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先秦古籍(文献)看西方文明之伪

(摘自流波著作)

中华文明是实实在在的,国家档案连续记录几千年,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即使如此,能幸存留传下来的典籍(文献)大概也就是百分之五十左右,尤其是先秦文献,什么“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早已不见了踪影,保存下来的机率是越往后机会越大点;由于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延续性,所以其典籍多、所产生典籍的年代相对古老渊源和时期相对均匀,典籍文献很少是手抄(西方所谓的古籍多手抄,其实就是后来的伪造的说是公元前后或前的则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伪造)且保存下来的典籍接近百分之九十八九有著者、编辑者,版本来源清晰,这与西方完全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呢,由于没有这种延续的国家文明史,从而也必然没有这种国家文明史的延续绵长记录,那么在文艺复兴始到近代突然间产生这么多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典著作,这个与逻辑于理是很难说得过去的……说白了天就是伪造。

中华古籍相对古老渊源。这个好理解,因为你中华文明古老、渊源、延续……自然反映文明文化的书籍、典籍、文献也古老渊源。春秋战国之交《墨子》的《尚贤下》和《兼爱下》等篇章记述的先圣时代所使用的图文信息载体就有“书之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中华文明由于历史太过悠久,古典记录许多甚至于连孔子都难于理解而进行删减,这个在今天看来是巨大的无可挽回的历史事件。《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在整理先秦文献时,将大量史料当成“怪力乱神”予以删减,如《诗经三千首》经孔子一翻修纂就成了《诗经三百首》了,这种因认识问题而导致古籍丢失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更是政治色彩的行为了……在先秦及前近万年时间里,先民们或陶刻、或甲骨、或竹简、或丝帛……将人类最早最先进的文明文化得以记录流传,这是多么伟大与无与伦比……

其实,当时孔子最迷惑的莫过于《山海经》,《禹贡》类,由于当时对祖先族徽后来西方概括为“图腾”的文化认识泛意识,不知人身兽面或人面兽身类为早期部落族徽旗帜等,于是才有了这个“怪力乱神”的认知——后来司马迁也是秉承孔子的这一历史人文认知,对上古三皇五帝文明多多少少有了认知上的误解缺陷。

从考古的角度说,我国发现的刻画符号或古老文字很多,时间跨上万年;民间流传的或发现神秘的、有待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号十余种,如《夏禹书》,贵州的“红岩天书”、“夜郎天书”,四川出土的“巴蜀符号”,云南发现的“东巴文字”,南岳衡山的《岣嵝碑》文字和浙江仙居的蝌蚪文,等等。同样,在华夏民族的的记忆中,有许多经典虽然早已湮灭于历史尘埃却总难忘怀,最具代表的有四部,它们就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古籍早佚,后世历代文人学者研究猜度也是莫衷一是。相对共识认为,《三坟》,相对应三皇,是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时代之经典;《五典》对应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代所记录的档案;《八索》,一般认为是八卦,也有认为是八经;《九丘》,被认为是一部中国古老地理志——即九州岛地理志(古扶桑今日本九州岛)。《尚书序》曰:“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岛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岛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三坟》,三皇即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言大道也;“坟”有高大之意,又本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就是三皇时代的国家文档。《三坟》包括《权坟》、《牧坟》、《戍坟》,每坟九篇,共二十七篇。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五百四十卷》(清)陈梦雷等编纂之医术名流列传,古《三坟》:皇曰:岐伯天师,尔司日月星辰,阴阳历数,尔正尔考,无有差忒,先时者杀,不及时者杀,尔惟戒哉!

典当然就是经典、典籍,规章、制度,就是五帝时代的国家档案。韩信崇尚《中平兵典》,认为其为“兵之始祖”。《中平兵典》属于《中平五典》之第五典,另外包括《中平道典》、《中平天典》、《中平地典》、《中平人典》,故又简称《五典》;每典十六篇,共有八十篇。《中平兵典》十六篇,书题黄帝着,为何?皆因炎丶黄时“臣民未有作名权”,故书题名'黄帝着”,“传为黄帝左史巩子着”。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及班固之《汉书·艺文志》皆录《黄帝》十六篇·图三卷,有研究者猜测是否与《中平兵典》十六篇为一书,不可定也;此三书又录《地典》六篇,是否与《中平地典》十六篇为一书,亦不可定也。《五典》是否就是《中平五典》呢,亦不可定也。

索有准绳、大法、搜索、索引、索取等含义,但是,索作为一种国家文化载体,与典大同,当为制度、法度较适合,也为《八索》之为《道索》、《政索》、《牧索》、《天索》、《地索》、《水索》、《山林索》,每索八篇共六十四篇所印证,相传为黄帝时慵国国君慵索着;九州岛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岛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曰:“(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关于“三皇五帝之书”,郑玄的注释是“三坟五典”

楚灵王赞扬左史倚相能读懂这些典籍,见《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后的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甚至形成了“坟典”、“坟策”、“坟索”、“坟丘”、“坟史”这些特殊的名词,陆机《文赋》有名句曰“颐情志于典坟”。

