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再良经方治验录(中)

(上接2020年第14期)

二、半夏厚朴汤加减(小陷胸汤、麦门冬汤、橘枳姜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张某,女,27岁,2005年11月27日就诊。主诉:胸咽部遇冷有气堵感,多方求治三年未愈,无咳痰。胃纳、二便调,睡眠可,一般情况可,面白欠华,脉细苔薄,拟行气化痰之法:姜半夏10克,干姜6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苏叶10克,薄荷5克,全瓜萎30克,射干15克,小川连5克,麦冬15克,桔梗3克,枳壳15克,生草10克。水煎,早晚服。

2005年12月18日:药后气堵感消失,偶觉咽痒,苔薄脉细。仍守前法:全瓜萎30克,枳壳15克,桂枝10克,厚朴10克,薤白5克,姜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杏仁10克,干姜10克,炙草10克。

药后其父代述,咽部不适感尽除,三年顽疾得以治愈。

按:胸咽如堵,经久不除,查无他病者,以自觉症状为主,咽中总觉有痰,《金匮》原文所谓“咽中如有炙脔”。此为痰湿凝聚于局部,病人一般面白舌淡,属气虚湿滞者多,投半夏厚朴汤大多会有一定的效果。此方以行气化痰散结的方药为主。此类方剂在《金匮》中很多,以温为主,从部位看由咽喉、到胸部、到心下、到胁肋,从病证看由咽中炙脔、到胸痹、到痰饮水气、到肝着,具体方剂如:半夏厚朴汤、麦门冬汤、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萎薤白半夏汤、积实薤白桂枝汤、橘积姜汤、外台茯苓饮、枳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旋覆花汤等。对于无形之痰,《金匮》的治法,温通为主,调气为主,以辛散为主,其中寓有苦降。本源可以追溯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以追溯到半夏泻心汤治痞的辛开苦降。

三、半夏泻心汤(枳术汤、外台茯苓饮、四逆散)

孙某,女,55岁。2006年4月9日就诊:经胃镜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近来胃纳欠佳,食后易胀,无泛酸,大便通畅,脉弦,苔薄。拟辛开苦降法:姜半夏10克,干姜10克,陈皮10克,茯苓20克,莪术15克,白术20克,砂仁5克,山楂、神曲、谷麦芽各10克,枳实15克,蒲公英30克,藿香梗、紫苏梗各10克,麦冬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早晚服。

4月16日:最近知饥欲食,无泛酸,大便每日一次,不干,晨起面部板滞,脉沉弦,舌薄。上方去麦冬,加葛根15克,当归10克。

4月30日。胃脘部症情改善较明显,食后偶有胀感。脉沉弦,苔薄。柴胡10克,白芍30克,枳壳30克,郁金10克,莪术15克,白术30克,蒲公英30克,八月扎15克,藿香梗、紫苏梗各10克,青皮、陈皮各10克,麦冬15克,葛根15克,当归10克,百合30克,干姜5克,生草10克。水煎,早晚服。

按:张再良教授在临床上治疗慢性胃炎以半夏泻心汤的辛开苦降为基础,与辛温苦寒相辅相成,可以健胃,可以消炎,在患者中偏虚寒者多,故对芩连的苦寒可作适当调整,或小其量,或代以其他药物,如蒲公英、蛇舌草、八月扎等。同时不可忽视甘补的一块,即健脾补中之品的运用,适当配合消导药物,胃脘不适与情绪相关者,一般加入四逆散。

半夏泻心汤的临证加减变化,细分有以下治法方药的配合:疏肝以四逆散;健脾以四君或香砂六君;清热以蒲公英、川连、芙蓉叶、蛇舌草;理气以莪术、苍术、厚朴、延胡、八月札、佛手;消导以山楂、神曲、鸡金、谷麦芽等。苔腻者甘味补益少用。张教授的经验是在临床上见到舌质干红,内热明显,须用养阴的患者较少,而苔腻舌淡患者多。若从疗效论,大概也是用温药者容易见效。所以选用经方一般疗效较好。

四、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薏苡附子败酱散)

周某,女,28岁。2003年5月来诊:下腹部经常疼痛有数周,在外院曾诊为盆腔炎、卵巢囊肿。检查:腹部平坦柔软,无明显触痛,左下腹有深压痛。面色红,身体一般情况可,食纳,二便调,脉沉弦,舌红苔薄黄,拟清热活血,行气止痛:制大黄10克,丹皮10克,赤芍、白芍各10克,桃仁10克,红藤15克,蒲公英30克,马齿苋30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生米仁30克,木香6克,延胡索10克,桂枝10克,败酱草30克。水煎,早晚服。

上方加减连用一个多月,某日返乡作B超检查,示卵巢囊肿已消失。腹痛亦基本告愈。以后遇到一位年龄稍大的卵巢囊肿患者,时间较长,身体亦较虚(肤色黑),在上方中添薏苡附子败酱散意,即用附子、桂枝类温药,效果也不错。

按:女性盆腔炎、附件炎因慢性病而来求诊者多,以下腹部不适为主诉,或有隐痛、腰酸等,张教授常以《金匮》中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桂枝茯苓丸三方合意,清热解毒,理气活血,慢性者适当用温。类似的方剂还有枳实芍药散、当归芍药散等,治疗腹痛的方药范围就更大了。清热通便以大黄、败酱草、红藤、蒲公英等;活血以丹皮、桂枝、桃仁、当归、丹参、茜草、芍药;理气以乌药、延胡、小茴香、附子;利水以茯苓、米仁、泽泻、车前子等。病久有虚有瘀,这两个环节应该重视,补虚和化瘀药的运用会有助于炎症的改善。囊肿液性,相对肌瘤应该容易消散,服药三个月,再作检查,囊肿消失、炎症减轻者亦多。

(注:张再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年从事中医经典的教学、临床及研究工作。提出了伤寒出血热、六经九分法和热病四分法,注重从临床的疾病背景理解伤寒、金匮和温病,倡导寒温的融合,主张中西医的一致。)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