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个层次

一个深秋的午后,偶然翻开由著名音乐记者、乐评人西尔维·西蒙斯撰写的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的传记文学作品《我是你的男人》,这是一本不久前买的新书,看着精致的装帧,闻着淡淡的书香,突然觉得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坐下来认真读过书了。

年轻的时候,虽然不能说是博览群书,但自认为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生活等琐事占据了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静下心来看书的时间少之又少,常常是在“走走停停”的节奏里看完一本书。阅读后的思考也是匆匆忙忙,很多书本上的知识大多流于表面,应该说没有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关于读书,富兰克林曾说:“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这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学习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读书,吸取知识、智慧、思想,体悟道德、增长才学,才会让我们的思想之泉永不枯竭、智慧之树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那么,如何读书,怎么样算真正的读书呢?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话题很多,归纳起来,我觉得读书无外乎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被动读书。即主观上不想读书,对读书没有兴趣,但受生活和社会的压力而不得不去读书。在这种情况下,读书对于他们来说,大多感受不到乐趣,更多的是一种苦行僧般的生活。“十年寒窗苦读日,一朝金榜题名时”,一个“苦”字就说明了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没有快乐的事情。希望用读书求得功名、改变人生的年轻学子大多属于这一类读书人。

第二种读书人虽然是主动读书,但读书的目的仅仅是用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学问。读书获得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表层,没有用心去领悟知识的本来意义,只是起到一个知识传声筒的作用。我们生活中哪些所谓“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仍做着糊涂事、荒唐事、幼稚事的人都属于这一类。觥筹交错之间,茶余饭后的高谈阔论是他们真正的舞台,在这里他们的虚荣心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满足,读书并没有改变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对世界的认知,读书所获得的知识只是简单地拷贝在他们的脑海里,并没有活学活用,更没有举一反三,“知”和“行”永远是不相交的平行线。

以上两种读书都属于初级层次的读书人,尽管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但本质是一样的,读书对于他们只是机械的、简单的生活内容,没有达到真正增长才干、丰富内心、指导实践的目的。

第三种读书人是真正渴求知识的人,希望通过书本上的知识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未知;希望通过书本上这些前人的经验和成果为自己解疑释惑、指点迷津;希望站在书籍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引领生活,瞭望未来。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读书人对于书籍更多的是一种崇敬,甚至是崇拜。

在第三种读书人中,还有另外一种类型。他们喜欢阅读的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各类名著和典籍,他们阅读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千世界。在这个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社会舞台上,他们尽情地吸吮着身边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切身体会着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现实生活中这些生动鲜活、充满立体感、饱含生活哲理的经验和教训是他们获得知识的最直接的来源。通过阅读社会这部“书”,使他们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开阔了眼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那些学历不高、文化程度一般,但做成大事的人,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读书者,所不同的是他们阅读的不是“经史典籍”而是“社会”这部非传统意义上的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两种类型的读书人,仍然属于中级层次的读书人。“拿来主义”、学以致用是他们读书的真正目的。

第四种读书人也就是最高层次的读书人。理学大师朱熹关于读书做学问的定义是: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德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歌德对读书的体会是:“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读书人无疑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者,带着问题读书,边阅读、边思考、边感悟、边质疑是他们读书的常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辩证分析是他们读书的目的。读书的过程是他们的思想在与书本知识的融会中实现贯通,与作者思想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中实现升华。是思想意识领域里的“华山论剑”,是高手之间的“巅峰对决”。在毛泽东同志对《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的读书笔记中,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到这种激烈碰撞的思想火花,那种对决思辩的酣畅淋漓、刀光剑雨是读书的真正最高境界。

关于读书,著名作家杨绛先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做为本文的结尾。“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学习不是狭隘的,不是为了学历、升官、发财,不是酸文假醋,不是清高寡淡,是塑造我们的精神长相,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以更好地视角来诠释这个世界”。

2021年盛夏时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