宋代又重现《三坟》。《周礼外史》记载: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这里说的三皇五帝之书即《三坟》、《五典》等书,可知西周时有专门掌管《三坟》等书的官吏。春秋时期,此书仍然存在,却因孔子的认知观在整理古典文献时又遭删减;而到秦始皇焚书时,此书作为古代三皇之书,当在焚烧之列,所以后世失传……不过民间有无保存说不清楚……到宋代毛渐发现了此书并译成今本《三坟》。毛渐当时在古梅山中心地带为官,而“二酉”洞正在其治理范围内。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典籍尽遭荼毒。为了保存文明火种,有书生藏书于二酉洞中。二酉,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北。南朝梁元帝亦曾有“访酉阳之逸典”之语。南唐徐锴《方舆记》云:“昔秦人隐学于大小酉山,石穴中有所藏书千卷。”《太平御览·四九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后称藏书名二酉”。成语中有“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之说。今重庆酉阳县也有座酉阳山,山中有洞,洞中山崖上有“太古藏书”四字。有种观点认为《古三坟》即《古三易》,《古三易》是早于春秋时期三个远古时期,分别使用《坟文》传承的《三易》文化。《汉书.艺文志》录古书最详,而《三坟》之书巳不载,及至宋代毛渐发现并译之。有人分析,宋代人连真正的历史也编入了神话,而《古三坟》中则无宋代神话传统,凭这一点说明《古三坟》成书,并非宋人之伪。在这里说这件事,实际是想说,在中华文明里,古籍浩如烟海,来龙去脉也清清晰晰,不似西方,可以随意杜撰,反正无了任何对证。

《汲冢书》。又名《汲冢竹书》。西晋武帝咸宁五年(279),汲郡人不准盗墓,出土先秦竹简数十车,后整理出《汲冢竹书》,其中包括《竹书纪年》。由于盗墓人曾燃烧竹简用以照明取宝,不少竹书被烧毁,还有许多被拆散折断,使所书古籍遭到严重破坏。幸亏汲冢竹书及时为官府收罗,晋武帝令秘书监负责整理,“校缀次第,寻考指归”,并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把竹简上的“科斗文”过录转写下来,经过苟勖、束皙、卫恒、王庭坚、和峤、王接等学者的整理和考证研究,得到古文献75篇。《汲冢竹书》在南北朝时即逐渐散失,流传下来的只有一部《穆天子传》。传世的另有一部后人重编的《竹书纪年》(今本),并非汲冢竹书《纪年》的本来面目,编定的时间约在南宋以前。假如说今天的《古三坟》质疑者可讲是宋托古版本;则文艺复兴后西方海量的所谓的古希腊、罗马著作及作者只能说是近代杜撰的伪版本或说近代托古本,这对西方来说当然是面临近代树立起来的文明文化强势的彻底崩塌。

关于《几何原本》。牛顿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深受《几何原本》推理的影响,而这样逻辑性很强的科学著作却是产生在古希腊,为此,中科院院士、自然科学史研究专家席泽宗在接受采访时亮明观点: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什么样子,很难说清楚;现在用的希腊文本是1808年在梵蒂冈图书馆发现的公元10世纪的一个手抄本,无法肯定它是1400多年前的原物,人们猜测,这个手抄本就是当时的人为教欧几里得几何而编的一个手稿;除了这个版本之外,其余阿拉伯文、拉丁文译本都是根据公元4世纪末赛翁的一个增订本,而这本书是没有图,一部讲几何学的书没有图,很难想象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作为近代数学标志的微积分,也并不是从欧几里得几何学发展出来的。牛顿、莱布尼茨和他们的先辈们为了适应当时运动学、弹道学、光学和天文学的需要,大胆的不顾欧几里得关于严密性的要求,而发明了微积分。在微积分建立以后,反对微积分者正是那些受到欧几里得几何学束缚的人。关于这一点,在斯科特的《数学史》中有详细地记载。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虽然是按《几何原本》的模式写的,但那只是形式,牛顿自己曾经说过,读了《几何原本》对他没有多大帮助。

那么,赛翁是什么人呢?看看西方的据说,西方近代以前的几乎都是据说的,包括文物。据说是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的他当然是生平资料很少,只知他生活于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Ⅰ,公元379—395在位)时代……但写下来的似乎跟今天一样,详细得不要不要的,真的是不讲逻辑。说他是亚历山大博物馆的成员,在这里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他的著作几乎都是为教学目的而撰写的,或是评注或是编辑当时的数学和天文学经典,以备学生使用。最为著名的是他编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他的编辑方法不是恢复原著的本来面目,而是以适合学生使用的形式重编原著。后来的拉丁文和阿拉伯文的《几何原本》就是根据它译出的,足见其影响之大。赛翁还编辑了欧几里得的《已知数》和《光学》两部著作,其中《已知数》与原著出入不大,为较优秀的学生使用,而《光学》与原著有显著差异。赛翁对天文学家托勒密(Ptolemy)的《天文学大成》和《天文手册》的评注也十分出名。对后者的评注分“详评本”和“简评本”两种,其内容相当丰富。但主要是注释而未加任何评论。据诺伊格鲍尔(Neugebauer·O)考证,赛翁还撰写过一部关于小星盘的著作,对古代黄道运动知识的传播可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西方近代前的东西几乎没有实际珠记录,这个所谓的“赛翁”说它是某个杜撰时代的人,当然不可能留下什么详细的资料——真有不就真露馅了,然后借这样的一个子虚乌有者把他们需要飘扬的东西伪造出来。

