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先生“补阳还五汤”经验运用

医者王清任是清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医者,王氏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殁于道光十一年(1831),他在世的六十余年当中,至少有四十余年以上在进行人体解剖的观察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其著《医林改错》问世。

因为这一部书的问世,我们当中有非常多的人受其恩泽,有很多人多患上的难治的疾病因它当中的治学思想和方法而得到挽救。这位中国“大医”因解剖著名,亦跻身于中国医学之界,若大家只以为他在解剖上对我国医学有所贡献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位大医,在他在世从业医疗活动当中,所创立的很多名方,在今天看来,完完全全是弥足珍贵的!

我国古代素传谨言慎行之风,在医界更是如此,而医者王氏其“立言”,在《医林改错》中,可一览无余。

在《医林改错》当中,王氏给我们留下了三十余首方剂,每一首方剂于今来说,无一不是活人无数。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个方剂,不仅将王清任的“实诚”医风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方药疗效更是在今天的临床上大放光彩!

今天来说说里面经典的“补阳还五汤”,这首方剂有多少医生将之视如奇珍。因为这是一个中风后遗症所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病症的良方。从方药上来看,我们知道它适用于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对于这些病症,它都可以应对。

“补阳还五芎桃红,赤芍归尾加地龙;四两生芪为君药,补气活血经络通。君药是黄芪,量较大,为四两。一首方歌道尽方中玄机,即药味、君药之重以及这个方子的重点功效。余用赤芍、当归、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所创立的这个方剂,堪称经典良方。

王清任创立这个方子的思想是如何的呢?这个方所为病家身体素来元气亏虚,因而不能鼓动血脉运行,因虚而致四肢不养,又因虚而致脉络瘀阻,这是必然之势,所以肌肉筋脉失养。而人体的阳气,分布周身,左右各半,如果气亏得严重,十去其五,那么剩余的就会归于一侧,另一侧则因为不得濡养就会出现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的情况。

王氏在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令瘀消而不伤正;配合当归以活血和血,且有化瘀不伤血之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力当归尾活血祛瘀,值得提出的是,这五味药是王氏创立活血化瘀方药之中会着重使用的几味药,意在通络化瘀行气;如果说当归尾、川芎、赤芍、红花、桃仁这五味药是王清任的当家宝的话,或者把它看成是菜品当中的主料的话,那么补阳还五汤这个方中还有一味“配料嘉宾”就更应该引起重视了,这味就好比配料,因为配料不同,所以菜品味道才会给人不一样的味觉体验!
而总体上,全方所有中药合用,能使气足而推动血行,瘀去则络通,筋脉肌肉得以濡养,所以各症状都可得以消除。

这个方就是用于半身不遂的吗?肯定不然了!只要医生能够紧扣病机、知常达变、灵活运用,那么就不会只拘泥于中风的这个病症。它也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他病症,这就是中医“异病同治”思想。

临床上,有医者将其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我们知道,一些胸闷、胸骨压榨痛,这多与供应心脏活动的冠状动脉的脉道瘀阻所致,而心脏没有正常血液供应,肯定是会呼救的,而应用补阳还五汤加用相应药物,也是可以用的;本方还可以用于顽固性荨麻疹以及慢性肾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气虚血瘀的。

医者王清任认为,“元气归并左右”,病半身不遂,但元气周流一身,也有上下归半的情况,这就病为两腿瘫痪,王清任认为这种也是可以用补阳还五汤的。

这样看,补阳还五汤是个神方吗?不是!王清任很明确的告知我们,补阳还五汤是一个“良善之方”,但是病得太久,气太亏,到了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弯曲而搬不直、脚骨向外倒、哑到不能说一字,这些情况都是补阳还五汤不行的,王氏医术经验有道,他指出,这个方虽然不能够用于气亏重、病得久的情况,但是它可以保证疾病不会加重!

另外,我们知道,中风有新中而出现的,也有病太久的情况,面对这两类,还需要对方子进行调整,比如刚得的半身不遂,要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防风一钱”功以祛风,服用四、五剂之后再把防风去掉;如果担心黄芪的量太重,那么就先用一、二两,以后再加到四两;如果是病久且服用过其他药,比如散风药过多则应加党参四、五钱,服用寒凉药过多则加附子四、五钱。

使用这个方子所好的疾病后,药还是不可立即就中断的,应该隔三、五天再吃一付,或者七、八天再吃一付。不吃的话怕得气厥。从补阳还五汤的记载当中,我们看到,王清任对自己所创制的方子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且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叙”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其言:“医家立言著书,心存济世者,乃良善之心也。必须亲治其证,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王氏怀济世活人之心,他认为立言著书必须亲自病症,还得经得起临床的重复使用验证有效才可记录下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