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峒:感想和建议
感想和建议
沈峒
2012-12-30 23:26
Re:Re:关于“窥探未知空间、可视PK探索”视频,以及“超自然”探秘者和所谓“X-MAN学园”感想和建议。
发件人:<dongshensy@126.com>
时 间: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晚上6:08 纯文本 |
收件人:nlzhu <nlzhu@126.com>
抄 送:
sunchulin <sunchulin@163.com>; lxtnxl2009 <lxtnxl2009@qq.com>; gongzb <gongzb@hotmail.com>; atlanteanhongli <atlanteanhongli@yahoo.cn>; 88888llm <88888llm@163.com>; hfstuze2008 <hfstuze2008@sina.com>; gdcxx888 <gdcxx888@163.com>; qxsh6836 <qxsh6836@126.com>; yzydm <yzydm@yahoo.com.cn>; zhcixmn <zhcixmn@sina.com>; kmhprc <kmhprc@126.com>; wangjiahua1986 <wangjiahua1986@yahoo.com.cn>; zhuyiyibinbin <zhuyiyibinbin@163.com>; profshen <profshen@163.com>; zhurunlong <zhurunlong@hotmail.com>; 9999hzp <9999hzp@sina.com>; yjhbeijing <yjhbeijing@163.com>; xxma <xxma@ustc.edu.cn>; slchen <slchen@pku.edu.cn>; lhfang <lhfang@fudan.edu.cn>; donghan3649 <donghan3649@yahoo.com.cn>; chixue <chixue@vip.sina.com>; lhy1931 <lhy1931@126.com>; linjunli <linjunli@163.com>; yimho228 <yimho228@yahoo.com>; xiaozqnj <xiaozqnj@126.com>; kettytng <kettytng@vip.163.com>; se_peng <se_peng@126.c0m>; xmg1938 <xmg1938@163.com>; yifangch <yifangch@sina.com>; zlm <zlm@xchtkj.com>; songkz <songkz@126.com>; liuychng <liuychng@163.com>; simon.duan11 <simon.duan11@gmail.com>; ylzhu1940 <ylzhu1940@126.com>; wubh3939 <wubh3939@163.com>; patricia.zhang <patricia.zhang@hotmail.com>
标记:已将此邮件标记为星标邮件。
朱念麟教授:
抄发:新空间1025 实验室 研究小组成员
并各位邮件收信人:
您发来的邮件收到,录像部份不能打开,待以后想办法。文字部份可以顺利阅读。借此机会我对文稿的定位和具体的实验真实性提出看法。供讨论和争辩。
一个科学研究实验室的定位和发展决定于带头人的思路。真有点象一个运动队。你可以定位在乡村、街道一级的,你也可以定位在省一级的水平。如果有一点理想,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目标设定为国家级水平的,或国际级水平的研究室、研究所。
人体科学研究的艰辛,罗新教授已说了好多次的。知道内情的人理解,不知者又怎能想象得出呢。朱教授把一年工作汇报面向30多位有关朋友。至少说明了他的自信和不怕争辩。也看到了邵邻相教授的意见。内部的争辩踏出了可喜的一步。
朱教授说,“特异痕迹的出现,让现代科学完全丧失了话语权。”这句话是不是妥当或正确暂且不说,至少说明是有志于站在高点来研究人体科学,也证实了朱教授以前说过的,要建立一个国际水平的实验室。所以,我们对实验结果真实性的讨论就应该有一个与过去的习惯不一样的要求,一个更严格的要求。。
为了达到理想的研究水平,我们采取比以往的习惯更为严格的要求是必要的。在对实验真实性审核的态度上,提倡争论,提倡争辩,提倡自我反思、自我否定。学术上应提倡质疑。让我们回忆这一段论述会是有益的: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科学总是在进步,即使有时是缓慢的、艰难的进步。我们不仅仅是接受科学的成果,我们更要领会科学的精神。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自己组织内在的力量审核自己的结论。
人体科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真实性的讨论
一. 实验结果真实性在实验报告中的的地位。
实验结果真实性与实验结果的解释,实验结果的宣传相比,实验真实性是第一位的。离开了真实性,所讨论的内容就没有一个稳固的基础。离开了真实性,所谓的宣传不就成为有意混淆是非,搞乱正常研究秩序吗?
