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观赏梅系果梅的一个分支。
果梅花多单瓣,花后结果,“望梅止渴”的梅,就是这种梅的果实。中国果梅资源丰富。共计有205个品种。
果梅又名春梅、酸梅、乌梅,及其加工品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被誉为保健食品。果梅因有机酸含量高、含糖量低,很少鲜食,绝大部分被加工制成多种食品,同时,还用做防腐剂和调味剂。
观赏梅
花梅是观赏梅的统称,有300多个品种,又可分为四类:
1、直脚梅类。枝直上或斜伸,长势旺盛。是最早形成的品系,因此门下徒子徒孙众多,有江梅型、宫粉型、玉蝶型、洒金型、绿萼型、朱砂型、大红型。
2、杏梅类。杏梅出现的较晚,是山杏和梅花杂交的品种,它的叶子也像杏子,花的形状是杏花型的,复瓣花,花期晚、耐寒。目前只有三个品种:杏梅、洋梅、迎春。
3、照水梅类。主要分类依据是枝条下垂这一特性,姿态成伞状,花开朵朵向下,花型是碟型花,花色涵盖白色、粉色、绿萼、洒金。目前有六个型。
4、龙游梅类。龙游梅现世不过五六十年,还没有培育出新的品种,只有一个品种,除了枝条自然弯曲之外,特征主要就是碟型花、白色、复瓣,除此之外都不真。
近年来,又发现了不少的野生梅变种,如:厚叶梅,长梗梅。
另外,在宋代有黄香梅花。范成大的《梅谱》记载:“百叶缃梅亦名黄香梅,亦名千叶香梅,花叶至二十余瓣,心色微黄,花头差小而繁密,别有一种芳香,比常梅尤浓美。”在此书末又附腊梅,格外备注:(腊梅)本非梅类,以作区别。可见我国原是有黄色梅花的,可惜已经灭绝。
梅的经济价值
在魏晋以前,古人植梅的最初目的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食用。
梅的花瓣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可以入药,果实可以食用亦可入药。
《礼记》记载,古时因梅子酸味浓郁,便以酸梅代醋,在祭祀、烹调时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以酸梅代醋这一烹调习惯传习至今仍在大理丽江等少数民族地区延续着。
考古发现,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2400多年前,《书经》记载梅为调味品。
据传因为古时候人们聊天说话干渴便吃梅子以润喉,即名曰“话梅”。
春秋战国时,女子蜜制青梅果,赠与远征的郎君,以酸中带甜的滋味来表达相思之情,便有了蜜饯。
公元198年,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
公元210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载了梅果。
公元五世纪,《食经》记载了腌梅加工方法。
元末,酸梅汤广为盛行。
梅的品格和精神象征
梅,独步早春、铁骨冰肌、迎雪吐艳、凌寒飘香,是极具观赏性和文化象征性的植物。
梅花谦逊、高雅、坚强的品格与气节体现了中国人普遍的精神追求。
梅的吉祥寓意
梅花作为传春报喜、吉庆福气的象征,从古至今一直被国人视为吉祥之物。
梅开五瓣,象征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
梅具四德,初生为元,是开始之本;开花为亨,意味着通达顺利;结子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此为梅之“元亨利贞”四德。
几千年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贫民布衣,无不对梅花深爱有加。梅与松、竹并称 '岁寒三友',与兰、竹、菊一起列为“四君子'。在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文、梅画数量之多,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
梅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汉
观赏梅花大致始自汉初。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晋
晋代陆凯,是东吴名将陆逊之侄,曾做过丞相,文辞优雅。陆凯有个文学挚友范晔(即《后汉书》作者)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大概是以梅花传递友情的鼻祖。
南北朝
到了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艺梅、赏梅、咏梅之风更盛,南宋杨万里《和梅诗序》记载,“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
《金陵志》载:宋武帝(即刘裕,公元420~422年在位)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这可能是用梅花图案美容的开端。
这个时期文人咏梅、写梅的甚多。
隋唐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至五代(902~963年),是艺梅渐盛时期。
相传隋代赵师雄游浮罗山时,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这位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欢歌笑舞。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却发现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翠鸟在欢唱。原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这时,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独自一人惆怅不已。这个故事后用为梅花的典故,'罗浮'也成了梅花的别称。
至宋、元时代,梅花文化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梅诗、梅文、梅书、梅画纷纷问世,其作品之多为历朝历代之最,梅花也于此时确立了百花独尊、群芳之首的地位。
宋
南宋范成大是赏梅、咏梅、艺梅、记梅的名家。他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种12个,并在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梅谱》。
1191年冬,词人、音乐家姜夔住在范成大石湖梅园,正值梅花盛开,他自度新曲,填了两首咏梅词,名曰:《暗香》、《疏影》,音律谐婉,受范激赏。这是史料中有关梅花音乐创作的记载。
宋朝张磁(字功甫)撰写于1194年的《梅品》,专门介绍如何欣赏梅花。与南宋诗人范成大写的《梅谱》两者互相呼应,成为梅文化的两朵奇葩。
南宋宋伯仁绘编的《梅花喜神谱》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种种情态的木刻画谱。因宋时俗称画像为喜神,故名。
宋代梅诗数量庞大,宋末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
宋代梅词也多佳作,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其梅花诗词既多且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是传神佳句。
当时还涌现出一批擅画梅花的大家,如高僧华光寺长老仲仁、赵佶、杨无咎、马远、赵孟坚等。
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雅趣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起,各地纷建梅园,遍植梅树、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喜梅、植梅、赏梅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时尚。
