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二“阜成门(上)”

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在费孝通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与关怀下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古运回望图》及其姊妹篇,反映清代康乾盛世老北京风貌的182米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等文化工程。

阜成门

雷正民题

咏 阜 成 门 [明]李梦阳

马上城中见雪山,白云苍树满烟关。

蓬莱咫尺无人到,松柏黄昏有鹤还。

|阜成门-作用

阜成门在元朝时叫“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修建内城九个门时才改叫阜成门。内城九门的用途各异。因为京西门头沟、斋堂挖出的煤运往北京城内,阜成门是必经之地,故阜成门又称“煤门”。据说在阜成门瓮城的门洞内刻有一束梅花,就是因为“梅”、“煤”同音。老北京还有“阜成梅花报暖春”的俗话儿。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阜成门篇鉴赏

|阜成门-由来

元至正二十九年(1369)元顺帝又令修筑包括平则门在内的各城门瓮城及护城河吊桥。明代在大都城基础上营建北京城,改11门为9门,其西城垣除北端缩短2.5公里并取消肃清门,南端展拓1公里外,其余基本未动,平则门亦沿袭旧称。明正统元年(1436)诏修内城9门城楼,至正统四年完工,平则门改称阜成门,修筑城楼、城门、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其规制较元大都城门为高。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阜成门篇鉴赏

阜成门位于内城西墙中段,元代叫“平则门”,明初改称“阜成门”,有物阜民安含义。阜成门是元大都城西垣的南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城门楼修成后易此名。阜成门始建于元代,明初加固城垣。门外正方形瓮城,瓮城北垣设门,西垣正中设箭楼。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阜成门-典故

城门的城楼为三重檐歇式重楼建筑,台座呈梯形状,连同城楼通高35.1米。台座顶面铺设城砖,并与城垣顶面甬道相连,其余箭楼、瓮城及瓮城门城楼的规划均类似西直门。城内道路亦改称阜成门街,街南侧有巡捕厅等机构。城外官道为通往西山的重要道路。清代北京城垣规制多沿袭明代。

图为《京门九衢图》-韩美林等专家创作研讨中图片

|阜成门-习俗

过去,三百六十行,阜成门一带都有人从事。这里最多的是农民,农民种地多靠天吃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阜成门一带的农民都会举行独特的庆贺活动。除了给龙王爷纸像叩头礼拜外,还会在中午时分往地里泼盆净水,以祝风调雨顺。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无论是农民还是手工业者或商人,每年秋分时都会做同一件事情:祭月。这是因为,明、清两朝将月坛设在阜成门南侧,每至秋分,宫里必有人来月坛祭月,场面十分恢弘,亦充满皇家的神秘感。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每到祭祀时,穿戴着盔甲的“御用军”就会齐刷刷地沿街排列,杜绝普通百姓围观。但是,祭祀的前几天和后几天,还是会招得许多百姓来这一带游玩、观看。追逐皇家盛事而来的熙熙攘攘的人流,也在无意间为阜成门一带增添了更多商机。1912年,祭月活动终止,月坛被废弃。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阜成梅花-盛景

“阜成梅花”成为“京城九门”一景。旧时,京西门头沟的煤车多出入阜成门,所以阜成门又称“煤门”。煤栈客商们为顺利吉祥,财源茂盛,在业内募捐于瓮城门洞内一块汉白玉石上精雕梅花一束,嵌在墙壁上。“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怒吼,大雪飘飘,人们围着烘炉烤火,都称赞“阜成梅花报暖春”。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阜成门-古街

北京所有的城门都各自对应着一条大街,元大都平则门内的街称为平则门街。明朝正统年间,平则门改称阜成门后,城内大街也改称阜成门街。城内道路称“阜成门街”,一街两巷有巡捕厅等衙署及各种民居、胡同,热闹的买卖,碳夫、煤车、骆驼、满载煤炭,源源不断的走进阜成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清乾隆时期,将阜成门街分为两段称呼,从阜成门至沟沿(今赵登禹路)仍称阜成门街,而从沟沿往东至西四牌楼,称为羊市大街,因为当时这里是热闹的羊肉集市。民国年间,羊市已不存在,1956年取消羊市大街名称,这条大街统称阜成门内大街。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阜成三多-盛况

第一:骆驼多,由阜成门往京城运煤靠骆驼驮煤的多。煤从山里挖出来,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山路难行,骡马牛车不宜担此重任,于是乎骆驼就当了“主角”。北方畜力中顶数骆驼劲儿大有耐力,喂饱一顿不吃不喝且走呢。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第二:煤栈多,阜成门内外的煤栈多。人牵引着骆驼来到阜成门内,到城内的时间不尽相同,因此到了城内都会找地方落脚休息,这也就让城内的煤栈多了起来,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第三:“煤黑子”多,这指的是常常进出阜成门的煤矿工人,工人主要有负责运煤的、卖煤的和摇煤球的。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阜成门篇鉴赏

|长卷内容摘要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主编,大运河文创产品联盟主席,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背景介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