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女性责任
一语惊起千层浪。
这几天,关于“俞敏洪妇女堕落说”的话题甚嚣尘上,对俞敏洪的批判、攻讦和谩骂扑天盖地,大有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架势。当然,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出意外的俞敏洪道歉了,虽然那则道歉的声明更像是正文的附录。
不想蹭什么热点,继续这种似乎已经演变成了宗教符号式的“女权”话题。不过从争执中倒是可以引发另外一些更值得思考的问题。譬如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责任。
家庭教育,也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而且新名词层出不穷。不管是从“丧偶式”育儿还是到“诈尸式”育儿,从“拼到脑溢血”到“陪嫁童养媳”,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只是,这些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焦虑和无奈,绝大多数是来自于妈妈,来自于家庭教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
对于家庭教育中的分工以及责任承担的问题,并不想多说,这跟女性在社会中的名誉地位和实际地位一样,本就是一种理论易实操难的问题。家庭中爸爸角色的缺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动游离于家庭外缘的“甩手掌柜”和“巨婴爸爸”,也有无奈挣扎在“搬砖”和“陪伴”之间的“假日爸爸”。当个体被裹挟在社会环境中时,才会明白,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特别是后者。
那么,不得不承担起家庭教育主要责任的妈妈又该怎么做呢?
梁启超在《新民说》里写道:“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为母则强,是多年以来被很多母亲奉为经典的行为指南。因为强,进而全能;因为全能,进而包办;因为包办,进而控制。由此,从各式熊孩子到巨婴到妈宝,层出不穷。如此结果,若梁公地下有知,怕也是要被气得跳起来。为母则强,没有错。但此强非强势,而是强韧,是为人母者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是以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的人格和品行。所以,与其说“为母则强”,倒不如说是“为母则德”。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从他们身上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孩子更是一枚果实,记录着共同付出的努力和成长。那如何才能不负孩子不负时光,收获一个孩子和自己都满意的结果呢?
首先,心理和生理同步,德行比成绩重要。我知道,有人会说,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标准更像是酸葡萄心理下的自我安慰。但是人生太漫长,陪伴一生的不是知识,是一个人健全的心理和人格。从大处讲,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反之却不能。从小处说,心理健康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才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其次,动手与动脑并行,生存比生活重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妈妈,就不能事无巨细的操心。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让她在没有任何依靠的时候能够照顾好自己,能够活得有尊严,活得比有你时更好。生存的能力是需要锻练得来的,放手不放任,做她们最可靠的后盾,然后目送她渐行渐远。得体的退出,是给孩子最后的爱。
最后,尊重为本,自由有度。当真正明白了孩子与父母之间是一段成长与分离共存的缘分时,就懂得了什么是独立的个体,也就懂得了什么叫尊重,什么叫自由。当然,自由是有边界的,无论是对孩子还是成人。成人自由的边界是不侵犯他人的自由,而孩子的自由,则加入了妈妈的思考和判断,帮助孩子权衡利弊,选择决定可以是孩子的,但分析建议却是妈妈的。不绑定道路,却可以尽量避免挫折和弯路。
有人说,孩子是母亲一生的负累,怎样的付出都觉得不够。确实是这样,从成为母亲的那一刻起,就逃不出“爱你”的这出人生大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