元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其《墨梅》画及诗十分有名。《墨梅》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还写过一篇《梅华传》,把《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故事改写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话:大将军曹操行军迷路,军士渴甚,愿见梅氏。梅聚族谋曰:'老瞒(曹操小名)垂涎汉鼎,人不韪(不韪即不同意)之。吾家世清白。慎勿与语。竟匿不出。' 王冕借赞扬梅花蔑视权贵的精神来暗喻自己的人格。
明清
明清两代是梅花文化的发展期,书、文、诗、画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和提升。
近代
辛亥革命以后创作的咏梅诗词和绘画作品数量之大已无法统计。近现代的梅画作品更注重以自然、自由的心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创作出适应多元化审美需求的梅花作品。梅花栽培也进入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时代,有《中国梅花品种图志》、《中国梅》等鸿篇巨著问世。
赏梅标准
受社会条件和文化影响,在欣赏标准上,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标准。现在,有几种审美标准是得到广泛认同的,比如“二绝三美四贵”之说,以及“色、香、形、韵、时”的欣赏角度。这些理论是长期艺梅赏梅活动的凝练总结,体现了我国梅文化的博大精深。
清 陈枚 《月下赏梅》
二绝三美四贵
二绝:冰中育蕾,雪中绽放。
三美:以曲为美;以疏为美;以歧为美,正则无景。
四贵: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贵斜不贵正。
元 王冕 《南枝春早图》
上海博物馆藏 佚名《梅花水仙图》
欣赏梅花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这五个方面:
色 梅花的花色比较多,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如果成片栽植上万株梅花,疏枝缀玉缤纷怒放,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就形成梅海凝云,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
香 梅花香味清逸幽雅、别具神韵。它让人难以捕捉,又时时沁人心脾,令人陶醉,被称为暗香。在探梅时节,徜徉在梅林之中,微风轻轻略过,浸身于香海之中,犹如在做香薰SPA。宋代诗人陆游《咏梅花》诗云:“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形 古人以为“梅以形势为第一”,形势即形态和姿势。形态有俯、仰、侧卧、依、盼等;姿势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树皮漆黑而多糙纹,树干虬曲、苍劲嶙峋、风韵洒落,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梅花枝条清癯、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繁而不乱,呈现出韵律和刚毅之美。
韵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者为贵。”此后,“横斜疏瘦'这四个字成了指导艺梅、赏梅、咏梅的审美标准。
时 梅花花期短暂,探梅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惊蛰”为候,一般以惊蛰前后10天为春梅探赏的最佳时机。 开花期也因我国南北气候不同而异,广东是12月至1月,沪宁是2月至3月,北京是3月至4月。
清 沈铨《梅花绶带图》
“现代梅痴”张大千的《梅与人物》
除此之外,赏梅也是十分讲究环境的。
《梅品》由宋朝张功甫撰写于1194年,专门介绍如何欣赏梅花。据《梅品》曰,有二十六宜: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淡妆簪戴等情境下,对梅的欣赏更富有诗情画意。
清 玉石梅花盆景
梅在日本的繁荣
公元700多年, 唐朝“开元盛世”之时,“乌梅”作为药材漂洋过海来到处于“奈良时期”的日本,经过一代一代的改良开发,逐渐融入日本人的生活。在日本隆重的庆典和重要的节日中,梅都是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在日本的婚礼上,梅作为礼物馈赠给新娘来表达美好的祝福。在中元节的时候,正好是纪州南高梅临近收获的时节,是务必要吃梅干的。现在,日本人已养成了每餐食一二粒小腌梅的习惯。“梅”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饮食当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日本还有“梅之会'这样的组织,出版发行专门刊物《梅》。
最后附二十首咏梅古诗词,有兴致的朋友可以继续欣赏:
纵横笔阵知强弱,留与游仙客咏梅。
—宋 · 晁说之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高启(明)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宋 陆游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宋 陆游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 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裏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唐·柳宗元
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宋 辛弃疾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崔道融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 卢梅坡《雪梅》
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
香聞流水處,影落野人家。
—明·通潤 【早梅】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与君别。相思一夜梅花发。
—房舜卿《忆秦娥·与君别》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 王安石
無端白雪落沙來,古木疏枝上粉薹。
似雪似花花似雪,梅花又向雪中開。
—清·虛谷 【題雪梅圖】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陆游《落梅》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杜耒《寒夜》
一庭鳥語報春回,户外重陰點緑薹。
獨倚欄杆無限思,暗香疏影入簾來。
—清·朱蘭芬 【梅花】
梅含今春树,还临先日池。
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
—南北朝 萧绎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二》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清 李方膺
谢谢阅览!
本文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