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尾巴》:18个月萌娃随时要带着小被,是缺乏安全感吗?

正在追一档热播的综艺节目【我的小尾巴】,节目中讲述了多组家庭的二胎生活。很多人被节目中18个月的天才宝宝心儿圈粉,她与20岁的废柴哥哥之间的互动感动了很多人。

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期节目中她吐奶,第一反应不是哭,而是奶声奶气地跟哥哥道歉:对不起。从此,这个懂事乖巧的萌宝,牵动了电视机前无数观众的心。

在观看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心儿离不开她的小被子。即便妈妈在身边,走到哪里都要带着被子,这点表现在新一期的节目中特别明显,不知道你发现了吗?

哥哥带着她出去玩,收拾好一切临出门前,心儿想起了她的被子,于是哥哥返回带上小被子后重新出发。

在车上心儿睡着,手里也紧紧抱着小被子。到了而儿童乐园,心儿情绪不好,开始哭闹要哥哥抱,周边的工作人员看到过来帮哥哥拿东西。

结果心儿发现小被子被工作人员拿到后,更加不安,紧紧抓着。直到拿着被子,哥哥抱到旁边后情绪才安稳下来。观察室的成员都说:“心儿需要一个安抚的物品”。

先生说宝宝一直带着被子一看就是缺乏安全感,我看到看多人也有同样的感觉。其实,这种行为被人称为“恋物情结”,这些物品能够孩子带来安全感。

恋物情结也有心理学解释

很多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孩子总喜欢抱一个小被子或者妈妈的睡衣类,觉得孩子可能是一种心理怪癖。

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孩子的“恋物情结”,这些物品对于孩子来说有着特殊的感情,就像妈妈的怀抱,给了他温暖,所以在婴幼儿时期大部分的孩子会有“恋物情节”

这些物品,在心理学上被叫做“过渡性重要他人”。这里的“重要他人”就是指父母或者给予孩子安全感的人

当这些人不在身边时,这些物品就能给孩子带来温暖、安全感,也是一种精神心理上的慰藉。

恋物情结也是心理成长表现

科学家们通过对母婴关系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人类婴儿容易形成“恋物情结”的时期在0-5岁。

我身边的一些妈妈发觉孩子有恋物情节之后,就会特别慌张,觉得是自己没有给到孩子安全感。

其实,恋物只是孩子需求不满足的一种表现

比如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她需要用某一种物品来代替妈妈,以满足心理上或者身体上对于妈妈拥抱的一种需求。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就是在幼儿园的小朋友身上。所以妈妈们不要一发现孩子“恋物情节”就焦虑,过分的补偿心态出现,可能会适得其反。

有些人认为孩子“恋物”是一种心理问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恋物情节的出现除了给孩子心理的慰藉以外,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表示孩子正在从“完全依赖”走向“完全独立”,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

随着环境的改变,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这种恋物情节会慢慢消失。至于何时才能消失,这样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而定,大部分的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后的一段时间就会消失。

恋物情结要戒掉吗?

有人提出发现孩子这种恋物情结要帮助他戒掉吗?我的建议是不要强行制止。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恋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物品能够使孩子在难以应付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心理的安慰。一旦强行制止,会对孩子的造成伤害。

英国的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女孩,喜欢在拇指上裹一块破布并进行吸吮。3岁的时候,妈妈强行拿走了这块破布,结果发现女孩在睡觉前会强迫性的咬指甲。

本来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慢慢自行戒掉这种习惯,但强迫性地切断孩子与安抚物之间的链接,只会让孩子对周边充满戒备,变得安全感叠加流失。

所以,恋物情节不需要强制戒掉,等他们逐渐对物品脱离依赖,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做到以下两点:

1、多拥抱孩子

美国迈阿密接触研究机构负责人菲尔德曾说: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皮肤饥渴症”,人的肌肤就像胃一样需要进食减轻饥饿感,而皮肤饥渴症则需要爱抚与触摸。

所以家长多拥抱孩子,让他们在身体上和心灵上产生满足与安全感,就慢慢会减少对物品的需求。

2、高质量的陪伴

2018年的《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中显示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工作日每天3.7个小时,占据个人可支配时间63%,周末的时候最长的可达9.3小时,占个人支配时间72%。这样的一组数据来看,家长陪伴的时间似乎并不断,但有效且高质量的陪伴才是关键。

如果在这些时间中,家长能够多与孩子聊天、倾听、游戏或者抱抱、亲亲,一定会让孩子感受到被父母的关注,心情愉悦获得满足感。

Tips:而这种满足感是可以给孩子支撑的,即便父母上班离开,他们也会感到充足的安全感,借此来消除恐惧与不安。

凌晨妈妈来叨叨:

孩子恋物其实并不可怕,只要你找对方法,给孩子时间,一切自然可解。不管是喜欢小被子还是小玩具,都可以温和的递给孩子。更重要的是,多点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你满盈盈的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