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心悸,看国医大师朱良春有何妙计?

朱良春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对异位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风心病等治疗有独特经验,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阴虚型心悸用药特色

1、心肝同治治疗异位搏动

患者,男,23岁。

现症:心悸怔忡,不能自持,伴头晕胸闷,心率106次/min,早搏4次/min,舌红,苔少,脉弦细。

西医诊断:频发室性早搏。

中医诊断:心悸,证属肝失调畅,气阴两亏。

治宜调畅肝脉,益气养阴。

处方:太子参15g,生地黄15g,麦冬15g,玉竹15g,生白芍15g,合欢皮15g,生牡蛎20g(先煎),功劳叶12g,炙甘草10g。服药5剂,心悸、头晕、胸闷等症皆有缓解,心率降至92次/min,早搏偶见。上方去功劳叶,加珍珠母20g(先煎)。服药14剂,诸症悉除。

◎按 本例患者心阴不足,阴不敛阳,故心率增速。朱老认为,情志、血脉同受心、肝两脏所主宰和调节,而心脏疾患的心悸、怔忡等症,除本脏致病外,恒与木失疏泄枚关。盖气滞则血瘀,心脉失畅,怔忡、惊悸作矣。《神农本草经》曰:“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盖心为君主之官,心安则五脏自趋安和。因此,在治疗心悸时,朱老指出须注重心肝同治,用药首选太子参、合欢皮。太子参,其用介于党参之补、沙参之润之间,其性不温不凉、不壅不滑,确系补气生津之妙品;合欢皮,性味平甘,功擅宁心悦志、解郁安神,与太子参相配伍,对于治疗心气不足、肝郁不达之心悸怔忡有调肝解郁、两和气阴之效;炙甘草、麦冬、生地黄、玉竹益气养阴;牡蛎潜阳。诸药合用,药中病机,故获良效。

2、重用苦参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患者,男,28岁。

患者素日工作劳累,兼之睡眠不足,经常头眩、耳鸣、心悸怔忡,近日心悸加剧。

现症:心率150次/min,口干,心烦,夜眠不宁,舌质红,苔薄,脉细疾数。

心电图检查:室上性心动过速。

西医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

中医诊断:心悸,证属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君火妄动,上扰心神。

治宜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处方:苦参20g,生地黄20g,黄连5g,丹参15g,功劳叶15g,玉竹12g,麦冬10g,生牡蛎30g(先煎),炒枣仁30g,炙甘草8g。服药5剂,诸症皆有好转,心悸明显缓解,心率94次/min,自觉安适,舌质略淡,苔薄,脉细数。效不更方,继服5剂,心率降至80次/min。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并以杞菊地黄丸善后之。

◎按 苦参,大苦大寒,纯阴沉降之品也。张寿颐之《本草正义》记载,苦参“退热泄降,荡涤湿火,其功效与黄连、龙胆皆相近”,而“其苦愈甚,其燥尤烈”,“较之黄连,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剂,盖不特畏其苦味难服,亦嫌其峻厉而避之也”。朱老认为,张氏此说诚是,但善用药者,当用其长而避其短,否则良药之功泯灭,可惜哉!研究发现,苦参对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效;且有实验表明,苦参有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搏、延缓房性传导以及降低自律性等作用。故在治疗本例患者时,朱老根据以上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辨证用药的同时,重用苦参,获良效。

3、两和气阴治疗风心房颤

患者,女,29岁。

患者患风心病己七年余,曾于某医院诊断为风心病左房室瓣狭窄,心电图检查提示心房纤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现症:心悸怔忡,稍微劳动即气促,两颧紫红,舌尖红,苔薄,脉细数而促。

西医诊断:风心病左房室瓣狭窄,心房纤颤。

中医诊断:心悸,证属心痹之候,心体残损,气阴亏损,心气逆乱。

治宜益气阴,补心体,畅心脉。

处方:太子参30g,麦冬15g,玉竹20g,合欢皮15g,生黄芪15g,茯苓15g,丹参15g,炙甘草20g。服药10剂,心悸气短均改善。继服6剂,两颧紫红消失,活动后亦无不适,脉数较缓。原方隔日1剂以巩固之。

◎按 本例患者诸症为气阴两虚之相,故取太子参、合欢皮两和气阴;麦冬、玉竹补心体,亦取“补而兼清”之意;丹参活血化瘀。朱老认为,心痹与风湿性心脏病颇为相似,系风、寒、湿之邪内舍于心,导致心体残损、心脉痹闭而出现的一种病证。《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朱老认为“脉不通”明确指出了心脉瘀阻,脉道不利乃心痹的病机,故常在心痹的治疗中佐入丹参。