二. 为了实验的真实性、可靠性。我们应以尽可能大的力量予以审核、争辩。我们有时间做100次实验,但没有对其中的即使是一次的实验化时间去甄别,就会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辛辛苦苦积累了数据一大堆,不用它们感到可惜,用上去又不放心。我们要避免走冤枉路。不然,一个局面可能是,没有人审核时,每个结果都是宝,一经审核,全部结果成为“泡”。
三.建议(提纲):
人体科学实验真实性的内部把关,可以至少列为3个层次。
1.主实验小组成员的重复试验(Repeatability)。
实验程序规范化。也就是说,实验设计定下以后,不准临时改动。否则实验结果无效。实验设计的好坏,决定了实验水准,也会影响实验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科研小组负责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规划。并对实验的真实性负责。在认定实验能重复,在新现象,新结果实验完成后,邀请外部同行专家来本实验室审核 。在当代现有科技水平下,实验录像记录是必要的。可以预先将录像分送到各审核专家手中。
1.由同行专家(5人左右) 的第二次重复实验(Reproducibility),审核主实验小组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仍然坚持现象的真实性是第一位的。审核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做假。是不是严格遵从实验设计,并可对现有实验设计提出意见。(功能人的实验成功率测试实验费时,可以不做。)功能人中只要有一人次能通过审核(也就是实验真实性确认),就列为审核通过。使多人次通过实验审核是主实验室的长期任务。如果无人能通过审核,在审核中发现做假或功能发挥困难,应及时分析原因。帮助主实验小组负责人提高实验水平。实验中做假的主要责任在研究人员。不责怪孩子。良好的实验设计,可以大大减少作弊现象。教育孩子当然是必要的。但教育孩子不能作为做假现象已经消除的借口。审核的全部过程应给予录像。为以后的回顾和讨论做好资料积累。
1.现象真实性的异地审核(Replicability)。
由科研小组负责人带领1至3名功能稳定的功能人孩子,作为正式实验员赴异地按原实验设计的标准方法实验。其目的还是为了检验实验的真实性。方法与步骤与2相同。异地的目的是为排除主实验室的特殊条件设置(我们不存在这个问题)。除了能确确实实地敲定实验的真实性外,新的好处是借以锻炼功能人实验员的异地实施能力。
经过上述3项的步骤(3R试验),我们完成了实验真实性的内部审核和鉴定。满足了新现象(或重要实验数据)予以初步承认的前三部曲,即重复性、重现性和再现性。这是新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初步要求。3R试验是不是太费时费财?我认为不。对于高要求的实验室我认为是必要的。
1025实验室的实验结果是不是需要审核,答:需要。因为以前没有做。现在朱教授的报告出来了,以后还会传播出去,更需要审核,也来得及。审核后,留下的确确是货真价实的结果,是我们需要的结果,是以此作为发展基础的结果。后面我将继续讨论,1025实验室内的许多 实验记录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如能把真正的“真”东西取出来,把一切模棱两可的说法,报告、记录全部分离出去,我们的工作不仅不受损害,而且会更扎实。办法就是科学的、开放的、严格的审核。不能满足于单挑一的实验模式。我真诚地希望1025实验室的全体成员,能考虑我的这个提议。通过讨论,细化具体的步骤,以文件形式固定下来。建立有质量控制程序的一流的实验室。没有质量控制程序的实验室是没有发言权的。
