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纷争(1)
近期因为在网上看到太多类似于下面的一些对比表,这也是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快写完了,这里简单分析几张“比较靠谱”的。
网传洛阳建都史
这张表毕竟莫名其妙,随便瞅一眼就看到标记的几个“朝代”
①韩国问题:韩景侯之父韩武子(谥号,不是名字)迁都宜阳,到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公元403年周威烈王封其位诸侯,韩景侯正式建立韩国,并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县)。意思是没有正式建国的时候,其治所在宜阳(洛阳辖县),建国后选的都城是阳翟,并按计划陆续就搬过去了。所以,韩武子时候还没有“韩国”,韩景侯受封后就“迁都”了,将宜阳算作韩国首都貌似不合适。
②新朝问题:新莽政权都常安(长安),和洛阳关系不大,这没啥好说的……
③玄汉:“玄汉”即新莽之后的“更始”政权,公元23年1月称帝,9月攻克洛阳,10月定都洛阳,次年二月新朝灭亡后迁都长安,25年挂了。即,洛阳3个月,反正比它时间长的长安没有把它算作一朝。
④武周前面说过了,不再赘述。
⑤河南王和安禄山的这个“明显是来搞笑的,算个地方割据政权都算抬高了,更别提“朝代”了……
⑥最后,表的名字叫“定都”,里面出现很多“陪都”,不知道几个意思,这是在自黑吗?
网传洛阳、西安建都对比表
这张表整体来说比较靠谱,但是统计方式、备注、总结就明显有点“扬长避短”了。其实网传的这类对照,大多数都是以贬低“对手”、抬高自己为乐,不利于历史文化知识的宣传,故有了前几篇文章里的对比表,供大家参考。
这张也好神奇,为啥不从女娲、盘古开始计起呢?
虽然整体还是比较详实地做了摘录统计,但是将猿人、上古、诸侯、帝京、陪都什么的都罗列在一起,这是要搞哪出?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一眼看上去绝对一脸懵逼,带来的也是一片质疑吧~
这张图片,总体来说比较客观。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视角问题。我们学习历史知识是“以史观史”,但是搞学术研究和文化宣传则不仅仅是“看”,更多的是去思考,是按照现代观点来客观分析,而不是简单的认为史书就是事实、史书的观点就是真理。否则,我们现在的历史还有啥可研究的,光读二十四史就行了
最后,只说一个问题,那就是正史的问题。
何为“正史”?
个人以为,就是相对于“野史”而言,由统治者层面来组织/承认,更侧重于客观记录和描述的史料,皆可称为正史。
①二十四史,不用说都符合上面的结论。但是上下五千年的所有建国、灭国的大事件里面都有,怎么能说“未入《二十四史》”呢?这是对各朝各代的史学家进行赤GG的侮辱啊!
②或许有人说,“未入《二十四史》”是指没有统计为“本纪”的朝代,其实也挺勉强。
毕竟几千年来中国都是封建社会,有他独特的三观,其特点就注定了不会给予所有朝代同等待遇。各个朝代编著史册难免有自己的政Z取向和宣传重点,如果仅仅是记录史实,又何必“钦定”、何必删改前朝史料呢?所以,以是否在《二十四史》里的“本纪”为判定是否为一个朝代不符合现代历史观。
另外,《史记》中有“项羽本纪”,不是也没有人把他归结为一个朝代嘛~
③清朝并不在二十四史里包含,说朝代名字不在二十四史的朝代就都“不正”,这是搞笑的吗?所以,这种说法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历史观。
网上类似的东西太多,懒得去截图来分析,就不一一列举了……
讨论下无可争议,但是搞成全民性针锋相对的“争斗”个人觉得有点过了,甚至不知道意义何在。是为历史研究提供思路?是为文化传承扩大影响?不是吧,“空言误国实干兴邦”言犹在耳,整天这样吵吵,真的有益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益于民富国强?不见得。或许唯一的意义是增加曝光率和头条主的收益吧!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有些人挑事不就是为了博关注、引流,然后换取收益嘛,虽然法无禁止,但是也足以看出人品道德。
总的来说,这些对“十三朝”的纷争,主要来源于讨论者对历史知识的贫乏和争强好胜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