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是怎么来的——文耕说字
【病的来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疒(病),甲骨文字典】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疒,甲骨文写法,书法字典】
疒,甲骨文字典有收录,同病。
疒,会意字,从人,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就是床。
(在说文解字中,疒的发音同讷)
象人有疾病,倚箸而有汗滴,卧床休息之形。
在甲骨文刻辞中出现的场合,基本都是原意,
比如:
贞,王疒不御。
贞,妇好祸凡有疒。
等等。
甲骨文中,也有疾的写法,如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疾,甲骨文字典】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疾,甲骨文写法,书法字典】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疾,泰山刻石写法】
【疾的含义】
甲骨文一字一义,不可能用不同的字表示不同的含义。
即:疾和病的所指不同,疾是疾,病是病,疾病是疾病,
那么该如何理解疾和病的关系呢?具体何指呢?
从上面疾的甲骨文写法中,可以看出:
疾,属于会意字,从大,从矢。
李孝定解释说,象矢中人之腋下,会其来之疾也。
惟矢中人,即有创病之义,与疾病之意近,
后世遂以篆文疒指疾病相关。
也就是说,从小篆开始,再统一成从疒字的,
疾,在甲骨文的时候不从疒。
而且含义也比较清楚,就是一个身中箭伤的人。
所以,从疾和病的甲骨文写法来比较,
疾,因外伤而卧床,或者由外而内,
病,因内伤而卧床,或由内而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病,不同书体书法】
【文献引用】
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
——《庄子·达生》
这句话,说出了病的起因,因内热而起。
性伤谓之病。
——《荀子·正名》
这句话说的是由内而外。
何为内?五脏,六腑,气血,经络是也。
所以,由七情六欲而是身体内阴阳失衡,称之为病。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三字经》
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
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
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相欲,
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就是心经中的六根。
按中医理论,七情的七在中国文化中是个神奇的数字,
天上的七是北斗七星,用来计时的是七政(五星加日月),
身上的七就是五脏和上下二奇恒(上为脑,下为田胞),
即男子的丹田,女子的胞宫。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脑对应智,田胞对应情。
由内主要受七情六欲的影响,
从而使身体失去阴阳平衡。慢慢的就产生了病。
病是由内而外的,也是无中生有的,
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开始的时候非常细微,甚至觉察不到。
如果不注意,慢慢就会形成病灶。
病的引申义有:表示缺点和错误的毛病,
比如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如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病,演变,汉典】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首先什么是知?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会伪装,自然界中有很多动物都会伪装,
动物界的伪装,是为了不让天敌发现,保护自己的生命。
而人伪装,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至少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
因为不伪装,也不会带来杀身之祸。伪装了,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所以说人是特殊的动物,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很会伪装。
包括知道和不知道这事。
没几个人能够按孔子说的做到。
同样,也没有人做到像老子说的。
老子表达的更高级一些。
就是要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事情不知道。
有点拗口,说白了,就是不要固执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本来,受生理条件决定,人对外界认知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
就算是自然界中的颜色,人的眼睛只能看到三原色组成的各种色彩,
包括对光的波长的敏感度,人的眼睛也有很大的局限。
所以,任用肉眼能够看到的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本来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人的眼睛对外界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局限】
所以,人要自知之明,
人最大的本领在于识人,如果不识人会遇到很多的麻烦,甚至危险。
而比识人更难的是认识自己。
所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要有自知之明。
如果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不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
这是一个毛病,或者缺陷。(不知知,病)
圣人就没有这个毛病,因为圣人承认自己的错误,
而且圣人勇于和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因此,也就没有毛病了。
老子经常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方法,
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勇气了:是我的错,对不起,我爱你。
发自内心,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