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五音辨
尚长荣在演唱
五音, 在音韵学上是指古代学者按发音部位, 声母分为五类, 即: 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这一传统的提法, 沿用至今, 仍是学习和研究京剧吐字、咬字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常以“字正腔圆”来作为评议京剧演唱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 有些京剧爱好者, 特别是初学者, 往往偏重于唱腔,即各种板式和腔调, 而忽视唱词中的吐字和咬字。同时, 也常常听到接触京剧不多的人说: “京戏好听不好懂”。所言“好听”大多是指唱腔而言, “不好懂”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而听不懂唱词则是其中之一。因此, 重视学习和研究吐字和咬字, 不但是初学者和广大京剧爱好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也是普及京剧和加强京剧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实, 唱腔和唱词本来就是密切结合为一体, 都是用来抒发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唱词是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语言化; 唱腔则是人物思想感情的音乐化。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 这种音乐化又是为唱词服务的, 离开了唱词,唱腔本身也就失去了依托。
反之, 唱词中的喜怒哀乐, 也正是通过各种板式的不同唱腔才能表达和体现出来。因此, 唱段中的行腔和唱词中的吐字、咬字是不容偏废的两个方面。京剧中的唱腔美, 和唱词中( 通过吐字和咬字表达出来的) 音韵美, 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只有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充分表达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而进一步达到: “腔随字走, 字领腔行, 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的境地。
京剧唱词中的吐字、咬字, 都是在唱腔中进行的( 在韵白中也有吐字、咬字的问题, 这里暂不论及) 。特别是有些唱词的字句, 行腔很长, 就是说:唱词中一个字的声母与韵母的拼音, 常常不是在一个节拍中进行的, 而是在几个甚至是在很多个节拍中进行的, 这就决定了京戏吐字、咬字的一个特点, 即: 唱词中语言的声韵构成, 比较明显地区分为字头、字腹和收尾三个部分。
一般说来, 字头指的是声母的发音, 字腹和收尾指的是韵母的发音, 如:
《打渔杀家》中“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的“首”字, 字头是sh, 字腹是0, 收尾是u 。
《李陵碑》中“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的“保”字, 字头是b , 字腹是a, 收尾是0 。
《贵妃醉酒》中的“海岛冰轮初转腾”的“腾”字, 字头是t , 字腹是e , 收尾是ng 。
当然, 在演唱中, 字头、字腹和字尾又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而要在行腔中相互拼连, 协调过渡, 使之完整地形成一个音节, 从而把唱词通过唱腔清晰而动情地传给听众, 这是一个很讲功力的巧妙艺术。许多老先生在教唱时, 常说: “字头要清晰, 归韵要正确, 收尾要到家”, 指的就是这种对吐字、咬字的全面要求。五音, 作为声母发音部位的五个分类, 则是做到字头清晰的一个首要课题。
李胜素、于魁智在演唱
五音的提出, 最早见于梁代顾野王《玉篇》中的《五音声论》。唐末《守瘟韵学残卷》则按五音的分类, 编排了30 个字母。到了宋代, 又有人在30 个字母的基础上增补成36 个字母, 并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外, 又增加了半舌音、半齿音两类, 合称“七音”。这些都代表着古代音韵学者的重大历史贡献。五音之说迄今仍常为京剧和曲艺界沿用, 足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语言和语音也是不断演变的, 现代汉语把声母定为21 个, 并按发音部位, 归纳成七类: 双唇音、齿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把这种分类和古代的五音或七音对比起来,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1 、现代汉语对声母的分类, 是对古音韵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和五音的内容, 有继承的一面, 也有扬弃和增补的一面。
2 、旧说五音的内容, 有些提法并不科学, 如: 什么是“牙音”? 什么是“齿音”?, 什么是“喉音”? 它们之间如何区分? 等等, 尤其是“牙”和“齿”的概念是不好分得清楚的。如果仍用旧说指导现在的演唱, 则不只是费解, 而且也是一种概念上的混乱。而现代汉语关于声母的分类, 就比较确切和更加适用了。当然, 传统的概念总会受到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局限, 这是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3 、是否就应以现代汉语关于声母的分类来代替五音的提法呢? 这既涉及学术方面的认识问题, 也有一个传统习惯的问题。旧有“明四呼, 辨五音, 正四声”之说, 又讲: “凡读字五音为经, 四呼为纬,经纬分明, 字乃清真。”、“流派和行当虽有不同, 但别四呼, 审五音, 正四声, 出字、归韵、收声、讲究气息, 这些都是共同的”,可见, 五音已经成为沿用日久、约定俗成的提法了, 这是不宜以行政措施强行更改的。
4 、现代汉语中对声母的分类, 虽有七项, 但归纳起来, 则是由双唇音、齿唇音、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所构成的“五音”, 只是舌尖音又分为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三个细目而已。现代汉语的“五音”与传统的五音, 不是一种巧合。把两者对比来研究, 可以探索到其中的兴废更迭和调整变化, 正如过去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现代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四声一样, 具有其本身的规律性。据此, 五音之名可以不变, 而其内容则应予以新的界定。为叙述简便, 见表一。
用上述分类来指导演唱中字头的发音, 是比较确切和适用的。举例如表二:
这里只概括了五音, 主要解决演唱中的字头清晰问题, 旨在沿用五音的传统概念而对其内涵作了新的界定, 以就正于方家和读者。至于吐字和咬字中的归韵和收尾等, 涉及四呼和韵辙的诸多方面, 限于篇幅, 就不是本文所能详述的了。
中国京剧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