“黄道”,对中国人来说耳熟得不能再熟。但西方近代通过“研究”、“制造”出古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后,可以把当时世界文明的源头文明——中华古代大多数的文明都用这种方法“研究”再“打包”成了他们的然后又经过什么“希腊化”欧洲文明之源就高大尚了。如此一来,当徐光启等遇到来朝的传教士使出这些“科技成果”时完全意识不到这些本是“东学西渐”的中华成果只是在经过近代文艺复兴消化提升再“西学东渐”摇身一变堂而皇之呈现过来而显得高大尚了。

九九表。直到十七世纪,欧洲人才知道有乘法口诀,并仿造乘法口诀,一旦有些明目了,就开始宣嚣说乘法口诀是他们的发现发明的。而且即或是我们有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发明了十进制,之后还发明九九表,春秋战国间的《管子》,书中提到“安戏作九九之数以应天道”,其它诸子百家的《荀子》、《淮南子》等古籍中,都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口诀,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九九口诀已经流行。2002年夏天,因湘鄂渝边境酉水河修建电站,对淹没区进行文物抢救性发掘,在湘西里耶发现了一座保存最完整的战国秦汉古城遗址,古城遗址中发掘了三口井,在其中一口被命名为“一号井”内出土了3.7万枚秦代简牍,多为秦王朝洞庭郡辖迁陵县的档案资料,内容十分丰富,可谓秦王朝历史的“百科全书”,至今有二千二百年历史,被专家称之为“里耶秦简”。在这3.7万枚里耶秦简中,有枚保存十分完整清晰的“九九表”,据考古专家称,它是目前全世界发现最早的“乘法口诀表”实物,改写世界数学史。 

里耶秦简“九九表”简牍,它长23厘米,宽5厘米,上面详细记录了“乘法口诀”,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半而一”结束。“九九表”一般只用一到九这9个数字,它包含乘法的可交换性,因此,也只需要比如“八九七十二”,不需要“九八七十二”,9乘9有81组积,“九九表”只需要1+2+3+4+5+6+7+8+9=45项积,但古时也有采用81组积的“九九表”。因而45项的“九九表”称为“小九九”,81项的“九九表”称为“大九九”。里耶秦简“九九表”从“九九八十一”到“二半而一”,是为38项。为什么里耶秦简“九九表”只有38项,更为简洁呢?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已众所共知一乘任何数都等于任何数,除了“一二而二”为代表列入表内,从“一乘三”到“一乘九”7项都未列入。同时,“一乘一”也未列入,而表中出现了“二半而一”,就是2×1/2=1代替“一乘一”了。这样,里耶秦简“九九表”中的38项再加未列入的7项,正好45项。因此,里耶秦简“九九表”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小九九”。同时,“二半而一”又见证了中国古代对分数的最早应用。在世界古代历史上,像古玛雅乘法表最短需要190项,古巴比伦乘法表则需要1770项,古埃及、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乘法表需无穷多项,而里耶秦简“九九表”只需38项,可谓简单明了,更便于记忆。如果知道乘法表的死记硬背属性,则双位数之间如什么还有12×12或印度有19×19乘法表就是笑话——因为那些是运算技巧……  

“九九表”十三世纪才传入西方国家,而且还是大学级别的学术部门才能学到。在此之前西方国家的乘法、除法极为繁琐复杂,熟练掌握者皆称专家或大师,而在中国不过是未成年人的技能。其实就是到今天,除了专家,欧洲人的数学水平很低,他们一旦离开计算器,则连简单的乘除法都没法做出来,这也是中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成绩远远好过西方学生的原因之一。2015年英国人决定在小学推广“九九表”,因发音颇为绕口而“水土不服”,困难重重。以“三七二十一”为例,中文发音有节奏且易记,而英文“three seven twenty-one”就绕口绕舌难记。不仅是英国,法国、德国等许多欧洲国家都一样,究其原因乃是中国汉语发音和构词的先天优势造成了中国人在数学基础教育上的领先,且语法、发音以及早期数字表达方式不同,造成欧洲人数学思维与中国人截然不同。

其实,里约秦简更大的意义在于它从侧面揭示了这样的问题,在十三世纪前欧洲整体数学水平何等低劣,别说在两千多年前真有什么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什么物理学、光学、天文学……最大的可能是子虚乌有。尽管上千年的“东学西渐”给予了西方文明,但真正欧洲兴起近代文明的曙光当为十三世纪后也即今天所有所谓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最大可能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伪托,几乎所谓的学科、历史人物最大可能是这个时期的伪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