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期人们用毛笔书写吗?甲骨文台历说字——书
今天和大家共学一下甲骨文台历上对应的字——书,书写,书法,著书立说,书香门第的书。这个字甲骨文就已经有了,而且甲骨文不光有书,还有前两天我们说的册、典、聿,聿就是手拿着一支筆的样子。
【聿,甲骨文,就是笔的意思】
所以从这些字当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用毛笔书写了,就算当时没有纸,也有可能用毛笔书写在竹简上,木牍上和兽骨上。有些专家研究甲骨文,有一种说法人们先用毛笔蘸着朱砂在龟甲和兽骨上书写,然后再专门请人用刀刻出甲骨文的样子来,所以从古文字从甲骨文的书写形式中就可以推断出,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毛笔的书写方法,尽管我们在考古中没有发现商朝时期的毛笔,但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来,毛笔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甲骨文书的意思就是和毛笔书写有关,我们现在可以看一下甲骨文的字形特点,它是有几个字组成的,大家可以看到那个口上面是手拿着聿的样子,有的时候呢被理解成手拿着一种特殊的东西,这个特殊的东西是什么呢?是那种跟烧火相关的,跟煮水相关的一个场景。
【书,西周金文】
大家都知道煮水的时候在平原上一个大气压下烧到100度的时候水就沸腾了,那么沸腾了的水在甲骨文中就用手下边那个字形来表示,这个就像是一个容器当中水烧开的样子,并且还冒热气,几个点就是冒的热气,那这个字是什么呢?这个字就是者,这个字今天念zhě,但实际上这个字之前的时候应该是念zhù箸或者念煮zhǔ,你看煮水的煮,不就是一个者下面四个点儿吗?然后煮开之后就沸腾了,沸腾之后就有非常明显的一个变化,这个都是煮的含义。然后到了这个小篆的时候呢,小篆其实还跟甲骨的字形比较对应,你看小篆的字形,它就是从聿从者,或者从zhù就是者这个字。书这个字在小篆的时候是可以看出来是从聿从者的,但是到了隶书就成了从聿从日了。后面的字体都是在隶书的基础之上演变的。
【书,演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对书这个字的解释:形声字,说文书,箸也,从聿,者声,徐灏注,书从聿,当以作字为本义。
解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第一个说的是它的六书所属,属于形声字,就是从聿者声叫形声字,而且这个箸和书它的韵母也是一样的。
【甲骨文台历,书】
徐灏说这个字应该是写字的本义,如果是写字的本义的话,那么就是动词,是书写的意思,动词是书写,那名词呢?就是书写的内容就叫做书。说起书,在《易经》当中,有一句话叫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就是说什么叫书呢?书就是人们把说的话写出来,虽然书不尽言,但是至少告诉我们书的路径是从哪儿来。不管是写在纸上也好,写在竹简上,或者写在兽骨上,写出来的字就有一种特殊的功能或者作用,就是可以穿越时空,可以留给子孙,所以上面写的字一定要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磨练的,一定要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的,那么今天来说这样的书就是经典。
【意,魏碑写法】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文献:
书,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 《释名·释书契》
这个就是刚才我说的,就是不管是写在竹简上还是写在纸上,它都是会被人所传颂的,永远不会灭迹,传到我们今天的传世经典,不都是通过书写的形式流传至今的吗?
第二个:
动则左史书之,言者右使书之。 《礼记·玉藻》
这个说的是王,君王有左右使,要记录君王的言行,左使记行右使记言,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叫动则左史书之,言者右史书之,这个书就是记录书写的意思。
【史,甲骨文】
第三个文献: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这里说就是写在竹和帛上谓之书,那为什么叫书呢?如也,这个是属于音训或者叫声训,如果要解释书这个字,就找一个跟书韵母相同的字来解释,一个同音的字做这个字的解释。那什么叫如呢?就是如其人,如其想,如其心。这就是书,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见字如面,字如其人。
下一个: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论语·先进》
子路这个人在孔子的众多的弟子当中还是挺受孔子喜欢的。孔子喜欢他是因为他特别的积极回答问题,特别的善于思考。而且待人特别的坦诚,但是有的时候有点儿莽撞。孔子对于这样的学生还是倍爱有加的,至少他都会如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所说。
【子路像】
子路这段话什么意思呢?他说你看我们有劳作的民人,就是那些在田地间劳作的那些人,有实际劳动的人,还有江山社稷,都是需要人们去贡献的,都是需要人们去奋斗的。那为什么非要读书才能称之为学习呢?他就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你干嘛这么死板呀?干嘛非要说到了学堂读书写字你才能称之为做学问呢?这是子路问的一句话,说明子路还是不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的,他的注意力或者说他的兴趣点还是比较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