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人说“太岁”的生长违背了自然规律?

“太岁”不是动物、不是植物,也不是菌类,而是第四种生命形式,是人类迄今发现过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从这个角度来讲,太岁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祖先。

按照生物学家的说法,太岁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它本来在生物进化的道路上走得好好的,走到菌(藻)类植物和原生物、动物之间的岔道口上时,因为受到外界光的限制,就突然停止了进化,只能“原地踏步”了。所以我们才看到了太岁如今这种生命形式。

太岁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观念中,“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一种文化忌讳,所以没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同时,古人认为太岁既可以食用,又可以入药,长期食用则有“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效果。当然,这种说法不足为信,科学家建议不要轻易食用太岁,因为太岁实际上就是由细菌、粘菌和真菌三类菌体构成的一个大型粘菌复合体,它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微小生物为食,如果贸然食用风险还是很大的。

历史上关于太岁的记载,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山海经》中对太岁的描述是“食之尽,寻复更生如故”、“食一片复一片” 。根据这种说法,太岁可以食用,它自己也可以再生。《山海经》中说尧、舜、禹等帝王皆过百岁,他们都吃过太岁。

太岁

秦始皇可能看过《山海经》这本书。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派徐福到处寻访长生不老之仙药。徐福先后到达蓬莱、瀛洲等地,结果并未如愿。据说秦始皇让徐福寻找的仙药就是太岁。

成书于东汉时期、被认为是已知最早中药学著作的《神农本草经》对于太岁的描述是“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太岁又称肉灵芝)

太岁

到了现代,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对于太岁的了解也更加全面。一般认为,太岁生长在二十到一百米深的地下,终日见不到阳光,厌氧,只要有水它就能存活,以微小生物为食。太岁的繁殖依赖孢子和菌丝,具有很强的活性。

太岁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从它身上任意切割掉一部分,它都能够继续存活并再生,但是也并非人们传说中的可以无止境生长。

太岁

在自然界中,太岁非常稀有。如果仅仅从稀有程度上考虑,太岁或许可以列入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不过它既非动物又非植物,所以这就很尴尬了。

近年来,每当有人偶然挖到或者捡到一块太岁,都能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鲜事儿,原因就在于太岁的市场价格很高,捡到太岁就等于捡到宝了。据了解,品相完整的太岁每公斤能够卖到数万元甚至更高。

太岁的个体差异也很大,有的不到一斤,有的重达上百斤。不同的太岁在颜色上也有很大差异,有白色的,有黑色的,有褐色的,还有红色的,等等。

大象的产肉量是猪的10倍,为什么人类不饲养大象来吃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