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培养孩子“成长性思维”最有效的方法了
在很多人眼里,当然也包括很多父母,都把勇敢、认真、自律等等看作人的一个特质,是具有很强稳定性的,一般是不会变化的。因此人们在形容别人时会说“你很勇敢”、“你很认真”、“你很自律”,很少有人会这样形容别人“在这个情景下,你很勇敢”、“在写作业时,你很认真”……是不是这样?
正是人们把这些特点看作一个人的稳定特质,认为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下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所以人们习惯性的这样表达。
但是,如果父母要想培养好孩子,就不能把这些特点当做特质来看待,而应该看作一项技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为什么不能把自律、勇敢等当做特质
当父母把勇敢、认真、自律,包括与之相对应的胆小、粗心、不自律等看做特质时,父母就会陷入一种固化思维,非常不利于教育孩子,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一:父母会用带有偏见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各种行为
因为特质是具有稳定性的,因此一旦父母认为孩子具有某个特质,他便用带有偏见的眼光看孩子,当然对孩子就容易形成偏见。
比如在某个场景下,父母感到孩子比较胆小,那父母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孩子是不是胆小?于是他就会在更广泛的生活场景中观察孩子是否有胆小的表现,以此验证自己对孩子的判断是否正确。而当父母特别关注孩子的胆小表现时,哪怕孩子不是胆小也会被父母解读为胆小,于是就更加断定孩子胆小了。这在心理学上就自证预言。
有的人可能说了:形成不利偏见固然不好,但是还可以形成有利偏见呢?那如果形成有利的偏见不就行了?比如说形成自律、认真的偏见。
当然,如果能形成有利偏见当然很好,但不幸的是,现在父母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采一种“否定式教育”理念,就是关注孩子的缺点不足然后要求孩子改正,因此父母会本能地关注孩子的缺点问题,很少关注孩子的优点,因此父母更容易形成的是对孩子的负面偏见,很少有正面偏见。
就比如对孩子的认真来说,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孩子不认真的时候,很少会关注孩子认真的时候,当然也就更容易形成孩子不认真的偏见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二:父母会误导孩子
一旦形成了这种负面偏见,父母就会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会忍不住地纠正孩子。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年幼无知,就很容易会受到父母的误导。
首先,孩子也会把勇敢、自律等看做一个稳定的特质,他们会把这些特点泛化到其他的生活场景中。如果是优点泛化还好说,但因为父母更多的关注孩子缺点,因此大多数时候是缺点泛化,使得孩子容易认为自己是胆小、粗心、不自律的人。
其次,他们在父母误导下,会内化特质。一旦特质内化,他们就会陷入这个特质的框架,形成了相应的自我认知,以后就会按照这种认知行事。
比如说父母形成偏见,看到孩子不勇敢,就会指责孩子的胆小,要求孩子勇敢。
而当父母总指责孩子胆小时,孩子自然也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胆小行为,感觉自己真的好像父母说的那样胆小。但事实上孩子真的胆小吗?并不一定,也学孩子与同龄的孩子比还是比较勇敢的。但是因为孩子缺少对比,只有父母这一个信息来源,因此孩子就容易被父母误导。误导一旦内化,孩子就觉得自己是真胆小,以后面对任何事情都会遵从“我很胆小”的自我认知,最终就真的变成了一个胆小的孩子。
三:增大父母教育孩子的难度
一旦孩子把这些不良特质内化,形成了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的自我认知,那么父母的教育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当他们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时,他们没有信心再去试图改变自己。反正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还改变什么呢?
这等于说固化了孩子的思维,因此父母再想纠正孩子的这种思维,难度就大大增加。
事实上,不仅仅是孩子不配合,很多父母在对孩子形成这种特质认知后,自己也失去了信心。因为他们也认为特质是稳定的,既然是稳定的,那后期纠正就几乎不可能,因此他们一旦会觉得自己孩子粗心、不自律,他们纠正孩子的意愿也会大大降低。
这种内因外患叠加,就使得孩子的不良特质认知一旦形成,就几乎很难纠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现在我们明白为啥不应该把自律、勇敢、认真等当做特质,但为什么就应该把它们当做技能呢?
为什么要把自律、勇敢等当做技能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勇敢、认真、自律等跟人的特质有关系,会受人的先天基因影响。有的人就是比较勇敢,而有的人就是比较胆小。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因此完全把它们看做特质,事实上,后天的学习对于这些所谓的特质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比如说勇敢,如果说一个人从没见过蛇,那他第一次见到蛇时肯定会比较害怕。而另外一个人从小就跟蛇打交道,那他见到蛇时,当然就不会害怕,那你能说第二个人就比第一个人更勇敢吗?肯定不能,因为第一个人如果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也不会怕蛇。是不是后天的学习改变了我们的表现,让我们从胆小变得好像勇敢了?
再比如说自律,自律是需要方法的,并不是说完全依靠个体的自控力来保证自律的。有的人减肥,啥计划也不制定,就想通过自控力来控制饮食;而有的人制定了详细计划,有意地规避那些容易导致增肥的环境。那这两种人,你觉得哪个更自律呢?从表面看好像是第二个,但你能说在自律特质上,第二种人更强吗?不能吧,因为第二种人只不过用了更正确的方法从而保证了自己自律。
看完这两个例子,那你还觉得自律、认真、勇敢等是一种特质吗?这些特点虽然受人的先天基因的影响,有一定的特质属性,但是后天的学习对他们同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说后天的学习影响更大。只要方法对了,即使先天特质不行,我们也可以通过后天来弥补。
孩子看着不勇敢,只不过是他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或者技能,只要掌握了,孩子就会变得勇敢;
孩子不自律,只不过是他没有掌握自律的诀窍,只要掌握了,孩子就可以变得很自律;
孩子很粗心,只不过是孩子缺少一些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只要掌握了,孩子就会变得细心认真;
……
这才是面对这些问题时的正确态度,用一种成长性的思维看待,而不是一种固化思维,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孩子才不会把失败归因于先天,才会去积极的去努力、去学习,去尝试,也才更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