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毓敏:京剧改革的忌讳
改革的忌讳
“戏曲改革”困难不少,尤其是“程式创新”阻力重重,有观念上的、有才能上的、有财力上的、有审美情趣上的、有倚老卖老的、有不懂装懂的、有以权谋本的(强迫基层剧团用领导的剧本排练,实际上此本根本不合格!)、有以权谋导的(确有戏瘾,想假充内行,但不学无术以权谋上了导演之职,无非是落一个贻笑大方而已),凡此种种,都成为妨碍戏曲事业进步和发展的阻力。但京剧事业到底如何发展才是正道呢?我想,“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发展,在发展的漫长道路上,自会大浪淘沙,淘掉沙砾,留下金子,“市场”会为你作主的!
纵观历史200余年,京剧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派的发展史,我们应该欢迎新的“流派”的层出不穷,要鼓励人们去自成一派,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找到自己正确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勇士和人才越多,我们的事业就会越来越旺盛!
我最赞赏的作法是移植、改编地方戏的成名之作,这是一条捷径,这叫做“三度创作”。因为一度是原剧本,二度是地方戏把它立在了舞台上,演过多年,已是成功之作,在这样的已有90%把握的好剧本的基础上,只要把剧种移植一下,唱腔重编一下,把舞台处理再根据个人特长再学习、再补充一下,不就达到100%了吗?甚至还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情况可能出现呢?这种创作必胜的把握就比较大一些。
而另一些叫作“原创剧本”,由作者通过小说或自编而成,必须由资深的、成功率较高的作家来作,若是“半瓶醋”的水平下手,必败无疑!但不少剧院、团却一直在不断地重蹈覆辙,重复错误地进行着折腾,如此这般下去,必是劳人废马,落得个“劳民伤财,两败俱伤”而已。
还有一个经验值得总结,那就是在“戏曲改革”的工作中,千万要做到“勿动经典”。什么叫做“经典”?比如,梅派的《霸王别姬》、《宇宙锋》等;程派的《锁麟囊》、《六月雪》等;荀派的《红娘》、《红楼二尤》等;尚派的《昭君出塞》、《福寿镜》等,以上剧目已成流派创始人的代表作。每个流派又有一群徒弟和爱好者、捍卫者和追随者,他(她)们往往在不经意中就充当了“拦路虎”和“保守派”的角色,使一些立志改革者“望而却步”。
尽管他们所捍卫的流派创始人,当年也是改革者,但到了一定的阶段必沦为保守者,那是“过份心疼自己创业成果”所致。连一字、一腔、一个气口、一个尾音,全都心痛到“不准动一根毫毛”的程度,而这些流派的追随者们则再加一个“更”字,他们根本做不到静下心来,重新分析精、粗,美、恶,只是以一个“忠”字了得,谁改一丝,就是“不忠”。于是“流派”的信徒变得“一招一式”均为真理,不准他人说半个“不”字。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势力,是一种无法动摇的思想定势,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为此,既然“经典”已深入“迷心”到如此程度,那我们就必须正视现实,暂时不要动它,另选一剧再去实现你的创作改革理想。
有人斗胆敢动经典,已有了许多惨痛的教训。如:台湾名旦郭小庄斗胆修改《霸王别姬》(梅派经典),她唱起了[二黄慢板],又修改了舞剑,使其更加舞蹈化,弄得议论纷纷,十分伤心。她若聪敏,何不另演一剧名叫《虞美人》呢,就没人来说了!
有一些外国戏,如:《夜莺》、《马克白斯》、《龙王》等,您可尽情发挥创造性、想像力,使“动画剧京剧化”、“外国戏中国化”,没人说你。但若把《红娘》(荀派)、《借东风》(马派)、《玉堂春》、《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王宝钏》等老戏另改一个样式,是肯定会挨骂的!如同“盗窃版权”一般,被人骂个狗血喷头,得不偿失。为此,奉劝各位切记他人经验,在“戏改”中,千万做到勿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