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从哪里来?(3)
三、污染来源之菌种篇
所谓污染来源于菌种,当然是指问题菌种,正常菌种是不可能成为污染源的。问题菌种的情况大致分后污染菌种、老化菌种、潜污菌种、以及弱劣菌种几种,它们形成的影响也不一样。
1、潜污菌种的影响
这里说的潜污菌种是不包括后污染类型的,潜污菌种的杂菌通常每单元上级菌种只有一种,而且发生在接种位附近,在批量接种时,明显有小片区的发生特征,数量大致为单位上一级菌种扩繁系数的整倍数。
潜污菌种容易出现在大规模生产菌种,却管理不严格,淘汰不及时的菌种生产机构。通常做少量生产和试验种的,或者生产单位自制自用的菌种,因为检查严格,基本上极少出现。当潜污菌种所带杂菌为细菌的时候,在使用前最后一次挑选应该可以发现有颜色异常变化,而表现为局部特别浓白的,则多为霉菌污染。恶性杂菌不会表现潜污,都是有明显杂菌群落的。
所以大规模制售菌种,特别是固体菌种,无论任何都要有质检程序,即使是条件非常优越,菌种生产过程净化保障很好,也要防止意外。
2、后污染菌种的影响
后污染的发生,基本上是人为因素为主,包括运输,磕碰,经常性变温等因素。当然对于袋装菌种,以及塑料菌种瓶,还存在操作的轻重导致发生剧烈形变问题。对于技术不过关的操作,还有棉塞和套环的松弛问题。
后污染的发生进程,与时间呈正相关,所以即使是正常菌种,超期放置,也容易发生后污染,而对生产用菌种进行冷藏,也更容易带来后污染。因此,大凡使用冷藏条件储藏菌种、以及在生产菌种采购方面的超量,都容易带来更高的污染率,同时伴随菌种的老化和弱化。
后污染的表现,是生产上不明显的偏高污染率,污染杂菌种类不单一,但污染位点主要在表面。
后污染菌种和潜污菌种在商业行为方面是销售尾种,即明显出现生长缓慢和阻滞,所以最后长满。后污染菌种的出售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商业道德问题,我有网友因为揭露这个事情开罪菌种生产者的事例,而其发生的情况就是尾种。
3、老化菌种
毋庸置疑,菌种生产不可能绝对定量,一般都有数量余地,这些剩余菌种正常情况应该用于出菇以收回少许成本。但实际情况是,有时候意外业务来了,有的人就利欲熏心,把超期放置的老化菌种拿去卖给别人。
更令人叫绝的是,我们研究所有一位“专家L”,老读者都知道我多次谈到此人的事情,专家L曾经和我有过杏鲍菇生产合作,后来因为闹意见停产。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商谈我退股后,专家L重新开始生产。停产后剩下不少菌种,专家L经过检测,萌发正常(这是鄙人做种的水平体现),但后果是,专家L的生产一塌糊涂,污染率高,产量质量都不行,这是使用超期菌种的一个典型案例,应该是老化问题与后污染问题共存。
专家居然缺乏专业常识,不好说了,这就是中国。
4、弱化菌种
弱化菌种和老化菌种是不一样的,主要是制作水平和技术,以及保藏不当使用不当等原因带来的菌种偏弱,偏弱的菌种在萌发速度、盖面速度,以及竞争力方面都有显著的劣势。
长途运输没有冷藏车,也是弱化菌种生产的一个原因。最近我的朋友林建佳(搜索公众号“佳兴食用菌”可以联系他)为了销售一批发往重庆的菌种,特意在网上求助朋友圈要请冷藏车,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当然我还有个别朋友在夏季六七月邮寄试管种,那就是很不好的例子了。
老化菌种和弱化菌种的影响既有其伴随的后污染情况,也有竞争力带来的抗性问题,除了变污染率略高外更多的影响产量和强壮度。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