阳虚型心悸用药特色

患者,女,49岁。

患者9年前出现心动过缓,心率约60次/min,曾多方求治,均收效不著,2个月前突然头晕目眩,心悸心慌,昏仆于地,于某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心室率约41~43次/min,阿托品试验提示即刻心率56次/min,8min后心率降至43次/min,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给予复方丹参片及益气活血、温阳通脉之中药口服均无效,遂来本院就诊。

现症:面浮肢肿,胸闷心悸,神疲乏力,心率43次/min,血压19.7/12kPa,舌质紫,苔白腻,脉细缓无力。

西医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中医诊断:心悸,证属心阳失展,瘀阻水停。

治宜温阳通脉。

处方:太子参20g,炙黄芪20g,降香8g,川桂枝(后下)10g,川芎10g,当归10g,炒白术15g,炙甘草5g。

[二诊]

服药8剂,病情如故。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毅也,故重其制进治之。上方桂枝改为12g,加丹参15g,娑罗子12g。

[三诊]

服药8剂,心阳略振,心动过缓之象稍有改善,心率上升至45~47次/min,舌质淡,苔薄,脉细缓。前法既合,当进治之。上方桂枝改为15g。服药8剂,心率上升至50~54次/min。面浮肢肿消退。上方桂枝加至18g。

[四诊]

服药8剂,心率活动后为64次/min,静息仍在50~54次/min。续予温阳通脉,佐以养阴和络。处方:太子参30g,川桂枝20g,丹参15g,炙黄芪15g,川芍10g,降香10g,玉竹10g,麦冬8g,炙甘草5g。服药20剂,心率维持在61次/min,精神振作。以上方20剂,配合蜂蜜1000g,熬制成膏,服用以巩固之。

◎按 朱老认为,心动过缓之由总因心阳不足、心脉不通使然,一般均有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头晕目眩,甚则昏仆,脉细缓无力或细涩或浮缓等《伤寒论》曰:“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故朱老以桂枝、炙甘草、黄芪、丹参为基本方。桂枝和营通阳;炙甘草既养营补虚,又宣通经脉;心阳虚者心气必虚,故用黄芪补气;心阳虚则营运不畅,以丹参养血活血。此4味药合用,共奏益心气、复心阳、通心脉之效。但其中关键在于桂枝的用量须打破常规。朱老用桂枝一般从10g开始,逐步递增,常用至24g,最多加至30g,服至心率接近正常或口干舌燥时,则将己用剂量略减2~3g,续服以资巩固。

特色总结

中医过去治疗心悸大多依照“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的理论应用炙甘草汤,有效者,有不效者。朱老在长期临证中认识到,治疗心悸首先必须辨识其属于阳虚、阴虚,抑或阴阳两虚,辨证论治方可中的;而辨证的关键,又在于识脉。一般而论,凡阳虚者,脉多见濡细、迟缓或结代;阴虚者,脉多见细数或促;阴阳两虚者,脉多呈微细或结代。朱老认为,治疗心悸除需根据阴阳之偏颇采用补而兼温或补而兼清的治则外,还应注意参用通脉之品,方可提高疗效。阳虚,通脉可选用桂枝、鹿角霜、鹿角片等;阴虚,须重用柏子仁、麦冬、玉竹等;而炙甘草补中兼通,无论阴虚、阳虚均应重用。

从上述诸多案例可以发现,朱老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多用丹参,此乃又一特色也。心律失常表象常可见“脉见歇止”,一般多属虚证,但是朱老认为此时心脏往往呈瘀血状态,因而常常采用活血化瘀之药治疗,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朱老强调,辨证当与辨病相结合。若心律失常是由病毒性心肌炎引起,除应及早采用补心气或益心阴之法外,还当佐入清热解毒之品。朱老治疗此种心律失常,常以生脉散为主方,加玉竹、柏子仁、功劳叶养阴通络,琥珀镇静解毒,板蓝根、连翘、白花蛇舌草、甘草清热解毒。

对于心肌炎并发症中比较难以恢复的室性早搏,朱老每于辨治方中加用白附子5~8g,常收佳效。因《名医别录》称白附子“主治心痛心痹”,故朱老认为其功效虽主要是祛风化痰,但亦有通血脉、缓心痛、调节心律的作用;再伍以党参、黄芪益气培本,桂枝(剂量要小,一般用3g)、丹参温心阳、通心脉,枣仁、柏子仁宁心安神,僵蚕解毒镇惊,琥珀安神化瘀,炙甘草养心定悸。诸药合用,成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的妙方。若阴虚,则加麦冬、玉竹;汗多,则加煅牡蛎、浮小麦。随症加减,可获良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