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话,别人更容易听懂?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说服人的策略。
随便举几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比如,鸟会飞,麻雀是鸟,因此麻雀会飞;海水都是咸的,东海里的水是海水,因此它是咸的;我国南方多雨天,广东在我国南方,因此广东多雨天。
类似这样的表述,我们其实天天都在用。但由于太过习惯了,所以我们对它的感知很弱,用对用错,自己也意识不到。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表达。
如果我们把前面的案例拆解开看,你会发现演绎推理的第一部分往往提出的是一个大前提。比如:鸟会飞;
接在大前提之后的是小前提。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对大前提的具体陈述。比如,麻雀是鸟。这里的麻雀就是对大前提的具体陈述。我们把视野从鸟转移到了麻雀这个具体的概念上。
最后就是给出推论。把具体概念放进大前提后,前者就有了后者的属性。到案例中就是麻雀会飞。麻雀这个具体的概念,继承了鸟会飞的属性。
错误的推理
你可能感觉前面的推理有点简单了。
那好,我再给你两个推论,你感受下。
“我就要买'引力波床垫’,因为广告上的专家说这个床垫是最新科技,可以治疗各种慢性病。”
“你必须把秋裤穿上,我上班走在路上感觉非常冷,你出去小心冻坏了。”
有点生活经验的人,都会遇到这种来自家人的说服。
一个是老年人轻信各种披着高科技外衣的伪劣产品,一个是妈妈叫你穿秋裤。
他们这种其实也算推理,但是,是错误的推理。
第一句话犯的错是:大前提不成立;第二句话犯的错是:小前提不成立。
在第一句话中,引力波床垫是被曝光的错误概念。之前一段时间,无良商家利用引力波这个热点词,强行迁移到居家用品上,利用信息不对称在3、4线城市贩卖。
所以,当大前提错误时,整个推理就没有依据,这句话也就没了意义。
在第二句话中,大前提是你必须把秋裤穿上,而小前提变成了“我上班觉得冷”。主语的切换,让大小前提出现了不匹配。
在生活中,类似错误的演绎推理,数不胜数。
那些你无法说服人的时刻,以及别人没有说服你的时刻,里面都包含了错误推理的底层逻辑。
 
实际运用』
在生活中,我们使用推理时,没有什么条条框框。
比如,下班后,同事想一起聚聚。在选餐厅的环节,大多数人给出的说服策略都很弱。
“这附近,只有这家是川菜馆。”“我们可选的餐厅有三家,第三家的菜最实惠。”
这附近是多远?
除了川菜馆,别的饭店有没有辣口味的菜?
可选的餐厅,可选的标准是什么?
最实惠,说的是价格优惠,还是菜量多,还是app上有优惠券?
细想一下,都是问题。
在实际运用中,除了边界不清外,我们还会套用逻辑。
比如,某品牌饮料计划换新包装—市场分析师预测这会给他们带来新一轮的市场增长—这个预测公布后,这家公司的股价上涨了—所以长期买进该公司的股票是明智的。
这段话是对演绎推理的又一次拓宽。它打破了大前提和小前提的概念,让每一句话都是下一句话的前提,形成更长的逻辑链条。
它有点像小说里的起因、经过、转折、高潮、结果。只不过,小说靠情节取胜,长链条的演绎推理靠每句话的正确性取胜。
明白了这些,你就能更好地驾驭演绎推理这种说服形式了。
总结一下,演绎推理是很好用的说服人的策略。它能让你成为别人眼中更有语言魅力的人,更可靠的人。所以,你一定要牢牢掌握。你看,我们最后一句也是推理演绎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