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精荟》:回阳救逆:附子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
李时珍言:“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别有草乌头、白附子,故俗呼此为黑附子、川乌头以别之。”
汪昂言:“母为乌头,附子者为附生,连生者为侧子,细长者为天雄,两歧者为乌喙。五物同出异名。”
张锡纯言:“种附子于地,其当年旁生者为附子,其原种之附子则成乌头矣。若种后不旁生附子,惟原种之本长大,若蒜之独头无瓣者,名谓天雄,为其力不旁溢,故其温补力更大而独能称雄也。”
附子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以四川江油地区产者为佳,今多以栽培为主。根据炮制加工不同,有生附子、盐附子、黑顺片(炮附子)、黄附子及白附片之分。所谓“顺片”,乃顺着切之意,若横着切就叫横片。
一、功效应用
附子味辛,其性大热纯阳,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其特点浮而不沉,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表里,无所不至,被誉为回阳救逆之要药;中药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黄、附子)之一。张景岳言:“附子大黄,如良将。”
常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证的治疗。
根据今天人们的体质特点,中医在辩证过程中,更适合用“扶阳理论”为指导,这也使得《伤寒论》中诸多经方,如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肾气丸等,显得格外重要。而想应用好这些方剂,某种意义上说,实际就是学习附子的应用。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坚积聚血瘕,金疮。”
《别录》:“腰脊风寒,脚气冷弱,心腹冷痛…又堕胎。”
《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元,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长沙药解》:“暖水燥土,泻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治手足厥冷,开脏腑阴滞,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挛拘,通经脉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结,降蚀阴逆上,能回哕噫,提清阳下陷,善止胀满。”
《医理真传》:“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附子辛热,能补先天真阳;甘草味甘,能补后天脾土,土得火生而中气可复,火得土覆而火可久存。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阳之义,亦寓先后并补之义。”
《本草备要》:“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治三阴伤寒,中寒中风,气厥痰厥,咳逆,呕哕,膈噎,脾泄,冷痢寒泻,霍乱转筋,拘挛风痹,癥瘕积聚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小儿慢惊,痘疮灰白,痈疽不敛,一切沉寒痼冷之症。”
《医学衷中参西录》:“附子味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而温通之中,又大有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肠冷泄泻,下焦阳虚阴走,精寒自遗,论者谓善补命门相火,而服之能使心脉跳动加速,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补益也。”
二、配伍应用
1.用于亡阳证,症见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欲绝。附子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为回阳救逆之要药。治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者,常配伍干姜、炙甘草,共奏回阳救逆之功,即《伤寒论》回阳救逆第一方四逆汤。
若治少阴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可增大四逆汤中干姜用量,以急复脾阳,即通脉四逆汤。
若治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附子还常与人参配伍,以回阳固脱,即参附汤。
若治心衰或危急重证,李可在挖掘四逆汤基础上,又参考张锡纯来复汤与扶阳思想,以大剂四逆汤为基础,配伍人参、山茱萸、龙骨、牡蛎、麝香等,即中医急救验方破格救心汤。
四逆汤也是当代“火神派”医家最为推崇的经方之一,并在此方基础上,提炼出“四逆法”,指导临床治疗诸多顽疾重症,疗效显著,可谓别开中医法门。
郑钦安言:“四逆汤一方,乃回阳救逆之主方。世多畏惧,由其不知仲景立方之意也。夫此方即列于寒入少阴,病见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体畏寒,脉微欲绝,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团阴气为病,此际若不以四逆回阳救逆,一线之阳光即有欲绝之势。仲景于此,专主回阳以祛阴,是的确不易之法。细思此方,既能回阳救逆,则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
2.用于阳虚证。附子善于补火助阳,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适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见畏寒肢冷、腰痠脚弱、阳萎尿频者,常配伍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药等,即肾气丸。
若治阴寒内盛,脾阳不振,而见晚腹冷痛、大便溏泄等者,常配伍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等益气温脾之品,即附子理中丸。
若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证,常配伍白术、茯苓、芍药等健脾利水之品,即治疗“水气病”第一方真武汤。若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即温补肾阳的附子汤。
若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等证,常配伍人参、桂枝等益气温阳之药;若兼见痰饮壅盛,喘息异常,浮肿尿少等证,则可参考小青龙汤用法,重用附子,再配伍人参、白果、紫菀、款冬花、龙骨、牡蛎等,即李可小青龙汤虚化汤。
3.用于阳虚外感风寒证。附子能温一身之阳,凡阳虚者均可应用。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之太少两感证,常配伍麻黄、细辛等,即麻黄细辛附子汤。
