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王子安(二)人生如考试,不是每一次的成绩都如你所愿
(书接上回)
王醉亦稍解,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班帽落。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自笑曰:“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王子安这时候酒才醒了点,刚才好像做梦一样,这才知道刚才都是想象出来的。可他还记得最后把长班的帽子打掉了。
为了验证是不是做梦,他赶紧起来到门后面找那顶帽子,果然找到一个帽子。只是帽子只有酒杯大小。老婆孩子看到这个证据,也在想刚才王子安说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
其实现实里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有时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梦里,还是醒着呢。
王子安看老婆孩子在那疑惑,自己好像明白了,笑着说:当初有人被鬼捉弄,今天我被狐狸给嘲笑了一番。
合着他喝多了,狐狸借着他不清醒,跟他开了个玩笑,这是排了个话剧吗?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
蒲松龄说:秀才去考试,在七种不同的时候,像七种动物。
刚入考场的时候,提着自己的工具包,光着脚,这个形象很像乞丐。这也是过去为了防止作弊的一种方法。
进了考场,考官点名的时候,像囚犯。
点名完了,开始一人一个单间考试,又像秋天的冷蜂。
考完试出来,神情恍惚,就像刚出笼的病鸟。过去考试,不像现在,上午一科下午一科。过去就连着考,一考好几天。没有中间休息的时间。
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考完了,回家等成绩的时候,心一直放不下,一惊一乍的,就像做梦一样。老想着自己要是得中了,马上就能买房子置地,前途一片光明。
有时也想着要是没考中怎么办,一这样想,一瞬间就觉得自己已经死了。
这种状态下,走路也不是,坐着也不是,就像一只被绳子捆着的猴子一样。
这就是气迷心了,精神上的高度紧张让自己出现了幻觉,有时出现在心理不过关的罪犯身上,做了坏事,老想着被抓怎么样,这种病一般在被抓的那一刻,马上就好了。
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
在这种状态下等待,等到了放报的人来送信息,说这次没考中。这个时候马上神色大变,就像马上要死掉一样。
这时候就像刚吃完毒药的苍蝇,你怎么碰,都感觉不到了。
人们总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人还是该放平自己的心态的活着。
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
刚开始失败,心里接受不了,什么都不想干了,开始找客观原因,大骂考试的人没长眼睛,看不见自己写的好东西。
又骂写字的笔墨纸砚这些东西没灵气,凡是跟考试有关的东西,全都拿来一把火烧掉。
烧了还不解气,都踹碎了,磨成沫,然后扔到臭水沟里。
这个形象和郭荣起先生说的相声《打牌论》里的那个特别象,无德啊,摔牌骂骰子。
出了问题不想着从自身找原因,老是找别的原因,这样是不利于进步的,导致的结果就是下次还从同一个地方跌倒。
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
从这天起,自己仿佛看破红尘一样,把头发散开,进山独居,自己每天对着石壁。
谁要是跟自己说句话,再说出之乎者也之类的文章来,马上就拿起刀跟谁拼命。
其实这就是做样子给别人看,仿佛自己多认真一样。其实还是那句古话,真自杀的人没有要自杀的时候,通知别人的。
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
慢慢时间长了,自己心里的那股劲也过去了,想着自己是读书人,还得去考试学习。
就又像破壳的小鸟一样,开始一点点地从头,叼树枝搭窝。慢慢学习,再重新考过。
如此的样子,考试的人自己是痛哭得要死,可在外人来看,这个人是可笑之极。
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
故事中的王子安,就在方寸之中,一瞬间体会了这些感觉。想来被旁观的狐狸看到,觉得他可笑,就故意趁他喝醉了跟他开了个玩笑。
可王子安自己不知道,等他自己醒过来,明白了怎么回事,也觉得自己是挺可笑的,自己也笑了。
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其实得志的时候,不过就是那一瞬间,那些考中做大官的老爷们,也不过是经过了那两三个瞬间罢了。
王子安在一早晨就尝遍了这种滋味,他是不是该感谢这只狐狸,或者说狐狸是他的老师一样呢?
故事有点像蒲松龄在说自己的生活一样,他就是考了一辈子也没考中,感觉蒲松龄有点像早期的郭德纲,有本事,不被主流媒体所接受。
可有什么办法呢,还是每天考试,一边考试不中,一边骂这些主流媒体不是东西。
偶尔也想着自己哪天考中了怎么怎么样。唯一不同的是,郭德纲最后成功了,蒲松龄这辈子也没成功,最后还是在朋友的帮助下,走了个后门,买了个功名。
想想蒲松龄这个愤青,在仕途这方面,自己追求了一辈子,也骂了一辈子,到最后也没追上,挺悲催的。
其实这个故事,说的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做什么事不可太看重结果。自己过得开心就好。
所以,我们还是把事看淡一些,不然容易走火入魔,对自己对家人都是不愿意看到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系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