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读书法(第384篇)
1、为什么要读书?
“学古训乃有获。”
“好古,敏以求之。”
——学习古人的教诲定有收获。必须善于从历史学习知识。
这样才能完成积累。不然每件事从头开始,很难完成从0到1的跨越。既然圣贤已经到了1,岂有不学之理?
本来也可以不读书。因为圣贤要我们讲礼,遵守君臣、父兄、朋友之道,这些都已经化作日常。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变成俗语、歌词等。比如周杰伦的歌词,听妈妈的话,就是讲孝道。你是我爸,打我妈这样对吗?这个其实是讲夫妻相处。等等,类似的有很多。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读书,却明白做人的道理。不读四书五经,照样懂得孝道、侠义。
但现实是——礼乐崩坏!
物欲人心!
那么一般人便不能自持。
比如很多见财起意。不仅仅是简单的打劫钱财,而是包括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偷盗之人——不可能明白真正的义。或是明白但不去做。
再比如你看到身边的朋友做了违背道义之事,还拉你入伙。很可能你会跟着干。
再进一步的说,现在为什么小孩难管,是因为诱惑。诱惑是什么?——便是低成本娱乐、各种文化快餐以及视觉和身体的短暂刺激带来的快感。
毕竟,相对于翻开书或者记一个单词,玩一局游戏要容易得多。
以至于“三代而下,古人养德之具一切经尽废!”
千年道行,毁于瞬间。千里之堤毁于一窝蚂蚁。
故此书不可不读也。
读完经典书籍,可能依然不懂道理,但没听说,没读过经典,却有一天豁然开朗。
这是现世论,和佛教的轮回有差别。我不知道朱子是不是无神论者。最起码他相信脚踏实地的研读经典。
2、怎么读?
朱熹提出要循序渐进。先读论语再到孟子。首先摒弃偏见。把自己放空。我本来是为了搞清楚他提出的灭人欲,和佛教五戒的区别。现在读下来,发现两者都是要求“静”——就是寻求内心的安宁。
要“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才能算是读书。才能有收获。
在这个过程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但前提是你必须有“批判的基础”。就是你必须先有料,然后才能批判。先入为主的认为都是糟粕,难免过于武断。它便不属于你。
不懂装懂,或者夸夸其谈——都是浮躁的产物。
《磨镜帖》云:仆自喻为昏镜,喻书为磨镜药。当用此药揩磨尘垢,使通明莹彻而后已。若积药镜上,而不拭揩磨之功,反为镜累。
妙极!
自己是镜子。读书是磨镜药。读了书,但不明白其义。就相当于把一坨洗洁精倒在玻璃上不拭搽,更加脏了玻璃。
那还不如不读,反而会有害。会掉书袋,成为书呆子。被文字所缚。通晓义理,才能通过书本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