如果3R试验顺利通过。有了这个底,有了巩固的基础,我们可以大踏步地发展了。更大规模的正式鉴定(还会经历至少3次)可以开始了。1973年。尤里·盖勒的能力初步认定后,国际上组织了有物理学家、心理学家等科学家,魔术师、编辑和媒体组成的鉴定团,与盖勒签订协议进行鉴定。这是常规,我们也要有思想准备。由于某种原因,盖勒后来拒绝鉴定,影响是负面的。随后盖勒的作弊行为被录像(我们要警惕类似的失误)。一场与兰迪的官司拖了很久。后来兰迪走进中国,与xx南 合作,他的作为大家都清楚。 我曾询问过亲自考察过尤里的魔术师Loyd , 他说,盖勒是有功能的,但尤里遗憾地没有通过必要的程序。有了成绩,还要有程序,没有程序,好成绩也没有用。前车之鉴。这是我们1025实验室以及我们的同行朋友应该严肃对待的。我们以后有足够的时间来讨论这一部分的细节。
纵观国内、国际人体科学(已经是当代超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发展的历史,人体科学实验需要咬住不放的首位题目是真实性,也就是真现象,不是假象。如果不幸把真假混在一起,致使真假难辨,旧实验结果宁可应一律弃去,不容迟疑。如果有一个假实验,混进了真实验的归类中,并加以报道,对人体科学发展是得不偿失、甚至是一种难以挽回的灾难。这可能与我们以前的看法不一样。这种严重的后果并不是所有研究人员,特别是新参加这项研究的新研究人员,能清楚地认识到。所以,我们要讨论、宣传,要反复地讨论、宣传,直到思想统一。摆在人体科学实验发展的第二位是实验的重复性。如果发现的可重复的现象在实验室中可以反复进行,将会大大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当真实的重复性实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譬如1025实验室所做的断火柴实验,这种被称为“奇异现象”的意念断火柴现象到时就可能变成“非奇异现象”。当然,要完成这一步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朱教授的描述是可靠的,【两位才第三次参加培训的小朋友,看了别的小朋友用功能折断了火柴,立即就会用功能把火柴折断了。】没有夸大其词的,这些成果很可能成为被一些极有影响的科学家将“特异现象”转变为“非特异现象”的样板。科学现象在起始阶段的传播可能很费力,但一旦突破瓶颈,就会象火山爆发那样,以想象不到的速度(快则3月,慢则6月)传到世界的角落。当众多的实验室(希望3至5年)都能重复朱念麟教授的描述,非特异现象的名称一定会继续转化为“普遍现象”。追本溯源,那就是中国的人体科学家首先发现提出的,这是人体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潜在功能。那会是一种多么可喜的前景啊!
在实验真实性得到内部证实后,提出理论解释是顺利顺章的。新空间理论,多宇宙理论,意识纠缠理论、新物质态理论、道家的巫术理论等不一而举。支持朱念麟教授勇于提出新理论。可以对过去的实验(包括自己的或别人的)提出理论假设,也可以对当代的,尤其是自己的实验提出理论假设。引用过去的实验的局限性是对过去的实验真实性没有底。一般来说,离体实验的可靠性较好。如果过去未有作出必要的鉴定,也没有实验录像,引用时要非常小心。而当代的实验就没有这种缺陷。即使没有鉴定,可以重新组织鉴定,即使没有录像,可以补拍录像。胜算在自己手中。谁有怀疑,都可以安排实地考察或审核。这是我们建立信心的基础,不动摇。
1025实验室已经实践了1年了。以下,我们对朱念麟教授文稿中的实验真实性的论述予以讨论。让我们冷静地思考朱教授汇报的内容(黑体字)是属于哪一级别的。
讨论一:
“现在由于观念的改变,"断火柴"已成为学生最容易掌握的特异致动功能之一。只要学生有较稳定的"手心认字"能力,让他用"天眼"观看别人是怎样做的,他立刻就学会了。两位才第三次参加培训的小朋友,看了别的小朋友用功能折断了火柴,立即就会用功能把火柴折断了。” “由于训练方法的改进,用功能折断火柴巳成为重复性很高的重复性,可以一人多次,也可以多人同做实验,为进行系统性实验创造了必要条件。”“我们做过的火柴上的特异痕迹实验有上百例,有的功能人使用过的火柴己近百根。”
这是一段对断火柴实验的真实性和重复性很有自信的描述。它的缺陷是
1. 没有实验录像支持,也没有发布监控录像记录。
1.没有完成上面提到的重现性和再现性审核。
2.有这么好的条件,也没有对学员进行成功率的测试(可以不做,但可惜)。