火神霹雳大医吴佩衡先生,最善应用此方,治寒伏少阴头痛、咽喉疼痛、鼻流清涕、牙痛、风湿关节痛及感冒等病,常效如桴鼓,最值学习。
吴佩衡言:“余用本方治病,最有把握,发挥于临床,应用较广。可说百发百中,效如桴鼓。”
4.用于痹证,以寒湿偏盛,周身骨节疼痛甚者较为适宜。附子能祛寒除湿,温经止痛。治寒湿痹证,周身疼痛等证,常配伍桂枝、芍药、白术、麻黄、细辛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品,即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诸多经方,皆有指导意义。
张元素:“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又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是也。”
张锡纯言:“仲景用附子之辛有三法,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辛燥以祛除风湿也。”
5.用于虚阳外越(坎阳外越)证。附子能补火助阳,强壮命门。治肾阳亏虚,虚阳外越证,常配伍砂仁、龟板、甘草,即郑钦安名方潜阳丹。此方也为后世中医火神派的发展以及“温潜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祝味菊先生应用温潜法组方,治疗虚阳外越、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证,常以附子配伍磁石、龙骨、牡蛎、酸枣仁、茯神等药,共奏引火归元、温通心肾、潜阳安神之功,疗效显著。此法也是今天中医最高深学问之一,当重点领悟。
郑钦安言:“此证常因君火之弱,不能镇纳群阴,以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而浮肿,所以面现青黑。阴气太盛逼出元阳,故闭目觉飘扬无依。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况身重欲寐,少阴之真面目尽露,法宜潜阳。”
6.用于阳虚寒积,症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反而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者。附子能温壮脾阳,解散寒凝。治阳虚寒积证,常配伍大黄、芒硝、干姜、人参等,即温下寒积名方温脾汤。
若治阳虚寒结,腹胁疼痛,大便秘结,还可配伍大黄、细辛,共奏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之功,即大黄附子汤。本方不但能泻除寒积,荡涤肠胃,在诸多危重肾病的治疗方案当中,也会经常用到这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的组方思路,以其达到扶正祛邪、祛瘀泄浊的目的,实乃中医治疗诸实病、重症之良方,临床意义重大。
胡希恕言:“附子有亢奋作用,凡功能沉衰、小便失禁、汗出、心衰皆可用,如通脉四逆汤就是心衰得厉害而重用附子,故此药能振奋人体脏腑功能。其次,附子是温药能祛寒湿,所以,治风湿痛常用附子。无论回阳和祛风湿痹痛,多配伍术、附,共同祛表湿、逐水气。”
三、用法用量
附子常入煎剂,也可做丸散。入煎剂应先煎或久煎,以减弱其毒性。
关于附子的用法与用量,可谓是中医学里最复杂、最高深也最难掌握的学问。由于附子是乌头子根,本身含有乌头碱类剧毒,因此临床医家用之常小心谨慎,更有甚者,终生不敢多用。使得如此治病之良药,不能尽展其功,实为憾事。
附子的具体应用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学习。
1.关于应用剂量,最为复杂。这要根据患者体质、疾病性质、炮制方法、煎煮方法、以及具体配伍等诸多因素决定。以炮附子为例,一般病症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即可,后世医家为安全考虑,多先煎煮30至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至于附子应用到底需不需要先煎,至今也有争论,比如《伤寒论》中所用附子皆未先煎,而后世医家绝大多数人应用都先煎入药。附子的安全应用,实际在于久煎去毒,因此,不论是否先煎,都需要久煎才可以。应用附子剂量越大,煎煮时间应越长才较稳妥,以开锅算时间为例,煎煮时间要不少于2小时以上,若剂量超过30克以上,则煎煮时间还要延长才更安全。
吴佩衡言:“附子安全应用,不在于制透,而在于煮透”,可谓一语中的。先生用附子剂量奇大,几十克至百克以上,常屡见不鲜,但煎煮附子时间确需要非常之长,才可做到相对安全。甚至在抢救危急重症患者时,药锅之火,久续不断,使得中药始终处于煎煮当中,先生应用附子经验,最有参考学习价值。
因此,凡是遇到危急重症,或善用附子的火神医家,附子用量往往会比较大,从几十克到百克以上都有。然附子之应用,尤如登山者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盲目攀登的,后辈学医者学习可以,真正临症应用,切不可盲目搬抄,贪功冒进。附子虽是救命之金丹,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如驾驭不好,或应用经验不足,很容易出现问题,甚至伤人性命。初学中医者,切要谨记。
2.大剂量应用附子的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单刀直入式。只要辩证准确,经验丰富,开始下方即大剂量应用,常用几十克以上,代表人物如吴佩衡、范中林等火神大医。
第二种是逐日累加式。就是开始处方应用附子剂量较小,然后每日增加剂量,一直到患者出现轻度“中毒”反应,然后再往回收些剂量。这样做进退更加灵活,相对也更稳妥,代表人物如李可。
第三种是平剂频进式。即每剂附子用量都不大,但是遇到危急重症时,却可以每日连进数剂以增加疗效,这样一天算下来,附子应用剂量也会达到几十克以上。这样组方用药的好处也是比较安全与稳妥,代表人物如吴天士、李可等。以上三种大剂量应用附子的方法,都值得借鉴与学习。无论哪种方法,稳妥用药都是第一位的。
3.安全应用附子的配伍方法。想安全应用乌头、附子类中药,不但要遵循严格的炮制方法,还要讲究配伍。李可经验,凡大剂量应用附子时,常配伍蜂蜜、甘草、黑豆、防风等药,以制附子之毒,值得学习。还有著作言,肉桂、远志、黄连解毒汤等也可解附子之毒,可供参考。
四、应用注意
老人、小儿等特殊人群当慎用,孕妇忌用。
想安全应用附子,辩证准确与应用合理是基本前提,也是一个中医水平的提现。其次是煎煮方法要合规,煎煮时间要足够长,不可投机取巧。再次是炮制质量要合格,应用剂量要谨慎。
应用附子之方,要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法,处变不惊。服用附子后,要知道患者容易出现哪些不适反应及应对方法,要对附子中毒的“临界状态”有足够了解才行。
关于十八反问题,前面文章以有详细介绍,可供参考。但初学者应用时,还是当格外小心,尽量避免“十八反”配伍为好。
王好古言:“用附子以补火,必防涸水。如阴虚之人,久服补阳之药,则虚阳益炽,真阴愈耗,精血日枯,而气无所附丽,遂成不救者多矣。”
~
附:乌头
汪昂言:“乌头功同附子而稍缓。附子性重峻,温脾逐寒;乌头性轻疏,温脾逐风。寒疾宜附子,风疾宜乌头。”
——中医实战笔记:20.11.11
#中医实战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