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血小板聚集,这个方法你试过么?

作者 | 覃幸开

单位 | 来宾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前  言]

血常规分析中,假性血小板减少时有发生,面对血小板聚集,我们一般会选择重抽、更换抗凝剂,也有部分单位选择加入阿米卡星来解聚,但操作都略烦琐。

近日,听闻科室的同事说,遇到血小板聚集(未见凝块的样本),可以将样本剧烈摇匀,即刻光学通道复查,可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笔者轮值血常规时,实验了一下,真的有效果。

[案例经过]

2021年5月20日,遇到一份血小板减低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见图(1)。

图(1)

PLT:50.0×10^9/L,违反复检规则。仪器报警提示:PLT Flag(S):PLT Clumps?(血小板聚集),PLT Clumps?(WDF):300。均提示血小板聚集,确认标本无凝块,涂片镜检见血小板聚集,见图(2)。

图(2)

将样本迅速晃动,即刻光学通道复查样本,结果见图(3)。

图(3)

光学通道复查的PLT-I:172.0×10^9/L,PLT-0:200×10^9/L。血小板直方图,仪器报警信息见图(4)。

图(4)

XN-1000血常规仪器无任何报警信息,PLTClumps?(WDF)从300降到0。是否预示着血小板聚集已经消除了呢?

笔者将迅速晃动的样本涂片镜检,可见少量3-5个的血小板聚集,但全片未找到成堆的血小板聚集,见图(5)。

图(5)

无独有偶,再另一个镜下可见血小板聚集的样本,笔者用相同的方法,血小板首次95.0×10^9/L,迅速晃动后,光学通道复查PLT达到254.4×10^9/L,见图(6)。

图(6)

[案例分析]

假性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聚集导致仪器计数血小板数量假性减少的现象,由于其发生率低[1],不容易被发现,极易漏诊。若不能被检验工作者正确识别,就可导致临床上的误诊,以至错误的治疗。

一般来说引起血常规标本内血小板聚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2]

血液采集因素:抽血不顺利、多次静脉穿刺导致的水肿及皮下出血等,都会导致组织凝血因子的混入引起血小板聚集。

抗凝剂因素:采血量和采血管中抗凝剂比例不对、采血后未及时颠倒混匀、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PTCP(发生率0.09%-0.21%)也可造成此类现象。

其他因素:临床药物、冷凝集、血小板卫星现象等也是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相关因素之一。

本案例为门诊患者,既往入院血常规检验提示血小板减少,首次PLT结果为74.0×10^9/L,其余各项检查结果均正常。本次以血小板减少查因入院。此次血小板计数正常,初步判断上次血小板假性减少的现象未被我们正确识别。

通过震荡,从而使样本内聚集的血小板解聚,在国内迈瑞型号的血常规仪器,亦有报道[2]。迈瑞仪器的光学通道可对聚集样本进行高速搅拌及剧烈震荡,可纠正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

剧烈摇匀,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聚集的血小板分散开来,光学通道,通过采用荧光染料对血小板的核酸成分进行荧光染色,血小板的干扰因素较少。

实验中,电阻抗通道较光学通道血小板计数略低,考虑轻微聚集的血小板在电阻抗中不被计数,而在光学中被计数了。

国内学者[3]依据血小板聚集对计数的影响关系,划分了血小板聚集的三个层次。

10个以上的血小板聚集分布会使计数减少50%以上,界定为血小板聚集;

5-10个血小板聚集分布会使计数减少20%以上,界定为血小板弱聚集;

4个以下的血小板聚集忽略为无凝集。

本案例中,迅速晃动后,涂片镜检,镜下可见少量的5-10个血小板聚集和4个以下的血小板聚集。直接证明,剧烈摇匀可以导致聚集的血小板分散开来。

光学通道复查的血小板数值与患者真实数值仍然存在一定偏差,即假性减少的现象。然而,仪器无异常报警信息,粗略判断,患者PLT结果在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和医生和患者沟通后,患者没有进行末梢采血复查。

本案例不足之处在于,没有重新抽血复查患者真实的PLT与之比较。另外,此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血小板聚集,也许对聚集不严重的样本有效,严重聚集的样本,笔者并不推崇该方法。

[总结]

来源:检验医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