评论:组织内部审核,在完成内部审核后,对现有数据或许可以应用,但需逐条分析,费时费力。有时,重新开始,反而是捷径。供讨论。请注意,审核时会需要实验录像记录。
讨论二。
A.我们通常的实验方法是:监测人将火柴放入不透明小瓶中,盖好瓶盖,交给功能人。功能人只能用一支手握住小瓶,瓶盖必需露出,瓶子不得离开监测人视线或摄像机镜头,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完成功能后先报告,由监测人打开瓶盖,取出被作用后的火柴,进行检查、拍照。多数功能人通常只是偶尔触摸一、两下瓶子,在十分钟左右或更短时间内完成功能。
评论:这段描述使读者信以为真。其实描述的只是指原有的实验设计。这个设计还用于瓶子中的纸片移出,原理一样。朱教授用“通常的实验方法”几个字,混淆了每次实验实际是怎样进行的二者的差别。读者的理解是所有实验按此标准进行,有没有疑问?谁看了都没有疑问。但是,如果是学术论文,审查的科学家和编辑,不会受一句笼统的话问题而迷惑。他们要求的是某一次实验是怎样完成的。如果个别的实验审查完成,甚至是多次通过,总结性的描述才会被人相信。事实是,如果仔细审查,就能发现孩子们没有按此标准做。所以去参观、访问的研究人员,看到了“成功”的结果。但恰恰那是假象。如果坚持按标准方法做,实验就不能完成。我于2011年暑假,及寒假,与孩子们密切接触70余天,按此标准程序,不能成功。不按此程序,可以完成得很好。而朱教授发布的那么多的照片,很可能是作弊的产物。请警觉。
再议论讨论一.
“我们做过的火柴上的特异痕迹实验有上百例,有的功能人使用过的火柴己近百根。”
补充评论:
真的以为孩子们按标准方法操作的吗?有没有办法证实际的操作已被孩子们改动,而且实施了作弊?没有办法,因为没有录像,无法再现。奇怪,做了上百次,竟然拿不到一个录像记录。人体科学研究80年代有录像,90年代有录像,2011年却没有录像,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已经没有材料能支持孩子们是按标准实验方法进行的,意念断火柴实验结果将作为问号暂时保留。如果找到孩子们不按标准方法操作的证据,只要有一个,严格地说,按照哲学的全称定律,所有实验结果必须按不可靠而给予清除。如果感到可惜,谁能把真的理出来呢?真有些为难。
B.功能人手握容器,要求容器不能离开实验台面,一直处于监测人眼晴及摄像头监控之下,另一种方式是把小纸片放在高度小于1mm的透明塑料小盒中,实验时,样品及透明塑料盒放在实验台面上,上面复盖一张十六分一开的纸档住别人的视线,功能人只能通过该纸间接接触塑料盒,不能直接接触,更不能把它移动。
评论:
所说有摄像头监控,实际没有发布的录像支持,是一句空话。至于监察人的眼睛“一直”监控。不符事实。大部分时间处于“疏忽”状态。即使做到“一直”监控,孩子们的联合、协同做假已达到相当水平。不能识破。我亲自作过认真观察,也没有看破,如同我不能识破魔术一样。后来我与孩子沟通后才看到了真相。所以我说肉眼监察有局限性。
C. 因为仅靠照片很难说明特异痕迹的真实性。我们只能保证,这些特异痕迹照片绝大多数是真实的,并用同一类痕迹上有几次实验的照片的办法,弥补万一出现的少数疏漏。有关痕迹真实性的问题,将作为专题另外进行探讨。这次我们首先提供火柴上的特异痕迹。
评论:
这一段的关键词是“我们只能保证”和“绝大多数”是真实的。对实验的真实性,我寄希望于重现性审核和实验录像原始记录。不寄希望于“保证”。由保证得出的“绝大多数”更是不可靠的。好在朱教授说会作为专题进行探讨,这样我们的讨论和争辩会引向深入。是可取的。
小结:
对于痕迹真实性的估计,理论上可以是0%至100%。前者真实性0,就是100%的做假,后者是100%的真实,没有做假。这是两个极端。中间部份是各人根据经验予以“估计”。进行量化变换,朱教授的估计是绝大多数(折合90%或80%,都可以)。罗新教授的估计拍摄录像的成功率为60至70%,有时低至10%。根据我2年来的昆明实地考察,和抽样调查,在严格地按标准设计方法进行审核,成功率是0, 而在不严格控制条件下,可以获得成功,我不怀疑达到90%也是很可能的。 其差别来自于实验过程是严格还是不严格控制。没有什么奥妙可言。可惜的是我的审核不是前面所说的是5人小组的审核,而只是个人审核。但也希望引起各位的重视。
