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笔法 · 碑学与艺术

作者:卢林(网名:@遗世忘情,特约撰稿人)

连载系列:

第01篇:笔法探究——当代书法到底怎么了?

第02篇:到底什么是书法的“传统”?

第03篇:书观蠡测——中国书法认识论浅说

本文为第04篇——

笔法 · 碑学与艺术

一、笔法对书法的意义

01探寻笔法的目的

首先今人寻找笔法的目的,应当和古人是一致的。(关于笔法对书法的作用意义可参阅上一篇《书观蠡测》

02为什么要找寻笔法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找寻探索笔法?如果写画只是为了满足感性需求的自我愉悦,那确实没有必要去探讨笔法的意义。而之所以探求笔法,正是基于书法理性认知的需求。人需要知道所做行为是否具有价值意义,需要明确的价值判断。古人留下的笔法言论绝不是空穴来风,贯穿整个中国书画史唯一不变的话题核心就是“笔法”,千百年来对于笔法的讨论从没断过。(笔法是书法的传统可看《什么是书法的传统》

二、笔法与碑学

01什么是“碑学”?

碑学的概念定义其命题是否成立至今仍有争论,但我们当下的创作仍然以“北碑”作为主流创变元素,由此可见今日中国书学混乱根源之一般。

谈起“碑学”缘起,常以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为始序。然观此二公内容主旨意在史料经学的考据。

赵诚明《金石录序》:

盖窃尝以谓《诗》、《书》以后,君臣行事之迹悉载于史,虽是非褒贬出于秉笔者私意,或失其实,然至其善恶大节有不可诬,而又传诸既久,理当依据。若夫岁月、地理、官爵、世次,以金石刻考之,其抵牾十常三四。盖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则又考其异同,参以他书,为《金石录》三十卷。

当知此时“碑学”只是金石文字史料的考证,并非以书法审美艺术为取向。又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中收录王羲之《兰亭序》及诸家法帖,亦并无碑帖分别之观念。

北宋因政势动荡故金石学兴盛,清初亦因文字狱,致文人多留心金石考证。而至清中期由“扬州八怪”开中国书风之一巨变,其中代表以金农尤为突出。然八怪虽风格掺有金石特征,却并未明确提出碑帖的概念命题。直到阮元《南北书派论》的出现,和后来康有为尊碑抑唐的书学观念,对后世近代的书学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康有为等人对“碑学”的概念界定却是不一,且多有矛盾之处。是由载体、风格、地域、时代的划分至今仍然模糊,而我们对魏碑仍以约定成俗的风气择取学习。试问在认知对象概念不清的条件下,这样的学习是否有些盲从?(可参阅本号前文《康有为“卑唐”,意欲何为?》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02古人为什么不学“北碑”

关于北碑请诸君想一个问题,清朝之前的历代,难道没有发现北碑的遗存么?尤其与北碑年代相近的盛唐,可为何中间过了千年直到清中期才出现了所谓的碑学?这其中原因仅是由古人对书风审美的取向所造成的风气统治么?关于古人为什么不学北碑,我们今天给出的答案未免流于感性而显得草率。纵观北碑,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性,即锋芒毕露。尤其在结字的起笔收尾和横竖转折和竖勾的处理上,过于刻意夸张,书写刻画有明显的字形结构意识。

试问一个在字形结构上做文章的书写者,可能有对笔法法度的认知么?就如钟繇言:“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两者的观念意识,其境界是天地之别的差距。

古人学书法不同于我们如今,学帖学碑什么都学的书学环境。古人对学习对象是有着明确而统一的价值取向的。(似乎怀素向邬彤学书法时,就没有临帖)

而且奇怪的是,为什么只有欧虞褚薛颜柳等脱颖而出名留历史?即便古代资源匮乏,也总有以此为生和好书的临摹学习者吧,何况是在盛唐这个崇尚二王遗续的原生境遇中。就如同我们今天临摹创作风格的书画行为一样,为什么这其中没有人名世或留下蛛丝马迹呢?这其中关键因素是否是笔法?

▲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03“碑学”书法滥殇

从书法史中不难发现中国书法书风大变显于清代,尤其以清中期的扬州八怪为典型象征代表。但风气的产生不是骤然性的突显,必然是经历时间的积累而产生的质变。

中国书法自董其昌之后,开始逐渐偏离了书法传承千年的书法观。台阁体和馆阁体的风气,更是加速了传统书法观的偏离进程。(诸位一定会说,馆阁体属于传统的风格,如果馆阁体都不是传统那什么是传统?) 尽管从审美角度看,馆阁体属于传统风格集中的典型。但正因过于注重书法的风格取向,导致了对书法“法度”的认知混乱。因为馆阁体的产生是基于主观的审美需求,偏离了以书法客观本体为精神导向的追求和法度应用。(详情敬请参阅上一篇《书观蠡测》

所以近代“碑学”的产生,从表面上看是对金石学的热衷和对馆阁体审美疲劳造成的结果。但其实这些都只是偶然性的诱发因素,根本原因是对书法传统的认知偏差,对书法“法度”不明确,才是导致“碑学”兴起的根本必然性结果

▲隋《龙藏寺碑》旧拓

三、碑学与艺术

01书法不是“艺术”

今天的我们喜欢把书法归类为艺术,以“风格”来评价书画。可翻遍古人谈论书画的文献,并没有以“艺术”作为界定书画的归类属性。且历来评价书画作品都以意境或格调这两个近义词来论,(注:看书论画论就会发现古人论书画时用词多描述意境格调)风格这个词似不具有中国书画衡量的概括高度。(注:“风格”似多用于由西洋艺术,中国传统书画评论未见。此亦是中西艺术根本差别吧,西方画多写实,中国画多写意境。)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画就是书画,仅是六艺之一的名词之属。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艺术”的概念。

02什么是艺术?

那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我们认为“书法”属于艺术,那么艺术又是什么?“艺术”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虽有出现,但指的是古代传统中的“六艺”之属,不同于西方的“艺术”观。我们今天口中的艺术来源于西方文化,但看看西方哲学家们对“艺术”的不同解释,并无一致和无缺陷的回答。

03中国书法艺术化现象

近代的学者们认为康有为是碑学的推进者,可仔细想想一个人可能去改变大众的认知观念么?康有为只是作为那个时代风气的典型代表,顺应时代风气的推动者,推波助澜而已。

康有为《广艺双舟辑》:“书法,形学也。”这不仅是他一人之见,也是代表了当时的人对书学的主流认知观。

大致由清朝开始逐渐丧失书法“法度”的主流认知,到后来康有为时期的西方文化艺术观的侵入,使后来的人们越来越不明确“书法”是何物,导致今天中国书法千奇百怪的乱局!

攻书莫畏难

|锴公|

工楷专用,聚锋之星

(0)

相关推荐