事实也是这样,现有的实验记录没有完整地记录当时每1分钟或每5分钟的监控情况,已无法区别那一天那一次的实验是真的,那一天那一次的实验是假的。造成把真的、假的混在一起,不作区分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已经存在的现实困难,2012年2月初,邵邻相教授,朱念麟教授和我一致同意对今后实验加强录像监控记录。做到每一次实验,不管它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录像记录。有了这些录像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实验过程中的具体动作,(也可以同时记录研究人员的动作),只要抓到一个真实性可靠的实验,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予以肯定,决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在100次(断火柴。指印、折纸或纸片搬运)实验中,不要说抓到90个真实的,就是抓到10个真实的,已经是了不得的收获了。然后,再努力排除作弊。(如果一开始没有作弊,开始时不必追求成功率。这牵涉到培训方法的选择)后来得知,在拍摄录像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直至2012年7月底,才有所突破。希望在新的实验录像记录里,能得到支持实验真实性的过硬的录像片段。也希望通过这次公开的讨论和争辩,我们能议论出一条可行的、可信的培训之路,培养出合格的功能人。
写出这些对过去累积数据是否可靠的争辩,是经过一个不太短的过程的。在这其间,我也曾多次与朱教授和1025的部份成员,还有正在努力创建新实验室的肖总强先生交流我的看法。从2012年8月至10月,据知,1025实验室又取得了不少进步,很高兴。前几天,又看到一件纳闷的事,最近网上报道了都市时报记者陈舒扬在10月下旬 访问昆明实验室。在10月28日,也访问了新空间1025实验室,并做了实验。结果是ESP实验作弊,PK实验因果回避,无法进行。这是只有10天前的最新状况(原文可以在网上查阅)。朱教授还没有时间向大家通报,记者的报道是否可信。联系到我在昆明的以往的考察实验中,离体实验不成功;按规定的实验设计步骤进行的实验不成功;在所谓成功的试验中,在深入的观察中发现了不少的单人作弊和联合作弊的方法。作为客观的,有效的实验室资料录像记录,几乎缺失;我实在难以对朱教授文稿中的实验真实性论述予以肯定。各位如有兴趣,可参阅复旦大学的思维传感实验,比较实验中的真实性是如何确立和形成的。朱教授在新的讨论中还提到了对新现象的研究思路,我的看法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现象都值得记录和研究,孩子们创造的“偶然新现象”,不同于物理学实验中的新现象,有可能是假的“新现象”,是假象,一定要确保得到实验结果的全过程是认真排除了作弊可能的。尤其是对无法考证的口头陈述内容,更要谨慎。我们不能在多多的泡沫中,再增加新的泡沫。
目前进行的的争辩有着非常有利的条件。我所说的有利的一面是指功能人都在,真的要审核“是真是假“不是特别困难的事;1025小组全体成员要讨论出一个实施方案也不是困难的事。基于这两条,我甚至想,在寒假前,我们都可以得出有关的审核结果。看到了几篇邮件,很感谢邵邻相教授在及其繁忙的教学工作其间,关心、参与有关朱教授文稿的讨论。为了实验真实性结果的实现,邵教授作出了许多努力,包括实验设计和器材准备。也看到了宫教授、洪利、吕利民参与讨论的的邮件。
最后,让我用宫泽兵教授的邮件内容表达我,也可能是全部1025成员的祝愿,今后实验室的所有成员都要更关心实验室的实验与成果,以不同的形式来支持工作,让实验室在第二个年度里取得更大的成绩。
新空间1025实验室成员
沈 峒
2012年11月8日
Email: dongshensy@126.com
(来源:我的搜狐 中华人体科学研究网,见http://lxtnxl.blog.sohu.com/250597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